![]() | 福主廟會流傳于安徽省東至縣的泥溪、龍泉、堯渡和外省等地。泥溪的福主廟會主要流傳于泥溪鎮(zhèn)元潘村元甲山自然組及周邊村莊。根據(jù)建德縣志(東至縣)記載,福主廟會是為了紀念在建德縣(東至縣)為官的陳杲仁、明萬歷皇帝封其為“福主余公”神號,后鄉(xiāng)間百姓均稱其為余公。歷料上記載,陳杲仁(余公)在至德縣(今東至縣)為官期間,帶領(lǐng)百姓治山治水,修橋筑路,興辦學堂,減免稅賦,懲治賊寇,地方平安。由于他關(guān)心人民的疾苦,秉……[詳細] |
![]() | 東至縣葛公鎮(zhèn)“紅茶手工技藝”系傳統(tǒng)技藝,有一千多年歷史,流傳于東至縣葛公鎮(zhèn)雙蓬、葛源、梅樹、同春、紅旗嶺、仙寓山村等地。葛公鎮(zhèn)位于東至縣東部,與祁門縣、石臺縣的山脈相連。據(jù)《東至縣志》記載:“葛公、洪方茶葉久負盛名,特別是紅茶的色、香、味俱佳,是祁紅的發(fā)源地!备鸸t茶制作工藝精良,紅茶品質(zhì)等級檔次高,一直是東至縣重點產(chǎn)茶鄉(xiāng)鎮(zhèn)。歷史上“同春茶號”極為出名。1958年公社化建隊時,即以“同春茶號”之……[詳細] |
![]() | 青陽大九華水磨玉骨絹扇是傳統(tǒng)的手工工藝品,在明代就已躋身我國名扇之林,清代列為貢品。其扇骨架采用九華山三年生長的參天毛竹為原料,經(jīng)手工破篾、選料,成型,用特殊方法進行防霉防蛀處理,再用九華山區(qū)野生植物的干枯樹葉蘸水細磨,直至骨面紋路細膩光滑,潔亮照人。扇面采用當?shù)厣a(chǎn)的真絲絹布裝裱,手工繪畫扇面,再將二者加工合成制作成扇。大九華水磨玉骨絹扇造型式樣各異,有魚尾式、花瓶式、波浪式、翻楞式、挖肩式、排……[詳細] |
![]() | 石臺霧里青綠茶制作技藝是石臺縣傳統(tǒng)的綠茶制作技藝,主要在皖南一帶,尤以石臺(古稱石埭,1965年更為現(xiàn)名)為之最。霧里青茶園位于海拔千米的高山云霧之中,常年被云霧籠罩,所以當?shù)厝朔Q此茶為“霧里青”。馬端臨《文獻通考》記載:宋時,全國名茶37個品目,其中“嫩蕊”即為當?shù)厝怂Q的霧里青。南宋大詩人陸游、明代文學家、書畫家徐渭在其著作中都有相關(guān)記載?梢,石臺霧里青綠茶制作技藝有上千年歷史。石臺霧里青是……[詳細] |
![]() | 十番鑼鼓,是徽文化和九華山佛教文化交匯產(chǎn)生的民間音樂形式,杜村十番鑼鼓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清乾隆年間,樂手均為當?shù)剞r(nóng)民。十番鑼鼓最有特點是打擊樂部分,體現(xiàn)樂器的分工和樂手的高度技巧,“十番鑼鼓”雖然基本上是打擊樂合奏音樂,但同樣可以表現(xiàn)出復雜的情緒色彩,組成有強烈感染力的合奏藝術(shù)!笆尮摹钡谋硌葜饕摄~鑼、皮鼓、脆鼓、大鈸、小鈸、嗩吶、橫笛、云板等樂器配合演奏,全曲運用各種不同音色的打擊樂器,伴奏……[詳細] |
![]() | 官港民歌是當?shù)厣矫褡跃幾猿拿窀栊≌{(diào),帶有濃厚的鄉(xiāng)土氣息,是當?shù)厝嗣裨陂L期勞動生活中,創(chuàng)作出的一種表達勞動、愛情、民俗風情的傳統(tǒng)音樂文化。官港民歌大致可分為傳統(tǒng)民俗山歌和新編民歌兩大類。傳統(tǒng)民俗山歌,唱的多是舊社會農(nóng)村男女在貧窮落后及封建禮教的壓迫中,所采取一種-及少數(shù)走婚的情景。如《十更小調(diào)》,這首歌把當時兩個情人間的動態(tài)及心里活動,展露的毫無遮攔。還有《我和乖姐門對門》、《摸姐試姐心》、《辰時……[詳細] |
![]() | 青陽縣位于長江南岸,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民間音樂在青陽源遠流長,西邊以九華民歌為最出色,東邊有秧歌、旱船歌、門歌、牧牛對歌等,北邊是圩區(qū),人們常唱拉網(wǎng)調(diào)、背纖調(diào),南邊因建石橋和宗祠有抬重歌、打夯歌、陵陽門歌等。這些民歌內(nèi)容十分豐富,有反映舊社會人民生活悲慘狀況的《小白菜》、《放牛歌》、《十二月長工》、《抽丁歌》等;有男女青年沖破封建牢籠,傾訴愛情的《應學蠟燭一條心》、《花針刺傷手》;有用于喜慶……[詳細] |
![]() | 九華民歌,又稱“九華山歌”,也稱青陽民歌,廣泛流傳于九華山地區(qū),包括青陽縣的廟前、杜村、南陽,貴池縣的劉街、梅街一帶,是勞動人民在長期生產(chǎn)、生活中集體創(chuàng)作、抒發(fā)情感、表達心愿的一種民間演唱形式,極具地方特色。九華民歌按內(nèi)容分,主要有山歌、采茶歌、插秧歌等;按題材分,主要有愛情類、勞動類、勸業(yè)勸學類、生活習俗類等。其中,“山(九華山)、茶(佛茶)、佛(佛教)”構(gòu)成了它的主體風韻,這也是它有別于我國其……[詳細] |
![]() | 石臺民歌指石臺當?shù)孛耖g藝人自編自唱的一種民間歌曲。明代時,石臺一帶傳唱民歌成風,民國前后,當?shù)匮莩嚾硕噙_上百,民歌也多達上千首,曾出現(xiàn)“戶戶都有民歌手”的盛況。石臺民歌種類繁多,包含山歌、小調(diào)、大五句、小五句、高腔、長腔、號子等,多運用固定的曲調(diào),因人、因事、因時、因地不同,歌詞內(nèi)容和演唱風格也有所不同。采茶、種地、背纖、打柴、婚喪嫁娶、談情說愛都可入歌,自由活潑,有的高吭,有的低沉,有的歡快,……[詳細] |
![]() | 梅街目連戲發(fā)軔于20世紀20年代初,由目連戲藝人潘雙貴老師傅傳授而來,主要流布于梅街鎮(zhèn)長垅村周邊。目連戲以勸世還愿、超度亡魂為目的,因此在貴池也被稱為“愿戲”。目連大會分目連清醮和唱目連戲兩項。經(jīng)濟富裕的家族打清醮與唱目連同時舉行,搭兩座臺,一臺供做法事,一臺供唱目連大戲。有的家族為顯隆重,甚至搭臺三層,分天上、人間、地下三界,稱“花臺”。目連戲一般需演三天,每天都要從傍晚太陽落山唱到第二天太陽升……[詳細] |
![]() | 青陽位于皖南山區(qū),是安徽重要的苧麻產(chǎn)地,麻紡業(yè)較為發(fā)達,境內(nèi)的九華山,是我國四大佛教名山之一,九華山麓的村民自古就有種植漆樹,割漆制作漆器的習俗。生漆夾纻技藝是以漆樹割制的天然土漆、纻布、瓦粉(或玉石粉)等為原材料制作的手工藝品,其制作方法是:先以泥塑成胎,再以生漆為粘劑,將纻麻在胚胎上逐層裱褙,達到一定厚度時在一定的溫度、濕度下就形成堅固的外殼,待陰干后去原胎,經(jīng)上灰底、打磨、髹漆研磨、推光,再……[詳細] |
![]() | 九子山老布鞋制造有限公司,專門生產(chǎn)傳統(tǒng)手工布鞋,特別專長制作具有明顯南方特色的手納毛邊千層底布鞋。采用老筍衣、棉布、麻布、綢緞、手搓麻線、米糊等綠色環(huán)保材料,按傳統(tǒng)老式方法和技藝制作而成,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相傳清末時,老田吳村賀家在明清世代為九華山廟里幫工,因為人厚道,善做而勤儉,不貪圖外財很受廟里信任,清末時,賀家所幫的百歲宮大師付憐其體弱,資助其在村中玉帶河旁開起一爿小店,經(jīng)營雜貨。曾祖母感……[詳細] |
![]() | 茅坦杜祭茅鐮儀式是池州市墩上街道辦事處茅坦村杜氏家族所獨有的一個古老的民間祭祀活動。明初,茅坦杜氏家族的祖先一家人從太平縣來到茅坦,揮鐮開荒,棲身茅廬,他們用鐮刀割蘆葦,以蘆葦搭茅廬,在蘆葦灘上開荒種地,開始了世世代代的艱苦創(chuàng)業(yè),生息繁衍。后來,杜氏人丁逐興,家業(yè)漸盛,為銘記這段歷史,族人就在當年祖先搭建茅廬的舊址上,蓋起了神壇,里面供奉著象征一世祖初來茅坦祖孫三代七口人拓荒創(chuàng)業(yè)使用的七把茅鐮。并……[詳細] |
![]() | 池州祁紅茶精制技藝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清末光緒年間,形成于皖南地區(qū)的祁紅茶創(chuàng)制成功之后,主要外銷銷往西方國家,為達到整潔美觀和外銷船運時茶葉體積減小的目的,祁紅茶有了精制的需要,在此基礎(chǔ)上,池州祁紅茶的手工精制技藝日臻成熟并基本固定成型。20世紀60年代始,隨著機械制茶的興起,祁紅茶精制開始由單純的手工向機械化轉(zhuǎn)變,依據(jù)手工制作原理,形成了一套祁紅茶機械化精制工藝用于規(guī);a(chǎn),但祁紅茶的手工精制技藝……[詳細] |
![]() | 毛豆腐是青陽縣沙濟一帶的傳統(tǒng)名菜,它是通過人工發(fā)酵法,使豆腐表面生長出一層白色茸毛。豆腐通過發(fā)酵使其中植物蛋白轉(zhuǎn)化成多種氨基酸,經(jīng)烹飪后味特鮮![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