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相傳大禹的妻子等大禹回來就有一首情歌:“禹行動、見涂山之女。禹未遇而巡省南土,涂山氏之女令其妾往候禹于涂山之陽。女乃作歌。歌曰:‘候人兮猗’”(吳釗、劉東升《中國音樂史略》),這是目前所知最早的一首南方民歌。民歌具有緊貼人民生活、主題明確、形象鮮明、感情真摯的特點。篇幅短小、通俗易懂,屬歌謠體;一般句式整齊、押韻、平仄不嚴;以七字句為多,兼有其他句式,在結構上以兩句體、四句體為多。民歌的作者在短短……[詳細] |
![]() |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和最善于用竹的民族之一,用刀刻竹,在中國古代早已發(fā)明。在3000多年前的周代,削竹為簡冊,在竹簡上刻字記事,這被視為刻竹之技的權輿。隨著竹制品的大量出現,在竹材上施于鏤刻的技藝,便逐漸發(fā)展起來。中國盛產竹子,中國人又特別喜愛竹子,故以竹子為雕刻材料是合乎人們審美心理的必然選擇。竹刻自明正德、嘉靖時形成專門藝術,到清代前期,發(fā)展至鼎盛,技法創(chuàng)新而又啟迪于后者。竹刻在技法上是經歷一個由……[詳細] |
![]() | “十里紅妝”是舊時嫁女的場面,人們常用“良田千畝,十里紅妝”形容嫁妝的豐厚。舊俗在婚期前一天,除了床上用品、衣褲鞋履、首飾、被褥以及女紅用品等細軟物件在親迎時隨花轎發(fā)送外,其余的紅奩大至床鋪,小至線板、紡錘,都由挑夫送往男家,由伴娘為之鋪陳,俗稱“鋪床”。蜿蜒數里的紅妝隊伍經常從女家一直延伸到夫家,浩浩蕩蕩,仿佛是一條披著紅袍的金龍,洋溢著吉祥喜慶,炫耀家產的富足,故稱“十里紅妝”。裕昌虢始建于清……[詳細] |
![]() | 青口皮紙制作技藝是一種在蔡倫造紙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民間手工造紙術。它的制作在諸暨有著悠久的歷史,據1985年所編撰的《諸暨縣志》記載:“宋時,諸暨已盛產紙,楓紙設紙局。明清時,造紙業(yè)相當發(fā)達,其中以五泄青口皮紙為最佳。青口楊氏皮制作技藝的鼎盛期是在清朝的乾隆年間,是中國造紙史上民間造紙為數極少的珍貴遺存。它的主要工藝流程是:蒸樹、剝皮、爛漿、打料、清洗、操紙。青口楊氏皮紙紙質潔白堅韌,細膩耐磨,防蛀……[詳細] |
![]() | 浙江省諸暨市東白山七夕節(jié)是浙江諸暨具有濃厚地方色彩的一個傳統節(jié)日,在東白山一帶,不僅流傳著有關七仙女的種種傳說,還存留著許多與之相關的景物,如仙姑殿、仙姑浴盆、云錦杜鵑等,并且形成了每年七夕節(jié)來東白山頂趕廟會、觀日出的古老風俗。相傳每年農歷七月初七,七仙女下凡到東白山沐浴,并與牛郎相會。在這一天晚上,婦女們穿針乞巧,祈禱福祿壽活動,禮拜七姐,儀式虔誠而隆重。該傳說在諸暨周邊縣市廣為流傳,形成地方上……[詳細] |
![]() | 小京生,俗稱小紅毛花生,在新昌可謂家喻戶曉,是新昌傳統的地方優(yōu)良品種。種值歷史較久,品質特佳。新昌小京生果形美觀,多用來炒食,香酥甜醇,風味特佳。同時也可以加工成多種食品,營養(yǎng)豐富。經測定,小京生化生仁含蛋白質27%,脂肪48%,營養(yǎng)價值比雞蛋、牛奶還高!俺3孕【┥,勝過滋補品,吃了小京生,天天不想葷”是新昌農村的一種流行說法。小京生花生還具有保健作用和藥用價值,能悅脾和胃,潤肺化痰,滋補調氣;……[詳細] |
![]() | 吹鼓亭,距今已有130年的歷史了,其顧名思義就是供樂隊抬著邊走邊演奏的一個彩色亭子,頗具藝術觀賞性。鼓亭是由細木精雕細刻而成,呈六角四層,可拆可裝。底層是一些寓意吉利、平安的楷書;第二層是山水、花鳥圖案;第三層是戲劇人物畫;第四層則是天上神仙之類的圖畫,亭頂飛檐翹角。每層六角配有彩球,每層門面配上對聯、匾額,各層圍有護欄,護欄雕一些吉祥圖案。演奏時,前面四面旗子開道,鑼、鼓裝在鼓亭里敲打,吹、管、……[詳細] |
![]() | 丁家塢馬燈歷史悠久,相傳始于南宋末年:朝廷有位丁姓兵部尚書,為人剛正不阿,憎惡奸佞。因觸犯皇上而遭貶,舉家逃生到新昌縣小將鎮(zhèn)南洲村,其后人又于元代時遷移到城南鄉(xiāng)丁家塢村。據傳,他一手創(chuàng)編了舞蹈《馬燈》調,還組織了《馬燈》隊,赴四村八鄉(xiāng)表演。《馬燈》的主人公選集了漢、三國、宋各代忠良以示歌頌,并將-求榮的毛延壽作為奸佞代表嚴加貶斥,人物形象一正一反,愛憎分明,受到老百姓的歡迎。因而歷經元、明、清、民……[詳細] |
![]() | 新昌自古就是一塊充滿詩意、人杰地靈的地方,千百年來,民間就萌發(fā)并傳承了江南古建筑磚瓦和磚雕的制作技藝,即傳統磚瓦制作技藝,并一直得到了較為完整地保護與傳承。以此非遺項目為依托,在羽林街道央于村一帶已建有天功坊磚瓦有限公司等多家傳統磚瓦制作企業(yè),古老的技藝依舊在現代新昌農民致富奔小康的路上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傳統磚瓦是經過復雜的工藝流程制作而成的,首先根據圖案,做出對應的模具;其次將泥料制成胚胎,放入……[詳細] |
![]() | 布袋木偶戲距今已有100多年歷史,是后岱山村民喜愛的一種民間表演藝術。根據東茗鄉(xiāng)后岱山村民間老藝人王志求(1928-2011)介紹,民國初年,東茗鄉(xiāng)里白巖村民間藝人呂木火學成布袋木偶表演技藝后,帶領兒子呂慶南及同鄉(xiāng)人呂宏波、呂根標、王志求、王相如、趙洽波等六、七人結社行藝,表演布袋木偶,曾經紅極一時。三年自然災害時期,劇團解體、演員分流,布袋木偶表演藝術從此銷聲匿跡。2006年,東茗鄉(xiāng)人民政府對消……[詳細] |
![]() | 傳統民間油漆彩畫流傳很久,用途及流行范圍遍及整個中國,上可追溯到一千多年前的隋唐,沿襲至今,每家每戶婚嫁用具、樓臺亭閣、莊園豪宅中的油漆墻畫及宗教寺廟中佛像壁畫等,都離不開民間油漆彩畫。上虞在二十世紀70年代以前,城鄉(xiāng)各地婚慶嫁娶,男家的新房眠床、箱柜、腳盆、斗桶等都要經過專門油漆加工,并繪上鮮艷的油漆畫,表示喜氣吉祥。油漆彩畫是以各種顏料油漆或從部分礦植物中提煉而成的色彩為主要材料,通過油漆工多……[詳細] |
![]() | 梁湖水磨年糕是上虞的傳統特產,它起源于清光緒年間,距今已有一百三十多年的歷史,曾是獻給慈溪太后的貢品。年糕生產歷史悠久,早時的年糕是用燥粉加水拌和蒸舂手捏而成的,易開裂、口感粗糙、外觀色澤晦暗。清末梁湖洪山湖村有個農民陳培基(1883年出生),他見豆腐又白又細又嫩,從豆腐制作方法中得到啟發(fā)。于是在制作年糕時,先用水把米浸透,水磨后壓榨,蒸熟搓揉,揉成的年糕果然白色如玉、晶瑩剔透、堅軟相宜、糥而不粘……[詳細] |
![]() | 謝安(320—385),字安石,陳郡陽夏(今河南太康)人,出生于名門世家,從小受家庭的影響有良好的修養(yǎng)。謝安曾官居桓溫的司馬,因他耿直敢言,看不慣朝政的腐敗,憤而辭官。謝安辭官后,隱居到上虞東山,經常與王羲之、支遁、許詢等人一起游山玩水,吟詩詠文,過著逸士一般的悠閑生活。一次,他到東山寺郊游,受到當家和尚的款待。便和他結成莫逆之交,以師友相待。謝安隱居東山六、七年,在東山寺高僧的影響下,心胸韜略都……[詳細] |
![]() | 相傳,明宣德年間,五龍廟所在的村落是一個漁村,村民以漁業(yè)為生,因此信奉以龍滋民、以龍造福的說法。當時,村里的一個潭中被發(fā)現有五條龍在嬉水,當地村民為防五條龍?zhí)幼撸ㄔ煳妪垙R鎮(zhèn)龍,并把這個潭叫做五龍?zhí)。自建廟起,民間約定俗成,每年農歷八月十五日至二十日舉行傳統廟會,屆時四面八方善男信女紛紛云集于此,念經、祈禱、燒香、點燭,進行民間祭祀,組織大型迎神活動,以保佑一方風調雨順和家人平安。廟會期間,村民……[詳細] |
![]() | 魏伯陽,名篤,字恪齋,道號伯陽先生,別號云霞子,世襲籫裙,惟公不仕,通貫詩律,文學瞻博,性好道術,是民間傳說的上虞“三仙六奇人”之一。他在繼承古《龍虎經》煉丹的基礎上,反復實踐,終于達到了當時煉丹術的頂峰。籍上虞豐惠,出身縉紳之家。豐惠鎮(zhèn)城南的金罍山上的金罍觀為魏氏故居,觀內有一八卦井,為魏氏煉丹之水源。鎮(zhèn)東南的鳳鳴山是道教文化“第九小洞天”所在地,有魏伯陽煉丹遺址。東晉葛洪的《神仙傳》和現代《辭……[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