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九曲黃河燈陣,是利辛縣展溝鎮(zhèn)久負盛名的獨特民間藝術奇葩,也是該地區(qū)流傳了幾百年而形成的文化遺產。九曲黃河燈陣源于《封神榜》趙公明困姜之牙所布的九曲黃河陣,是指九宮套八卦,燈陣指的是一年365天,用365盞不相同的燈布成的陣,稱“九曲黃河燈陣”。陣配對聯(lián),上聯(lián)“火樹銀花”,下聯(lián)“九曲黃河”。趙公明守的是轉盤燈陣,系八卦之首“坎卦”,其三個妹妹趙云霄、趙瓊霄、趙碧霄等分守。真神掌領“離卦”,真魂掌領“……[詳細] |
![]() | 元末爆發(fā)的白蓮教民——紅巾軍進入亳州時,與當?shù)鼗孛衩芗觿,一些回民被紅巾軍抓獲,其首領劉福通要把他們處斬。在紅巾軍內部的回族頭領胡大海和朱元璋(當時為副元帥)的調解下,雙方達成一棋定生死的協(xié)議。雙方在棋盤上對陣,沙阿訇運內功于抓棋子的手指之上。他棋法穩(wěn)健,步步威逼,獲得了棋局的勝利,同時也化解了這一場矛盾,這對陣的棋局被演化成拳法,稱為棋勢功。明洪武十三年基本完成了棋局中的各套拳法,以“晰揚掌(……[詳細] |
![]() | 利辛縣清音戲流傳淮河、西淝河、渦河兩岸,源自安徽琴書。民國年間,安徽琴書老藝人谷保寬在安徽琴書的腔韻的基礎上,吸收花鼓戲、四句推子和“夜落金錢”、“太平年”等地方小調,獨創(chuàng)出可以表演小戲的幾個調式,如大非板、小非板、慢板、快板、花腔、剁子等。其伴奏樂器主弦是板胡、二胡、三弦、墜胡等,表演分生旦凈末丑,從而創(chuàng)編了地方色彩濃厚,小隊伍在小場所可以表演的小戲劇——清音戲。20世紀50年代至80年代中期為……[詳細] |
![]() | 渦陽是道家學派創(chuàng)始人、道教鼻祖老子的故里。閘北鎮(zhèn)鄭店行政村就是老子的誕生地,道教祖庭天靜宮(又稱中太清宮)便坐落于此。天靜宮,始稱老子廟,建于漢延熹八年,唐、宋、元、明、清歷代均有修葺,后毀于戰(zhàn)火。1992年以來,爭取港臺捐資三千多萬元對天靜宮進行了重修,目前已完成一、二期工程。渦陽民間特別是老子生地閘北鎮(zhèn)流傳著許多有關老子的傳說故事,這些故事經渦陽縣文化局收集整理,已形成25篇,并根據(jù)這些故事設……[詳細] |
![]() | “亳州大班會”又稱“拉秦檜”、“鬼會”,明末清初,乾隆年間亳州有一知州,姓余名漢,此人疾惡如仇、黑白分明,且喜讀《岳飛傳》,每讀到秦檜謀害岳飛時便流淚滿面,即命衙役捉拿秦檜上堂受審,從此,便行成了當時亳州的一種民間啞舞劇,即“大班會”。亳州大班會共分五場十三小場,第一場“大登殿”,第二場“陰差搬兵”,第三場“秦相府”;第四場“二登殿”;第五場“過奈河橋”。角色分別有“鬼頭”又稱鐘魁,2、牽板鬼;3……[詳細] |
![]() | 中國老八大名酒之一的古井貢酒,據(jù)考證始于公元196年,曹操將家鄉(xiāng)亳州特產“九醞春酒”及釀造方法晉獻給漢獻帝,自此,該酒便成為歷代皇室貢品,古井貢酒由此得名。古井貢酒釀制工藝的主要特點在于:使用古井貢酒“兩花一伏”大曲發(fā)酵,貯存期不少于六個月。將中溫曲、高溫曲和中高溫曲分別按不同比例混合在不同輪次中使用。釀造采用每年生產三輪次,前兩輪發(fā)酵周期各為兩個月,第三輪發(fā)酵周期為八個月的工藝生產。并用“三高一……[詳細] |
![]() | 捻軍歌謠是流傳在亳州市渦陽等地頌揚捻軍起義的民間歌謠和故事。爆發(fā)于皖北地區(qū)的捻軍起義,是清代咸豐、同治年間的一次規(guī)模宏大的農民起義,歷時18年之久,轉戰(zhàn)于皖、魯、豫、蘇、陜等10個省區(qū),殲滅清軍及地方團練十萬余人,有力地配合了太平天國和北方各地的人民起義,給清朝統(tǒng)治以沉重打擊,也為此后1911年的武昌起義提供了寶貴經驗。捻軍起義的發(fā)祥地在渦、亳、蒙,活動中心在雉河集(現(xiàn)今渦陽縣城)。渦陽建縣即為鎮(zhèn)……[詳細] |
![]() | 拉魂腔源于清末民初,有兄妹二人,兄背小鼓,妹抱土琵琶,沿街串鄉(xiāng)賣藝求生,流落在地處原渦陽縣、蒙城縣交界,現(xiàn)利辛縣境內的小王集。由于男唱段音尾在一個“咿”字上,女唱段音總落在一個“哼”字上,翻高八度拖音,演唱動聽悅耳,詞意貼近民眾生活,表演細膩豐富,令人魂靈入迷,倍受小王集小經營者的欣喜,不僅將兄妹留在小王集收徒傳授技藝學唱,而且成立起戲班子,根據(jù)生活小戲中的人物和喜、怒、哀、樂、戲情創(chuàng)意出慢板、快……[詳細] |
![]() | 老祖心意-八法拳又稱水拳,為亳州人陳摶(871-989)所創(chuàng),距今流傳已逾千年,因陳摶曾受封華山,故在亳州以外流傳時名為華岳-八法。該拳內涵豐富,-獨特,拳勢運行如水勢翻滾,內勁如海納百川,以整勁為核心(發(fā)展為形意拳),以步法為轉移(發(fā)展為八卦掌),以輕柔為變化(發(fā)展為太極拳),堪稱中華內家拳的始祖。亳州是全國十大武術之鄉(xiāng)之一,作為特出拳種老祖心意-八法拳在亳州歷代傳承不絕,即是該拳術的發(fā)源地又是……[詳細] |
![]() | 笙是中國古老的吹奏樂器,它是世界上最早的自由簧樂器。對中華民族文化及其西洋文化的發(fā)展起到一定的推動作用。1978年河北省隨縣曾侯乙墓出土了兩千多年前的幾支匏(páo)笙,這是中國發(fā)現(xiàn)最早的笙,南北朝時期笙、竽并用。明、清時期笙在民間流傳,我國目前的笙有19簧、17簧、13簧,大小各異。安徽省蒙城縣樂土鎮(zhèn)盧莊、全莊十幾戶人家,家家做笙,人稱“響莊”。相傳清朝末年,從北方逃荒要飯的盧立,拿著一個破笙,……[詳細] |
![]() | 安徽大鼓流行于蘇魯豫皖,大江南北,黃河兩岸之間的廣大鄉(xiāng)村和城鎮(zhèn),是廣大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劇種。起源于南宋時期,元朝時得到蓬勃發(fā)展,盛興于明清。創(chuàng)派祖師王重陽,收徒七位,稱為“全真七子”掌教真人為王重陽祖師的首徒丘處機,后形成七支八派,九九八十一門。記輩份為一百輩,分成一百個字,每字為一個輩份,分別為道、德、通、玄、靜,真、常、守、太、清,一、陽、來、復、本,合、教、永、園、明,至、理、忠、誠、信,……[詳細] |
![]() | 相傳高爐酒始于春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道教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老子。史載建安十四年曹操屯兵高爐,征名師釀美酒慰勞犒賞將士。明中后期,張氏先人三公經商發(fā)家后開坊釀酒,并傳世后人。自此,高爐釀酒技藝世代相傳,高爐酒名聲遠揚。有著2000多年歷史的高爐酒,蘊涵著道家文化風格,展現(xiàn)出傳統(tǒng)工藝和鮮明的地方特色,在濃香型白酒中獨樹一幟。建國初期高爐酒被指令調送北京供蘇聯(lián)專家飲用。1965年6月高爐大曲酒榮獲阜陽……[詳細] |
![]() | 淮北梆子戲原名“沙河調”,又稱沙河梆子,安徽梆劇,與河南豫劇同屬一個劇種不同流派,是流行于安徽省沿淮淮北地區(qū)的傳統(tǒng)戲曲劇種。當?shù)厝怂追Q“高梆”,一般簡稱梆子戲。淮北梆子的唱腔活潑婉轉、激昂嘹亮,既能表達愉快舒暢的心情,也能表達慷慨壯烈的氣氛,有著濃厚的地方色彩。腔內多襯哪、啊、吼、哇、嗷、呀等虛字,起到裝飾唱腔的作用,會產生唱詞滿、吐字巧及腔彎俏的效果![詳細] |
![]() | 蒙城歌謠收錄的是1949年新中國成立之前的歌謠,共分五卷:滄桑卷70首,風情卷98首,生活卷62首,處世卷48首,雜篇卷52首,補遺15首,合計345首。歌謠反映了舊時代方方面面的社會生活情況。從民俗角度看,它涵蓋了整個皖北風俗習慣;從思想意義方面來看,它是舊中國社會的縮影。民間歌謠是時代的鏡子,現(xiàn)實性、針對性最強,隨著時代政治氣候的消失,歌謠即消亡,只有生命力極強的,才能輾轉流傳,若不及時搜集,……[詳細] |
![]() | 據(jù)《史記》記載:“圣賢莊子曾為漆園吏”。蒙城殷稱冡,或曰北冡,甲骨文曰“冡侯”,即冡國。周為蒙國,內有漆園,漢為山桑縣,,后稱山桑、蒙郡、蒙縣、渦州等。直到唐朝天寶元年(公元742年)更名為蒙城縣,一直沿用至今。莊子(約前369年—前286年),漢族。名周,字子休(一說子沐),后人稱之為“南華真人”,戰(zhàn)國時期宋國蒙(今安徽省蒙城縣)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是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老子哲學思想的……[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