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木活字印刷術木活字印刷術是中國古代四大發(fā)明之一“活字印刷”的現(xiàn)實遺存。從北宋布衣畢昇發(fā)明活字印刷術至今,已近千年!澳净钭帧蹦2捎美纤误w,工具有雕刀、雕盤、棕刷、麻皮紙、宣紙等,宣紙用來印刷,而麻皮紙主要用來搓線繩做裝訂之用。木活字印刷,整個工序流程繁雜,除文稿整理環(huán)節(jié)外,還要找出那些不常用的字或字盤里沒有的字,在制造無字的木字模、刻字,按家譜規(guī)格制槽板,撿字、排制、校對、印刷、切譜(裁邊)、裝訂……[詳細] |
![]() | 義烏木雕義烏木雕歷史悠久,師宗魯班。義烏木雕自有資料記載,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歷史。義烏木雕工匠行走于江、浙、皖等地,留下了許多不朽的傳世之作。其特征主要有:木雕的形式特征、獨特的雕刻技法、題材的廣泛性、具有裝飾性和具有收藏性等五個方面。義烏木雕最具代表性的是黃山八面廳內的展現(xiàn),工藝堪稱一絕。最精美部分集中在門廳和正廳以及兩廳的左右兩側走廊,如門廳、大廳的梁、檁、枋、雀替、斗拱、撐拱,以及走廊的……[詳細] |
![]() | 義烏農(nóng)民畫義烏農(nóng)民畫植根于悠久的民族民間藝術傳統(tǒng)的沃土,傾注著勞動人民的情感,具有獨特的藝術思維,濃厚的生活氣息,瑰麗明艷的色彩,純真質樸的風土人情,構思奇特,造型稚拙。義烏農(nóng)民畫俗而不庸,俗中有雅,是民間繪畫藝術中的一朵奇葩。農(nóng)民畫家在作畫時,運用傳統(tǒng)的方法,創(chuàng)作出具有民間生產(chǎn)、生活氣息、與時俱進的美術作品,曾遠渡重洋到美國、德國、澳大利亞、俄羅斯等國家展出。1988年,義烏被國家文化部評為“中……[詳細] |
![]() | 百子燈在一根長約三米左右的主竹竿前端,掛一盞主燈,竹竿的左右各分五個丫、各掛五盞燈,合稱為“一樹燈”。每樹燈有十一盞,它代表同一個太公名下的十一個房頭,俗話說:“一樹抽百丫,一祖繁百子”。所以,田心花燈又名“百子燈”。據(jù)田心王氏家譜記載,明洪武庚戊(1370年)巽六太婆用出嫁做新娘時穿過的紅衣裳作燈觀賞,從此子孫們開始迎“紅衣燈”。后王氏子孫用紅紙糊做紙燈,有四角、六角、八角型的“火炮筒”等,并用……[詳細] |
![]() | 婺劇傳統(tǒng)臉譜婺劇是金華、義烏一帶的地方戲。由高腔、昆腔、亂彈、徽戲、灘簧、時調六大聲腔組成,已有400多年歷史。婺劇臉譜有她自己獨有的特色,結構簡單、粗獷奔放、寓意深刻。婺劇臉譜的圖案設計以人物的特長、武器、傳說乃至名字綽號來表達,構畫時多使用簡單的劃、點、撇、鉤的運筆方法,一個臉譜,廖廖幾筆就能點出劇中人物的性格。如《探五陽》中的王英,傳說是蝴蝶精轉世,就在臉上畫只蝴蝶;《水擒龐德》中的周倉傳說……[詳細] |
![]() | 義烏剪紙剪紙文化歷史悠久,早在遠古時代就有在各種材料上鏤刻、鏤空的藝術。民間傳統(tǒng)的剪紙藝術,發(fā)揮著重要的民族歷史記憶的功能。2009年,中國的剪紙已經(jīng)被評為教科文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在義烏舊時的農(nóng)村,有一些女性會剪枕頭花、鞋子花,圖案精致、手法細膩,流傳甚廣,民間傳統(tǒng)的剪紙藝術是世代相襲而傳承下來的。義烏剪紙藝術的發(fā)展,在市場經(jīng)濟的作用下,對義烏文化與經(jīng)濟發(fā)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并開發(fā)了民間手工……[詳細] |
![]() | 義烏漆畫1、義烏有著二千多年的歷史,世代生活在這里的勤耕好學,剛正勇為的義烏農(nóng)民,為了美化自己的生活,創(chuàng)造了豐富多彩的民間藝術漆藝,有精美的木雕花床、門窗家具、牛腿都用傳統(tǒng)大漆制作。民間漆藝一代一代的傳承至今。2、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初,隨著改革開放,商品經(jīng)濟的發(fā)展,義烏廣大農(nóng)民普遍富裕起來,衣、食、住、行的生活條件發(fā)生了根本的變化,精神文化生活自娛自樂的需求越來越迫切,舞筆弄墨成了他們抒發(fā)心聲的交流……[詳細] |
![]() | 戚家軍鴛鴦陣鴛鴦陣,是中國古代軍隊的一種陣法。戚繼光領導義烏兵抗擊倭寇時一種疏散的戰(zhàn)斗形式,是適應中國東南沿海地區(qū)多丘陵溝壑,河渠縱橫,道路窄小和倭寇作戰(zhàn)特點等而創(chuàng)制,因形似鴛鴦結伴而得名。據(jù)史料記載:“繼光為鴛鴦陣,陣十有二人,隊長前,次夾盾,次夾枝兵,次四人夾矛,次夾短兵,樵蘇居后。其節(jié)短,其分類明,其步伐合地宜,其器互相斗試!盵(雍正)《浙江通志》“卷一百四十八”,“二十五頁”]……[詳細] |
![]() | 金臺拳金臺拳是中國拳種之一,得名于北宋名將金臺,是金臺在中國武術的基礎上,結合少林拳為基礎結合眾家古拳等糅合而成,在吸收眾家之長中注重自身拳術特點,以其虛實有度的步伐、剛柔并濟的- 、樸實無華身法和攻守兼?zhèn)浼夹g特點盛名于宋朝年間,自古霸不過羽、拳不過金即是此人。發(fā)源地:金臺拳所屬百家拳,即集眾家之所長,持本家之精湛所形成的以少林拳風格為主的拳術。它發(fā)源于北宋年間宋仁宗時期。源流:關于金臺拳的源流,……[詳細] |
![]() | 義烏小鑼書,源于清末民初的“醒世談笑”,流行于上海、杭州等地,原在“賣梨膏糖”中演出。民國時以“說朝報”形式說唱時事新聞和笑話故事,內容多諷喻社會的黑暗時弊,初叫“醒世談笑”,后稱“小熱昏”,以減輕和掩飾因諷刺而帶來可能遭受的社會壓力。20世紀50年代初,佛堂王政法從師杭州小鑼書藝人安忠文的名徒王水泉。佛堂鎮(zhèn)竹園村賈有福,藝名賈好笑、佛堂麻。ㄒ压剩,拜師羅笑峰、王政法等,繼承了小鑼書技藝。伴奏樂……[詳細] |
![]() | 義烏花鼓俗稱打花鼓,它的起源于明末清初,曾載入《中國戲曲曲藝詞典》、《金華曲藝志》、《義烏縣志》。義烏花鼓流行于義烏及周邊縣市,藝人多數(shù)為女性盲人,由師傅帶徒口頭傳授,沒有文本傳世。古時花鼓藝人多半隨丈夫外出賣唱,有的由稚子幼女攙扶,合家流浪賣唱,亦有單人外出賣唱的,有時男唱道情女唱花鼓,與義烏道情結成一對“藝術夫妻”。新編義烏花鼓《茶花對子》于2005年1月作為全國曲藝之鄉(xiāng)曲目首次晉京展演。20……[詳細] |
![]() | 義烏道情,俗稱“唱新聞”。前有新聞后有戲,新聞要唱《××記》,這是道情藝人開唱時常用的兩句開場詞。道情源于唐代,傳于宋,行于元,興于明、清。早在明代就在金華、義烏土地上繁衍生息,是百姓最為喜聞樂見的大眾娛樂形式!掇o!1989年版載有“義烏道情、湖北漁鼓”的詞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道情藝術得到了重視和發(fā)展,1950~1964年,盲藝人葉英美曾三次晉京,唱出了“享共產(chǎn)黨的福、吃共產(chǎn)黨的谷、住共……[詳細] |
![]() | 義烏徽戲徽戲源于安徽,大約在清代雍正、乾隆年間,從兩個流向進入金華、義烏。一是安徽的徽州經(jīng)新安江流入蘭溪、建德、金華一帶。另一是皖南婺源,從陸路進入常山、開化,經(jīng)常山港水路到衢州、金華。清乾隆年間,四大徽班進京,而受京班倒流影響,徽戲逐漸改變了自己原有面貌直到失傳,流傳到金華一帶的徽戲卻未受影響,保持了原貌。1969年安徽省徽劇團為完成赴京參加建國十周年慶祝演出,特來金華邀請徽班老藝人施秀英、徐錫……[詳細] |
![]() | 十字蓮花廿三里街道蓮花班始創(chuàng)于1929年秋,領頭人陳云軒,共11人參加。全以青年人為主。步調以馬步為主,邁得有勁,功力要好,手腳有限度,以乾隆皇帝游山東和游街蓮花二部為唱腔,1942年由陳心田組織的蓮花班,參加人員十一人,除2人健在外,其余人員均已故。當時蓮花詞除乾隆皇帝游山東和游街蓮花外,還新增了抗日戰(zhàn)歌,大力宣揚抗日精神。1952年,為紀念毛主席《在延安 上的講話》十周年,由義烏縣文化館組織,……[詳細] |
![]() | “楓溪走馬燈”始于明代。通過不斷改進,逐步完善而代代相傳。它是由竹編紙糊的道具“馬”與“走馬”者緊密結合的一種典型的民族民間舞蹈——燈舞。主要道具是“馬”,馬身是竹編的兩只兜,馬首是竹扎的,馬脖子由竹圈連接,裱上飾紙,栽上尾巴,表演時縛在腰間,儼然如胯下馬。表演者由數(shù)十位10-12歲少年兒童扮演,男女各半,一式古裝,天真活潑,靈活矯健,有趣可掬,可觀性強。楓溪走馬燈表演形式:表演者腰縛竹馬身,手執(zhí)……[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