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每年正月初四至正月十五元宵節(jié),浙南蒲城照例盛行“拔五更”民俗活動。整個活動30多個環(huán)節(jié),天天都有出新出彩的節(jié)目,不僅有出巡、搶彩球、放煙花等,還有戲曲、音舞、扎燈等多種藝術(shù)。屆時人流如潮,熱鬧非凡。地理位置:在浙閩交界的蒼南縣蒲壯所城,為該地特異風(fēng)俗之一。及于浙南閩東濱海地區(qū)。歷史沿革:起于明代隆慶、嘉靖年間我國東南沿海地區(qū)抗倭斗爭時期,再現(xiàn)了當(dāng)時早起晨操練兵士和慶祝抗倭勝利的動人情景。此俗世代相……[詳細] |
![]() | 蒲岐抬閣是溫州市樂清市蒲岐一帶元宵節(jié)民俗活動的一部分,有時九月會市上也乘興鬧場,已有600余年歷史。蒲岐抬閣扮演的多是民間富有群眾基礎(chǔ)的古裝戲劇,如“八仙過海、天女散花、白水灘”等。每架抬閣起碼由三至七名童男童女粉墨華裝,肩上、手上、杯上、刀頭、劍尖均可立人。“遠看仙人騰云,近看三國封神,仔細看看,都是蒲岐人!北闶菍ζ厌чw的形象描寫。蒲岐坐落在樂清灣畔,是一個由屯兵形成的歷史古鎮(zhèn),歷史上的蒲岐……[詳細] |
![]() | 保嗣酒,是溫州樂清柳市村民為保佑子孫茁壯成長,固定在正月初三為年滿十八歲的男子舉行的禮俗。保嗣酒的程序:(1)抓鬮。柳市后西村男子長到十八歲,都要請村人吃“保嗣酒。”每個擺酒的人家就要寫10張留有自已姓名的紙條,采用抓鬮的辦法,村民抓到哪戶就去哪家吃,即使跟戶主有矛盾,這天也該高高興興去。按照習(xí)俗,一家有一個到兩個兒子長到十八歲定一桌,三個兒子定兩桌,五個兒子定三桌,七個是四桌,每戶人家指定一人參……[詳細] |
![]() | 陳十四娘娘名“進姑”,亦名靖姑,福建古田縣臨水村人。生而聰穎,幼悟玄機。唐代宗大歷元年(公元766)正月十四日出生,故名陳十四。生前由于除妖護民,催生扶幼,人們膜拜為女神。洞頭全區(qū)有12座陳十四廟宇,霓嶼太陰宮是洞頭區(qū)歷史最悠久的陳十四廟宇。數(shù)百年來,洞頭海島祭祀陳十四娘娘已經(jīng)形成當(dāng)?shù)厝藗兊男叛隽?xí)俗。每年正月十四日陳十四娘娘誕辰之日均有信男信女成群結(jié)隊前往宮廟祭祀。而霓嶼逢60年一屆的“太陰圣母陳……[詳細] |
![]() | 太公祭是浙南人民尊明開國元勛、政治家、文學(xué)家劉基為“太公”,在其出生地文成縣南田鎮(zhèn)舉行的以家族祭祀為主,間偶有由地方政府公祭,持續(xù)時間長、規(guī)模大、范圍廣、影響深遠、形式獨特的傳統(tǒng)民俗活動。文成南田地處溫州市西南山區(qū),與麗水市青田縣毗鄰。自然環(huán)境得天獨厚,古稱“天下第六福地”。自明正德九年(1514年)六月十五日劉基誕辰公祭始,劉氏宗族固定每年大年初一、六月十五日舉行春秋二祭。公祭時有時無,家族祭綿……[詳細] |
![]() | 木頭船為什么用火燒?駕舟怎么要靠雙腳?東海之濱,甌江口外,“百島洞頭”除了擁有豐富的海洋資源外,由于島上居民的先輩,三分之二來自福建的泉州、廈門、漳州等地,三分之一來自溫州的周邊縣,閩南文化和東甌文化交融,使得這里有著濃郁的海洋民情風(fēng)俗,而其中“洞頭八大巧”尤為有趣——“木船用火烤,駕舟靠雙腳,紙燈浪上漂,動物滿船跑。雞鴨桌上叫,熟飯用粉包,貓耳朵下水煮,美人兒任你咬!边@是長期以來在洞頭海島沿襲……[詳細] |
![]() | 溫州各鄉(xiāng)都有龍船,各廟宇設(shè)香官神,專管劃龍船。每逢端陽節(jié),有些地方要做新龍船,四月初一就擂鼓開殿門,祭香官神,開始造船。各地鄉(xiāng)風(fēng)一般都是五月初一才開殿門,祭神后即開劃,俗叫“上水”,龍船歸去叫“收香”,斗龍結(jié)束叫“散河”或“洗巷”,并把河龍船翻轉(zhuǎn),次日再翻正,抬到廟中保存,還要祭時官神,相傳這香官神是喜歡玩弄人的小兒神,所以俗語說青年人不安分,比喻香官。在劃龍船地區(qū)內(nèi),都要出龍船費用,請劃龍船的人……[詳細] |
![]() | 泰順縣元宵節(jié)百家宴是一項獨特又古老的鬧元宵習(xí)俗,由最初的“做春福”發(fā)展而來,是一種在族人內(nèi)部舉行的祈禱儀式,其目的是“聚宗親,商族事,祈豐收,保平安”。始于北宋時期,至今已有970多年歷史--相傳南宋時,三魁鎮(zhèn)張宅村先人為躲避戰(zhàn)亂,從河北清河逃難到此,張氏先人在每年正月十五元宵節(jié)這一天一起同飲團圓酒!鞍偌已纭钡那吧頌椤办籼镁啤保秶鷥H限于當(dāng)?shù)乇炯揖奂黄鸸策M午餐。漸漸的,后來逐漸演繹為聯(lián)誼性質(zhì)的……[詳細] |
![]() | 冬節(jié)”吃湯圓冬至稱“至日”,俗稱“冬節(jié)”。這天早晨,家家戶戶都要吃湯圓或麻糍。吃麻糍、湯圓,寓意著團圓和喜慶,民間有“吃了冬至丸,就算長一歲”的說法。曬醬油肉和鰻鲞溫州人習(xí)慣大約在農(nóng)歷十一月份就開始曬醬油肉和鰻魚鲞。用生瘦豬肉、生雞鴨放在醬油中泡浸,然后曬干食用,別有風(fēng)味。搗年糕搗年糕也叫“搗糖糕”。蒸好的糯米搗成糕,如放在不同花紋的印版里,可壓成如牡丹、蟠桃、魁星、財神爺、狀元,以及鯉魚、麒麟等……[詳細] |
![]() | 漢族祭祀舊俗。流行于浙江溫州等地。溫州此俗,起于何時,尚無實考,據(jù)清乾隆《永嘉縣志》載:“二月朔,通衢設(shè)醮禳災(zāi),名攔街福,以后循次取吉為之,至三月望日止!笨梢,此俗在清初已盛行。溫州城內(nèi)每年農(nóng)歷二月初一從康樂坊開始,至三月十五日五馬街止,主要街道依次舉行祈;顒樱F(xiàn)在的攔街福都在溫州城內(nèi)的錦江路一帶進行了,攔街福為地方性傳統(tǒng)節(jié)日。攔街福舉行之日通衢設(shè)紅樓,扎花門,張布幔,懸燈結(jié)彩。氣氛熱烈。街頭……[詳細] |
![]() | 中秋在溫州有一種特殊的習(xí)俗,叫“小擺設(shè)”,即在中秋前后,在一些商店,人家中堂上,放上幾張桌子,專門擺設(shè)各種小模型物品,有的擺文昌神廟,有的擺封疆大吏的衙門或者王、侯、將相的邸宅,所有旌旗、對聯(lián)、旌旗、對聯(lián)、樂器、花圃、樓臺、輿馬、燈彩、燭臺、幾案、盤碗等一應(yīng)俱全,十分逼真。而且都縮小到九、十五厘米不等,材料則采用玉、銀、銅、錫、木、石等制成,一般人家不過二三桌,有錢人家為了炫耀自己富有,還專門雇匠……[詳細] |
![]() | 伏茶,顧名思義,是三伏天喝的茶,尤其是中伏,天氣炎熱,很易中暑,為降溫防暑,民間有喝伏茶的習(xí)俗,即用白茅根、葦莖、藕節(jié)、竹心等甘涼草藥,煎煮代茶,也即“伏茶”。舊時,有善心之人,還將“伏茶”擺在宮廟門口或街市路旁,任人飲用,以解苦力、車夫、路人之渴。這種美德現(xiàn)在各地仍有保留,在溫州特別突出!皽刂莘琛保鄠魇加谀纤,盛于清朝,但確實年代無法查考。作為優(yōu)良的傳統(tǒng)習(xí)俗,歷史之久、受益之廣、文化內(nèi)涵之……[詳細] |
![]() | 農(nóng)歷二月二吃芥菜飯是溫州民間廣為流傳的習(xí)俗,并有“吃了芥菜飯不生疥瘡”的說法。舊時,老百姓生活貧困,衛(wèi)生意識淡薄,再加上缺醫(yī)少藥,皮膚。ㄈ缃戬彛┗颊叨,且易傳染。芥菜含有大量的葉綠素及維生素C,經(jīng)常食用富含葉綠素及維生素C的蔬菜,能提高自身免疫能力,增強抵抗力,對人的皮膚有好處。故有“吃了芥菜飯不生疥瘡”的說法!度鸢部h志》則說,“取芥菜煮飯食之,云能明目,蓋取清精之義”。芥菜飯佐料有肉絲、香菇……[詳細] |
![]() | 藤牌舞又稱藤牌陣,藤牌操,流傳于溫州、瑞安、平陽、蒼南及福建省平潭縣等地民間,現(xiàn)只有瑞安民間仍有傳承。藤牌舞舞蹈動作和場面調(diào)度因地域不同而有所差異,瑞安的藤牌舞則注重陣勢演練。相傳,藤牌舞源自于戚繼光當(dāng)年所創(chuàng)的鴛鴦陣,經(jīng)過晏繼芳等戚繼光部將的改造而成,突出表現(xiàn)盾牌在陣中的作用![詳細] |
![]() | 瑞安曹村元宵燈會是歷史悠久的一種群眾性民俗節(jié)慶活動,始于南宋紹興廿七年(1157年),曹村人為慶祝曹逢時首登進士第,家家戶戶舉歲星燈。從此相沿成習(xí),歷數(shù)百年而不衰,而今已成為融廟會、物資交流、文化活動等內(nèi)容于一體的民俗活動,通常從每年的正月初十開始至元宵之夜,花燈齊出,環(huán)鎮(zhèn)- ,高蹺、旱船上陣,場面熱鬧非凡![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