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煉火是一種古老的民俗活動,主要流傳在磐安縣雙峰、仁川、深澤鄉(xiāng)一帶和附近的一些地區(qū)。傳統(tǒng)社會里,地方上遇到災禍、瘟疫,或是村民生病,往往要請人主持法事儀式,又稱“踩火”。參加的人數(shù)少則幾十人,多則上百人,活動有一定的戒規(guī)、儀式、程序,夜間在廣場上舉行。屆時需要大量的木炭、干柴,在廣場上分別堆成若干堆,燃成熊熊大火。煉火者赤膊、光腳,高歌狂舞,大聲吶減,沖進通紅的火炭堆上奔跑,動作粗獷有力。踩火與原始……[詳細] |
![]() | 據(jù)《東陽市文化志》載,米塑俗稱“擺茶”。因西宅與永康胡公同屬一脈,每逢農(nóng)歷八月十三前后,為紀念胡公,流傳“擺茶”祭祀的習俗。西宅米塑始于明朝,并世代沿襲。它主要用于祭拜族姓的祖先胡則;也用于百姓慶賀豐年,祈求來年風調(diào)雨順。西宅米塑不遵從南方米塑以熟米粉團揉捏而成的法則,而是直接用五谷一粒粒粘制而成,并輔之以中草藥,從肉眼上就直接可以感受到西宅米塑區(qū)別于其他米塑、面塑的顆粒感,粒堆積的璀璨耀眼奪目,……[詳細] |
![]() | 三伏老油亦即三伏醬油,亦稱三伏老油,因其需經(jīng)“三伏”曝曬醬坯后壓榨而出,它是美食中不可缺少的調(diào)味品。章恒升醬園產(chǎn)的三伏老油,運用黃豆、小麥等為主要原料,經(jīng)過浸泡、炊蒸、發(fā)酵、天然曝曬等過程,經(jīng)三伏即從夏至后第三庚為初伏(庚為天干中的第七位),第四庚為中伏,立秋后的第一庚為末伏,謂之“三伏”。釀制醬油,先將大豆蒸熟拌入面粉,置竹匾內(nèi),使之發(fā)酵,然后入缸加鹽水。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三伏老油,需要經(jīng)過三伏的曝……[詳細] |
![]() | 金華酥餅是金華地區(qū)知名傳統(tǒng)食品之一,獨特的制作技藝和酥松、香脆的的口感特點,在我國地方食品中獨樹一幟,成為名揚大江南北的休閑食品和送禮佳品。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金華酥餅制作技藝歷史悠久。其制作技藝是一個精細和繁復的過程,而這樣的過程是在漫長的歷史演變過程中逐漸發(fā)展完善的。由最初的髓脂、蜜和面、烘烤到現(xiàn)在的十幾道工序,制作技藝經(jīng)歷一個由簡到繁、由粗到細的過程。金華酥餅按照其制作過程和工序,主要分為兩大塊:……[詳細] |
![]() | 義烏上溪鎮(zhèn)黃山村八面廳原名振聲堂,始建于嘉慶元年,竣工于嘉慶18年,歷經(jīng)18年才建成。因廳里有八個廳堂、七個天井、八豎旗桿和外墻四周有八頭門戶出入而俗稱八面廳。八面廳是宗祠與住所相結合的典型的清代江南民居建筑,坐西南朝東北,占地2908平方米。布局結構獨特,以一條中軸線與兩條橫軸線構成八面廳的主體建筑和附體建筑。中軸線上依次分布有花廳(花園)、門廳、大廳和堂樓,是陳氏家族舉行祭祀、聚會和各種典禮的……[詳細] |
![]() | 婺州窯在金華市瑯琊鄉(xiāng)的鐵店村一帶。金華在唐代初稱婺州,因其“地處金星與婺女兩星爭華之處”得名,具有1800多年的歷史和燦爛文化,堪稱千古風流。婺州窯歷史早在4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晚期,先民們就利用當?shù)卮赏梁褪矣灾圃焯掌。婺州窯分布很廣,主要產(chǎn)地在金華、武義、東陽等地。它從商周原始瓷開始,到東漢晚期燒制成熟的青釉瓷器,并有褐釉瓷;南朝佛教盛行,蓮花成為普遍的裝飾物;唐代早期燒制成功了乳濁釉瓷、……[詳細] |
![]() | 永康市地處浙江中部金華市轄區(qū),境內(nèi)有方巖山,是浙江著名民俗活動“方巖廟會”生發(fā)與活動地!胺綆r廟會”起源于當?shù)匕傩諏鷦t的民間信仰。北宋名臣胡則(963—1039),字子正,永康人,端拱二年(989年)中進士,爾后逮事三朝(太宗、真宗、仁宗),71歲時以兵部侍郎致仕。據(jù)《永康縣志》記載:“則嘗奏免衢婺身丁錢,民懷其德,戶立像祀之,在方巖者,賜額曰赫靈祠。”此后,胡則被百姓敬仰為神,稱“胡公大帝”![詳細] |
![]() | 浙江浦江迎會,俗稱“抬閣”。它以中國民間傳說人物造型為主體,進行精心的藝術設計,具有驚、險、奇、怪、妙等特征,堪稱中國民間藝術的一朵奇葩。相傳浦江迎會始于宋代,盛于明清,已有千年的歷史,祖上傳說是為了紀念胡公大帝。浦江農(nóng)歷八月十三日大搞迎會是因為這天是胡公大帝的生日。每年的這一天,浦江黃宅、前吳等鄉(xiāng)村都會匯集一堂,拿出各自看家本領,一展風采。浦江的迎會有“人會”、“紙會”、“人紙合會”之分!凹垥[詳細] |
![]() | 金華道情-------又叫唱新聞、勸世文。它與杭州小鑼書、溫州鼓詞、寧波走書、紹興蓮花落合稱為浙江省五大地方曲種。從明朝至解放后的五六十年代,一直是金華民間喜聞樂見的文娛活動。它是一人多角色坐唱式單擋說唱藝術。唱一段加幾句說表,配上簡單的動作,即所謂藝人一臺戲,演文演武我自己。伴奏樂器極為簡單,僅一個情筒和兩塊竹板。金華道情是最受金華民眾歡迎的一種民間曲藝形式。道情在金華流傳可考的歷史至少已有三百……[詳細] |
![]() | 黃初平傳說是浙江金華地方民間傳說之一,產(chǎn)生于東晉時期,最早文字記載于東晉著名道教理論家葛洪的《神仙傳》。其傳說,源起于歷史人物黃初平。黃初平,晉成帝威和三年(公元328年)出生于蘭溪市黃湓村。2008年6月7日,黃大仙傳說經(jīng)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黃大仙傳說”產(chǎn)生于東晉時期,最早文字記載于東晉著名道教理論家葛洪的《神仙傳》。其傳說,源起于歷史人物黃初平。黃初平,晉成帝威和三……[詳細] |
![]() | 義烏種蔗歷史悠久,所產(chǎn)紅糖久負盛名。生產(chǎn)、制作義烏紅糖的過程,俗稱為“絞糖”。義烏紅糖在清朝順治年間(1644-1661),由佛堂燕里村的賈維承從福建引進種蔗制糖技術后,傳統(tǒng)老式的牛拉木榨糖車的式樣和做法是:用二段堅硬的圓木(直徑60厘米,長1.2米左右),上端各做凸凹型二個滾齒的滾筒,互相契合,安裝在上下二塊大木板中間;木板二頭各裝二根天地頂柱固定在地上。其中凸齒圓木滾筒的上軸,長于上板約40厘……[詳細] |
![]() | 金華火腿,中國各類火腿的鼻祖,始于唐,盛于宋,在一千余年的悠悠歷史中,以色、香、味、形“四絕”聞名天下。2008年,金華火腿腌制技藝入選中國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保護名錄。金華火腿名稱的來歷,與宋代抗金名將宗澤有關。相傳北宋名將宗澤戰(zhàn)勝而還,鄉(xiāng)親爭送豬腿讓其帶回開封慰勞將士,因路途遙遠,便撒鹽腌制以便攜帶。腌制而成的豬腿色紅似火,稱為火腿。所以,已往火腿店開業(yè),總是懸掛宗澤的畫像,祝以香火,尊……[詳細] |
![]() | 金華酒是中國傳統(tǒng)名酒之一,其悠久的歷史,獨特的釀造技藝,清洌甘醇的色味,養(yǎng)生益體的功效,在我國眾多黃酒系列中別具一格。金華酒的釀造技藝經(jīng)歷了三個發(fā)展階段。春秋戰(zhàn)國時期出現(xiàn)的“白醪酒”,改進了早期黃酒的曲糵釀造技藝,采用糯米為原料,以白蓼曲為糖化發(fā)酵劑,并首創(chuàng)潑清、沉濾等工藝,提高了酒汁,延長了貯存期。唐宋時期,金華酒的白曲釀造技藝日趨完備,其中的“瀫溪春”和“錯認水”以酒色清純,甘醇似飴,成為白曲……[詳細] |
![]() | 浦江縣位于浙江中部偏西,金華市北部。據(jù)浦江白馬鎮(zhèn)夏張村張姓族譜載,自唐朝始,“龍騰燈舞鬧元宵”便成了浦江民間的習俗,浦江縣志中稱之為“燈節(jié)”。浦江板凳龍盛行于浦江縣鄉(xiāng)村,廣泛流傳于江南沿海各地。綜觀浦江板凳龍的傳承發(fā)展,唐代為其孕育期,宋、元為其成熟期,明、清為其鼎盛期;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尤其是改革開放以后,為其弘揚傳承期。從構造上看,浦江板凳龍由龍頭、龍身(子燈)、龍尾三部分組成,俗稱長燈。……[詳細] |
![]() | 浦江亂彈是一個古老的戲曲劇種,流行于浦江、臨安、建德、桐廬一帶和婺、衢、處、溫、臺以及江西等地,影響遍及浙中、浙南、浙西和江西、福建的大部分地區(qū),是浙江婺劇的主要聲腔之一。因為它發(fā)源于浦江,故稱浦江亂彈。浦江亂彈是以浦江當?shù)孛窀琛安嘶@曲”為基礎,并在“諸宮調(diào)”講唱藝術和我國最早的戲劇南戲的相互影響下形成和發(fā)展起來的。菜籃曲又名踏歌,曲調(diào)自由,歌詞不一,順口溜唱,一歌一和,各適其適,亦稱“天下和”,……[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