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殿下蓮花是流傳在大溪鎮(zhèn)殿下村、橋外村一帶的民間曲藝。殿下蓮花的表演形式是8-10人走唱或站唱,演唱時由一人領唱(俗稱放調)眾人幫唱,演唱時放調者兩手執(zhí)短鞭,幫唱者各執(zhí)一件樂器,有:長鞭、碰鈴、盆、碗、盞等響器,沒有其他樂器,唱腔旋律較為動聽,在當?shù)睾苁苊癖姷臍g迎。殿下蓮花的流傳,與當?shù)氐拿耖g信仰習俗有著密切的關系。殿下蓮花是在清朝道光年間從海門傳入的,據(jù)說當時大溪殿下有個趙姓年輕人在海門經(jīng)商,看到……[詳細] |
![]() | 松門白鲞,即生產(chǎn)于松門鎮(zhèn)由新鮮大黃魚作原料精制而成的黃魚鲞。有關黃魚鲞的記載,最早見于周代闔廬十年(公元前505)。據(jù)清人王克恭引《吳地記》記載“吳王歸,思海中所食魚,問所余,所司云:‘曝干’。王索之,其味美,因書美下著魚,是為鲞字”。據(jù)張聘文《臺州府志》載:“松門島在海中,嶼上生松,通小洋,產(chǎn)魚,曝之為鲞,極為佳品”。明嘉靖《太平縣志》載:甲魚、鮫魚皮、魚膘等被列為朝廷歲貢。永樂年間,松門制鲞業(yè)……[詳細] |
![]() | 陳氏微雕是指太平街道陳世君的微雕技藝。陳氏微雕的作品有:《黨的十四大報告全文》(4萬余字)、《八屆人民政府工作報告》(2萬余字)、《南巡講話》、《中國婦女狀況白皮書》(贈送世界婦女大會)、《唐詩三百首》和《西游記》等。上述作品均已贈送給江澤民、李鵬、鄧小平等黨和國家領導人。人民日報***版、中央電視臺、中國青年報、中國農(nóng)民報、浙江電視臺、臺州日報等新聞媒體都作過相關報導。陳氏微雕的特征:一是刻寫技……[詳細] |
![]() | 石夫人傳說流傳于溫嶺、黃巖一帶。傳說中的石夫人是海邊一個窮寡婦,她在趕集中認識澄江邊來的石陀人,彼此相愛。為了擺脫有歹心的族長,她在雨夜中背著女兒逃奔,去找石陀人。路過五龍山時,雞鳴天亮,無法隱身,一氣之下化為石頭。石陀人聞訊,悲憤地久久癡望,也化為石頭,兩座奇峰隔山隔水長相思……傳說贊同寡婦再婚,將人民群眾向往婚姻自主的美好愿望融入自然景觀中,具有反抗封建禮教的積極意義。石夫人傳說始于明清時期,……[詳細] |
![]() | 硬氣功“釘山打石”是吳寶慶師傅的拿手絕活。就是運足氣功后,人仰躺,背脊緊貼在一塊特制的釘板上(釘板即釘滿鐵釘?shù)哪景,約50厘米見方、2厘米厚,其上釘有200多枚5寸鐵釘,釘頭露出4厘米多,俗稱釘山)。人躺在釘板上后,再在該人的胸腹部壓上一塊重約600-700市斤的石板或石棱,然后由另外的表演者揮動大鐵錘將石板或石棱敲斷。在石板或石棱被敲斷前,被壓者還唱歌5-10分鐘。石板或石棱被敲碎或敲斷了,而躺……[詳細] |
![]() | 溫嶺灑尺調是流傳于溫嶺市的一種民間曲藝。它與道情、排街、花鼓等一樣,原先都是為了行乞而唱的,解放前盛行。灑尺調包含曲調和唱詞。灑尺調的曲調有時激昂高亢,有時娓娓溫柔,并有男調、女調,硬腔、軟腔之分,有固定的曲式,多數(shù)唱詞有“蓮花蓮花落”或“沙拉啦格玉蘭花”等的程式襯腔。灑尺調唱詞來自民間藝人的口頭傳承,敘事性極強,鄉(xiāng)土氣息濃厚,但也不乏講究文筆、注重韻律的文人之作。溫嶺灑尺調內(nèi)涵豐富,具有溫嶺地方……[詳細] |
![]() | 溫嶺船模制作是指分布于石塘鎮(zhèn)以陳祥榮的陳氏木船作坊等為主的木船制作技藝。陳氏船模既有古代的船模,又有現(xiàn)代和當代的船模,并且還造有目前臺州范圍內(nèi)最大的船模。在石塘鎮(zhèn),從事船模制作業(yè)的個人作坊還有姜爵清、陳祥來、張永彬等。溫嶺的船模制作是基于原來的木船制造業(yè)之上,具有較久的歷史。石塘的先民基本來自閩南,他們不僅帶來閩南的生產(chǎn)生活習俗,也帶來了當時最先進的造船技術,一直流傳至今。自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鋼質漁……[詳細] |
![]() | 拜堂贊也稱念儐相,是存在于溫黃平原的一種獨特的婚禮文化現(xiàn)象,在新河、箬橫、濱海、松門等地較為盛行,有著悠久的的歷史。即便在萬花紛謝的“文革”期間,它還能一枝獨秀,噴吐芬芳。此傳統(tǒng)婚禮形式獨特,共分為三個階段:“拜堂”、“望新婦”、“送洞房”。拜堂的司儀稱為“儐相”。儐相將所用的詩句以一種特別的歌調唱出,俗稱“念儐相”。拜堂的整個儀式,都伴隨著儐相唱歌這一特定的形式進行!澳顑喯唷钡母裾{獨特,唱腔高……[詳細] |
![]() | 礦工號子是分布于長嶼石礦礦區(qū)的勞動號子。有著悠久的民間傳承,至今仍在延續(xù)。長嶼石礦位于新河鎮(zhèn)西部,千百年來以生產(chǎn)優(yōu)質建筑石材而名聞省內(nèi)外,素有“石板之鄉(xiāng)”之美稱。自古來,當?shù)鼐用窠ǚ烤捎卯數(shù)厣a(chǎn)的石料構筑,并賦予柱頭、石壁上還有精美的浮雕裝飾,形成獨特的石文化景觀。改革開放以來,又創(chuàng)作了許多新石刻制品,有些石獅、石像等雕刻作品更遠銷海外,于是長嶼又有了“石雕之鄉(xiāng)”的美譽。長嶼采礦已有一千五百余年……[詳細] |
![]() | 根雕藝術是一門以樹根為材料的古老而又富于創(chuàng)造的傳統(tǒng)造型藝術。溫嶺根雕藝術主要分布于太平、溫嶠、松門和澤國等地。臺州根雕藝術始于清末,興于20世紀80年代。1983年初,以王曼卿為會長的“臺州地區(qū)根雕協(xié)會”成立,溫嶺張寶祥加入,經(jīng)常組織開展技藝切磋和交流,使臺州的根雕藝術在繼承“柴株人”風格的基礎上,得到較大的發(fā)展。張寶祥作品有800多件。其中《云龍》獲省金獎,《遠古》參加省賽獲銀獎。根雕工藝憑借原……[詳細] |
![]() | 石塘小人節(jié)是石塘、箬山一帶,在七夕當日為16歲以下兒童向七娘媽祈愿的節(jié)日。該節(jié)日具有明顯的閩南文化特性,與臺南、高雄等地供奉織女“七娘媽”彩亭相類似。石塘先民于300多年前從閩南遷入,此習俗隨之落地生根,因當?shù)叵鄬Ψ忾]的地理位置,該習俗300多年來仍被民眾完好保留。小人節(jié)祭祀程序:初七凌晨至中午,有小孩家庭在門口設供桌,擺彩亭、彩轎,點香燭,放七個酒盅,七色線、香蕉、西瓜、木耳等時鮮果蔬,還有糖龜……[詳細] |
![]() | 溫嶺道情是指分布于溫嶺市范圍內(nèi)的說唱結合以唱為主的曲藝形式。道情藝術是民間曲藝形式中的一個類別,淵源于唐代道教的“道曲”,以道教事故為題材,宣揚出世思想。南床時開始用漁鼓和筒板為伴奏樂器,因此叫“漁鼓”。明清以來流傳甚廣,題材也有所擴大,在各地同民間歌謠相結合而發(fā)展成許多曲種。道情藝術的共同特點是說唱結合、以唱為主,多為單人演唱。既可以坐唱,也可以走唱,但一般均以坐唱為主,演唱時,左手握夾板,道情……[詳細] |
![]() | 澤國三月三廟會,亦稱迎賽會,歷史悠久。傳說明末崇禎年間,有舅甥倆上京赴考途徑澤國惠通廟,偶然發(fā)現(xiàn)井水有毒,極力勸說鄉(xiāng)民不信,舅舅跳井阻攔,被人拉上來已是全身發(fā)黑中毒身亡,外甥見狀即昏死在身旁,這天農(nóng)歷三月初三日。當?shù)匕傩諡榧o念周、章二人,改“惠通廟”為“雄鎮(zhèn)廟”、塑起黑臉舅舅與紅臉外甥奉為周、章二大神。后被封為周、章二大元帥。從此,每年農(nóng)歷“三月三日”澤國鎮(zhèn)都舉行盛大“迎圣廟會”,據(jù)史料載“雜耍、……[詳細] |
![]() | 溫嶺工藝草編帽是利用天然的植物纖維為材料,經(jīng)擰、纏、勾、編、釘、縫等幾十道工序手工制作而成,具有傳統(tǒng)的民族和地方特色。溫嶺的草編工藝始于清代中后期,十九世紀四十年代,溫嶺的草編帽就已遠銷國外。目前,省內(nèi)具代表性的草編工藝帽生產(chǎn)基地是浙江舜浦工藝美術品有限公司,草編產(chǎn)品有帽、包、墊、片等近千個品種。該公司將傳統(tǒng)手工編織技藝與現(xiàn)代工藝美術有機結合,產(chǎn)品出口歐美多個國家。公司的工藝草編帽被列為浙江省傳統(tǒng)……[詳細] |
![]() | 黃巖新前武術活動源遠流長,始于清乾隆五年(1739),至今已有270年的歷史。當時有一位身懷武藝,深諳武術之道的游方和尚來到新前定居,并設帳授徒,代代相傳。民國時學有成就的有七老本(牟村)、仁標和尚(七里)和方榮(溫州人)等人,新前武術自此繁榮,F(xiàn)有黃巖南拳、少林、洪拳、八卦等30多個拳種70多個套路。新前百姓崇武習武之風歷來興盛。習武健身的群眾約占人口的25%,其中七里村達到60%,許多家庭三代……[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