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徐姓始居中分,約在明永樂年后(1424年后),至今已六百余年。今該村仍遺存有明代徐姓中分始祖徐鑒墓(石穴一棺)、其妻吳老孺人墓,其兩子徐環(huán)、徐瓘及子墓、宗親合穴、夫婦合葬、嫡親同地等不同類別墓群,約有八、九種之多。一村一姓之中,墓葬類別如此完備與集中,可謂集近代中國棺槨墓葬形式之大成。中分徐姓祀祖,祭奠革命先烈,儀禮儀規(guī)具有顯著的歷史特征:一、除夕祀祖賀年,祈祖佑安。除夕子時,村民集中于原徐祠遺址……[詳細] |
![]() | “耿福興大酒店”坐落在安徽省蕪湖市鏡湖區(qū)境內的鳳凰美食街,是一個有著一百二十多年歷史的“中華老字號”!肮⒏Ed”的前身為創(chuàng)建于清朝光緒年間的“耿福興”餃面館。以經營面條、包子為主。其聘請的小刀面制作能手韓光遠的小刀面,工藝獨到、技藝精湛,小刀面的口感潤滑勁韌,又配以鮮美的蝦籽等原料制作的蝦籽面,遠近聞名。到了上個世紀二十年代初,“耿福興”已成為與“一品軒”、“同慶樓”等齊名的蕪湖幾大著名餐館之一![詳細] |
![]() | 繁陽鎮(zhèn)“群龍朝神山”大型民俗祭祀活動始于元末明初,已有600多年歷史。每年正月新春佳節(jié)之際,來朝神山大花娘娘廟祭祀的“龍燈”陸繹不絕,人山人海,場面壯觀。此項活動源自一個美麗傳說:橫山本地一高姓姑娘受仙人點化成“大花娘娘”,后托夢給廟中主持:不想看戲想看龍燈。于是,龍燈都紛紛前來朝神山大花娘娘廟祭祀,“群龍朝神山”自此形成。當?shù)剡有“正月不朝山,龍燈會斷腰”的說法。每年正月,全縣六個鎮(zhèn)的幾十條龍燈……[詳細] |
![]() | 九連麒麟燈會始于明朝末年,距今已有300多年歷史,是居住在九連村臥龍墩自然村俞姓族人,每逢豐收喜慶之年自發(fā)組織表演的一種民俗文化活動。相傳三百多年前,九連村臥龍墩俞姓族人的先人居住在江西婺源地區(qū),閑暇之余,俞姓族人的先人按照古代傳說中描述的麒麟模樣,結合獅子的制作方法,構思制做了一個外形奇特的麒麟,從其外部形狀上看,獅頭、鹿身、牛尾、馬蹄、魚鱗皮。九連麒麟區(qū)別我國傳統(tǒng)“南軟北硬”獅子的制作方法,全……[詳細] |
![]() | 送春,是弋江農村春節(jié)前后一項重要的節(jié)日民俗活動。人們通過送春拜年表達祝愿、交流情感,其中的對唱還具有很強的娛樂性。送春分布于南陵、蕪湖、當涂、宣城及江蘇省的南京高淳等地。在民間,送春相傳始于“明代永樂年間,六月降雪,延誤農時,通過天子送春,以期大地回春、莊稼生長、百姓安居樂業(yè)”的傳說,流傳至今有六百多年的歷史。送春在形式上表現(xiàn)為人們敲鑼打鼓,挨門挨戶唱春歌,名曰“送春”。春歌歌詞為七字一句,句末押……[詳細] |
![]() | 唐朝開元七年(719年),朝鮮新羅國圣德王金興光之長子金守忠漂洋過海來到中國,在始建于唐高宗永徽四年(653年)、距今已有1300多年歷史的蕪湖廣濟寺里研讀過經書、弘揚過佛法,繼而于貞元十年(794年)農歷七月三十日——亦即其出生之日圓寂于九華山,遂被其弟子尊稱為地藏菩薩化身——即“金地藏”,所以,蕪湖廣濟寺在此后的每年農歷七月三十日都要舉辦“金地藏生日廟會”,廟會吸引了來自蕪湖及周邊的巢湖、銅陵……[詳細] |
![]() | 蕪湖縣六郎鎮(zhèn)加元村處于咸保老圩,南距鎮(zhèn)政府5公里,西北距蕪湖市18.7公里。蕪宣高速、蕪屯快速通道、蕪太二級公路和蕪雁高速穿境而過。古時,這里水草茂盛,鳩鳥聚集,為古鳩茲發(fā)源地。而今該地資源豐富,具有典型的魚米之鄉(xiāng)特色。源遠流長的歷史文化,淳樸的民風,深厚的文化底蘊,為八社神燈的傳承發(fā)展提供了堅實的基礎和良好的環(huán)境!鞍松缟駸簟痹导釉灏藗社、垾(孔垾、余垾、塘垾、馬橋垾、龍垾、高屋基社、五房社……[詳細] |
![]() | 無為板鴨,又名無為熏鴨(徽菜譜上有這一叫法),早在清代道光年間就聞名于世,距今已近200年歷史。傳說很久以前,有個養(yǎng)鴨青年,外出賣鴨,在回程路上,遇上幾個放牛孩子,在野外用柴草燒烤鴨子,這青年便好奇地站在一旁觀看,等鴨子烤到外皮金黃時,孩子們將鴨子撕開分食,此刻一股特有的香味撲鼻而來。青年人受到啟發(fā),回家后便試著在鹽水鴨的基礎上,加了一道熏制過程,鴨子的色香味,果然勝于鹽水鴨,于是他一邊養(yǎng)鴨一邊做……[詳細] |
![]() | 張孝祥與鏡湖故事是產生于八百多年前的南宋時期、廣泛流傳于蕪湖地區(qū)的一個古老的民間故事。它記錄了南宋著名詩人張孝祥捐田造湖、蓄水防澇、造福桑梓的一段歷史。蕪湖地區(qū)溝塘縱橫、水系發(fā)達,平均海拔僅為6-10米,東北高、西南底,地勢低洼,丘阜林立。宋代,在雞毛山小高地上建立了夯土型蕪湖古城。南宋初年,北方女真族建立的金王朝興起,大舉南下。江淮之間烽火狼煙、生靈涂炭。公元1143年(紹興十三年)為避戰(zhàn)亂,1……[詳細] |
![]() | 丫山藕糖的加工制作由來已久,相傳始于宋代。當?shù)厣矫駛兺ㄟ^口傳心授,代代相傳,距今已有近千年歷史。因丫山藕糖味道甜美,“藕”與“偶”字諧音,于是,人們便賦予丫山藕糖許多豐富美好的涵意:送給老人則有敬祝身體健康、永不孤獨之意;送給年輕人則有祝愿喜氣盈門、喜結連理之意;送給老朋友,則有希望互相往來,增進友誼之意等等。每逢春節(jié)來臨,它便成為當?shù)厝俗哂H訪友必備的饋贈佳品,文化價值突出。“丫山藕糖傳統(tǒng)制作技藝……[詳細] |
![]() | 具有一百余年歷史的中華老字號“四季春”,位于蕪湖市鏡湖區(qū)境內的鳳凰美食街上,它的傳統(tǒng)系列小吃在相當長的時間里是蕪湖人民的最愛。四季春的前身是誕生于20世紀初的蕪湖張仁和面館,1956年公私合營,四季春更名為四季春菜館,2001年,大廚出身的張東昌,出資接受了改制中瀕臨消失的四季春,在蕪湖著名的鳳凰美食街設立了四季春大酒店,發(fā)掘、推出了四季春傳統(tǒng)系列小吃。四季春傳統(tǒng)系列小吃主要有荷香燒麥、松針蟹黃湯……[詳細] |
![]() | 張恒-號初創(chuàng)于1800年,1850年登陸于“長江巨埠、皖之中堅”的蕪湖,建張恒-號,至今已有200多年歷史,盛時分號有十余家,代辦點分設于云南、重慶、成都、武漢、上海等地,被民間譽為國藥“三塊半招牌”之半塊,位居北京“同仁堂”、漢口“葉開泰”、杭州“胡慶余堂”之后。張恒-號遵循尊古創(chuàng)新的發(fā)展理念,在生產過程中,一方面要求員工嚴格地按照古法規(guī)定的炮制方法與流程精益求精,另一方面廣求民間藥方,加以研制……[詳細] |
![]() | 九十殿廟會是花橋鎮(zhèn)地方每年農歷二月初二至初八舉行的一種民俗活動,主要有三部分內容,一是祭祠山神的宗教活動,即廟會當前,在祠山神像前點亮琉璃油燈,會首及執(zhí)事者到神像面前,焚香叩拜,各角演員捧所扮神面與右胸前,同時焚香、叩拜,民眾紛紛祭祀祈禱,其時爆竹震天,鑼鼓嗩吶輪番演奏。遠近香客、信徒絡繹不絕,道士們趕做齋醮法事,有說有唱,在殿堂上下行禮、叩拜、誦經。廟會期間,還要抬著祠山大帝的木雕神像出巡,為的……[詳細] |
![]() | 無為縣陡崗板龍燈,是當?shù)刂x氏家族傳承的傳統(tǒng)民間燈會,間隔時間多則十幾年,少則幾年,由群眾自發(fā)性組織籌款、捐物進行舞燈慶典。龍燈共19節(jié),分首節(jié)、中節(jié)、尾節(jié)三大部分,燈體主要以木板底座,竹為骨架,白皮紙糊整體,采用蠟燭照明。首節(jié)為龍頭形,腔內有珠、唇有須、頭有角、腮有翅、殼有毫、身有鱗,腦頂塑造如來佛、觀音、魁星點元、四進士、悟空、八戒等三十六尊全立體塑像,明、暗火三十八盞。中節(jié)共17節(jié),每節(jié)大體相……[詳細] |
![]() | 蕪湖縣地處長江中下游,土壤肥沃,氣候濕潤,素稱魚米之鄉(xiāng)。自古以來農業(yè)耕作比較發(fā)達,是糧油種植最早地區(qū)之一,當?shù)剞r民大面積種植油料作物,為木榨榨油技藝的形成與發(fā)展提供了有利條件。蕪湖縣木榨榨油技藝,是指利用木榨設備將油菜籽轉換成食用油的手工技藝。工藝程序主要有炒籽、碾末、熏蒸、包餅、裝榨、打榨、沉淀等,每一道工序全靠技藝來完成,技藝掌握以實踐操作為主。利用木榨榨出來的油,口感好,無膩味。在開榨的時候……[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