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響叉,又稱“飛叉”,屬傳統雜技節(jié)目,是諸暨傳統廟會或元宵節(jié)迎送龍燈的重要娛樂項目之一。它的一端或兩端裝有“山“叉的木頭,叉頸處裝活絡環(huán)形鐵片,響叉舞動時鏗鏗,表演時,手、眼腳、步勢同時,需眼明手快。響叉可單獨表演,亦可集演,可固定場地表串街表演,也可登演。響叉表演變活,形式多樣。作“蜻蜓點水”、“蘇秦背劍”、“鳳凰展翅”等花式,變化靈活,形式多樣,集體表演時,響叉連續(xù)發(fā)出金屬的擊碰聲“剎啷啷、剎啷……[詳細] |
![]() | 趙家拳棒歷史久遠,最早可追溯到唐末宋初,由檀溪何氏一脈世代相傳。咸豐年間,泉畈村何文慶率眾抗捐,組建“蓮蓬黨”,后又轉戰(zhàn)浙東,花明泉村建造武祠,外聘武師,使趙家拳棒偏重于實戰(zhàn)格斗的一面在不斷的交流與碰撞中得到長足發(fā)展,強盛的習武風氣孕育了武術名家何長海和國民黨中將何競武。解放后,泉畈、花明泉兩村武術仍有傳承,在各類地區(qū)武術比賽中偶露崢嶸。2003年,在瑞安舉行的“瑞王杯”浙江省國際武術大會暨浙江省……[詳細] |
![]() | 諸暨鸚歌調起源于清中期,盛于清末民國初年,是一種以說唱為主的表演藝術。演出多以說唱與小型雜扮相結合的形式,內容常為世俗情態(tài),反映民間傳奇、市井逸聞及百姓家常故事,而尤以男女私情為多,故常遭官司府榜禁。有一人說唱,一人伴奏;也有二人說唱,二人伴奏的。其主要伴奏樂器有二胡、三弦(或琵琶)。演唱者擊小鼓打小板,曲調清麗婉轉,流暢悅耳,富有清新的江南民間特色。鸚歌調演員少,靈活性強。有時僅一二人,無法扮演……[詳細] |
![]() | 竹馬舞俗呼“跑竹馬“,是一種彩扎與舞蹈相結合的民間藝術,在諸暨市十二都、應店街、馬劍等地都有這一傳統。竹馬的編制頗為費工,現在只有幾位老人尚能編扎。每年入冬之后,選砍上好毛竹,劈成圓而細長的竹篾。分別編成馬首前身與馬尾后身兩個部分,然后裱糊上種種顏色的彩紙、彩綢或彩絹,于是就有紅馬、白馬、黑馬、黃驃馬、雪青馬...竹馬舞的表演者均為十三四歲的少男少女,在臉上勾畫各種臉譜,穿上相應的古戲服,然后將馬……[詳細] |
![]() | 香榧,出現在距今約1億7千萬年的中生代侏羅紀,為第三紀孑遺植物珍貴干果。據《名醫(yī)別錄》、《暨陽宣氏宗譜》等古籍內容推斷,楓橋香榧歷史悠久,已有1300多年的人工栽培史,F存香榧林表明,楓橋香榧的規(guī)模和產量都是全國之最。從唐宋時期大量歌詠香榧的詩詞中可以看出,當時楓橋一帶香榧已經作為商品流通,享有盛譽,已經產生栽培和加工的技藝。至于清代,則已經加工成“雙熄香榧”,并貼上“楓橋香榧”的大紅標簽,遠銷杭……[詳細] |
![]() | 諸暨同山燒的燒制技藝有著非常悠久的歷史!巴綗侵T暨市同山、青山一帶村民用高梁燒制的一種優(yōu)質白酒。古稱“秣秫燒“或“高梁燒”,同山鎮(zhèn)建制后,便以其產地命名,更名為“同山燒”,“同山燒”歷來是同山鎮(zhèn)的一大特色農產品。同山燒的燒制,有其特殊的過程,主要工藝流程是選料一浸泡—蒸制一做捂、發(fā)酵一燒制一著色。特別是著色,不加任何染色劑,而是將高梁的葉莖直接放入酒中,自然就呈現出紅色。這也是同山燒區(qū)別其……[詳細] |
![]() | 香榧傳說是流傳于嵊州市及周邊縣市一帶,以香榧為題材創(chuàng)作,并不斷口耳相傳的民間傳說故事。目前廣泛流傳的香榧傳說約有百余個,題材多樣,其內容主要涵蓋有關香榧樹和香榧子淵源的傳說、與歷史人物相關的香榧傳說、與香榧有關的地方風俗傳說、與香榧有關的地方風物傳說、有關香榧子用途的傳說等類別。嵊州市地處浙江省中東部。其獨特的地理環(huán)境適宜香榧的生長,而深厚的文化底蘊又為香榧傳說的產生和發(fā)展提供了充足的養(yǎng)分。榧樹作……[詳細] |
![]() | 十番是流傳在浙江省新昌縣境內的傳統音樂,原屬宮庭音樂,至今已傳承了近200年。新昌十番又名“圣莞十番”,“圣莞”二字源于《論語》中“子之武城,聞弦歌之聲,夫子莞爾而笑”一語,旨在教育十番弟子要“學圣賢、享歡樂”。黃壇是新昌縣東部山區(qū)的一個古村落,附近沃洲山有個真君殿。香火洛譯不絕,廟會興隆。毎五年一大會,四年各有小會。黃壇十番是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產生的。清道光年間,黃壇石氏后裔第六十六世祖益銘公、……[詳細] |
![]() | 木魚,打擊樂器,“刻木為魚形,空其中,敲之有聲……!蹦爵~的制作技藝需要特殊工藝,不同于其他木雕刻,表里結合,內空外雕,尤其對于異木質、不等厚、空腹腔所引起的變異性,導致木魚在干燥收縮時的變形、變聲、變裂的處理需要有科學工藝技術。木魚原為佛教“梵吹”(宗教歌曲)的伴奏樂器。古代的木魚又稱木魚鼓、魚鼓或魚版,其形狀、用法均與后世不同,古時主要用以集合僧眾,今有多種功用。木魚腹中空空,形成聲音的共震區(qū)……[詳細] |
![]() | 修缸補甏,是舊時三百六十行之一。缸、甏都屬陶器一類,用于盛水或灌裝老酒、醋、醬菜、腐乳等物,能久藏保質。特別是儲存紹興酒,要把它放得長久,是任何器皿替代不了的。紹興素有“三缸”之稱,自古酒業(yè)、醬業(yè)、染業(yè)云集,缸甏用量極大。另外缸甏在家庭中也被大量頻繁使用。缸、甏在使用或運輸過程中發(fā)生磕碰,破損有裂縫是避免不了的。即使是陶器廠剛出爐燒出來的缸壇,也會有破損的情況。一旦缸甏破損,哪怕只一點點細小裂縫,……[詳細] |
![]() | 紹興清音班,亦名清音坐唱班,專事民間婚慶壽喜鼓吹演唱。其歷史悠久,影響深遠,舊時遍布紹興城鎮(zhèn)鄉(xiāng)村!督B興市志》卷36第二章“紹劇”記載:墮民多以唱戲為業(yè),又兼業(yè)鼓吹,其上乘者稱為清音班,專事演奏器樂曲牌。追溯其源,可至唐時。“安史之亂”平息后,宮廷樂師輩以“樂而忘憂罪”,遣為“墮樂”,遭貶斥而流落江南,紹興多數,為度民,唱“度曲”以度日,人稱“度民”。這些墮民仍保留原宮廷樂工的業(yè)跡,為求生計,以原……[詳細] |
![]() | 紹興民間棋類游戲是廣泛流傳于紹興民間的益智娛樂活動,亦為越地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常見的棋類游戲有牛角棋、西瓜棋、五行棋,繞繞棋、十二層棋、十六層棋等幾十種。紹興市位于浙江省中北部,以優(yōu)越的地理環(huán)境、深厚的文化底蘊聞名海內外。紹興自古以來名士輩出,歷代名人的童年生活都離不開包括棋類游戲在內的越地文化的熏陶和滋養(yǎng),良好的人文環(huán)境又促進了棋類游戲的發(fā)展。民間棋類游戲歷史悠久,具體起源于何時現已無法考……[詳細] |
![]() | 紹興腐乳制作技藝是最具紹興地域文化特色的傳統工藝之一,也是紹興一張重要的歷史文化名片,流傳分布于紹興全境。紹興位于浙江省中北部,錢塘江南岸,屬于亞熱帶季風氣候區(qū),氣候溫和,濕潤多雨,年平均氣溫在16℃左右,常年相對濕度在80%左右。獨特的發(fā)酵環(huán)境、優(yōu)質的鑒湖水系、醇厚的紹興黃酒和特殊的風土人情,孕育出了紹興腐乳這一傳統醬文化的代表產品。據《紹興市志》記載:相傳漢末三國時,會稽已有腐乳問世。明嘉靖年……[詳細] |
![]() | 南孟祭禮是宋朝時期遷入諸暨的孟子后裔為主所傳承的祭祀禮儀。孟子是儒家文化集大成者,他繼承發(fā)揚豐富了孔子學說,被后人尊為儒學亞圣。為更好的傳承先祖孟子思想、弘揚儒家文化,由此產生了南孟祭禮。八百多年來,祭禮綿亙不絕。諸暨是南孟祭禮的主傳地,目前十二都區(qū)域有孟子后裔2萬余眾,是孟氏在南方的核心聚居區(qū),此地屬典型的江南丘陵區(qū)域、距杭州40余公里,秦朝設縣、文人輩出,可謂人杰地靈。據《宋史》、《浙江通志》……[詳細] |
![]() | 紹興古為會稽,生產的銅鏡也稱會稽鏡。按其形狀分:有圓、方、委角、柄形等;按其紋飾分:有規(guī)矩禽獸鏡,多乳禽獸帶鏡、畫像鏡、神獸鏡、龍虎紋鏡等等,其中以后三者為主。其技法經歷了從線條到浮雕的變化,鏡面多微鼓,以擴大映照范圍,經過打磨,光亮可鑒。尤其在漢代制作的透光鏡,鏡背的圖文迎著太陽或燈光時都可以明顯地映射于墻壁之上,為絕無僅有的奇跡。會稽鏡以其獨特的風格,在中國銅鏡史上留下了燦爛輝煌的一頁。紹興礦……[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