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紹興方言屬吳語區(qū)太湖片臨紹小片。廣義的紹興方言包括紹興市所轄5縣1區(qū)及其臨近地區(qū)的方言;狹義的紹興方言則僅指紹興縣“東頭埭”土語。東頭埭與西頭埭相對,前者為舊會稽縣屬地,后者為舊山陰縣屬地。紹興城區(qū)所使用方言以東頭埭土語為主,雜以西頭埭土語,其語音在個別字上至今仍存差異。紹興方言通過越劇、紹劇、蓮花落等戲曲形式和魯迅、周作人等名家作品以及客居外地的紹籍鄉(xiāng)人,傳播于國內(nèi)外。紹興方言的研究歷史比較悠久……[詳細] |
![]() | 端午節(jié),又稱端陽,重午或重五。紹興、新昌等縣每于端午之前,家家姑娘剪取小塊綢緞,精心繡制“香袋”。其形狀略如荷花、菱角、雞心之類,十分精巧可愛。至端午日,即將香粉、-盛入其中,懸于胸前,謂之“掛香袋”,以為可以避邪。新昌還有小孩左臂系五色線的習俗。是日,紹俗家家自制張?zhí)鞄熍枷,置于門額之上;或?qū)魅诵,又以竹作劍,置于門前,均取避邪之意。也有在門楣或門上貼朱吵符、八卦圖或鐘馗捉鬼圖的。至近代,……[詳細] |
![]() | “打夯號子”是勞動號子的一種,建筑工地上打夯時所唱。它流傳于民間,歌聲帶有明顯的號召力,歌聲一起,打夯的人都要同時用力,隨著歌聲的節(jié)奏,將夯上下抬動。如果一人不用力,則會使夯的重心偏移而致傷手腳。它有近乎固定的曲調(diào)而沒有固定的歌詞。歌唱非常靈活、非常自由,看見什么唱什么,想起什么唱什么。眼邊看,心邊編,口邊唱,隨心所欲,不拘形式,富有濃厚的泥土氣息。詞的內(nèi)容集自然景觀,自然現(xiàn)象,農(nóng)事農(nóng)活,婚戀嫁娶……[詳細] |
![]() | 紹興背纖號子主要是指在水網(wǎng)地帶的人們在纖拉船只過程中演唱的勞動號子,體現(xiàn)了低層勞動人民對生活的企盼和一種命運的吶喊。其音律、節(jié)奏與勞動節(jié)奏緊密配合,以統(tǒng)一行動、鼓舞斗志,同時也具有一定的娛樂功能。2006年6月,被列入第一批紹興市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詳細] |
![]() | 在魯迅先生的散文《女吊》中,描寫了被逼良為娼的女子玉芙蓉,飽經(jīng)人間折磨,懸梁自盡后,冤魂未散而發(fā)出的悲憤控訴。被魯迅先生稱贊為“帶0性的、比別的一切鬼魂更美更強的鬼魂”!芭酢笔墙B劇和目連戲的一出,演員妝化成“石灰一樣白的圓臉,漆黑的濃眉,烏黑的眼眶,猩紅的嘴唇”,臺上形象是“大紅衫子,黑色長背心,長發(fā)蓬松,頸掛兩條紙錠,垂頭,垂手,彎彎曲曲的走一個全臺!保斞浮杜酢罚┡跗湓谖枧_上的藝術特……[詳細] |
![]() | 《周禮·春官·大司樂》以四鎮(zhèn)與五岳并舉。鎮(zhèn)系一方之鎮(zhèn)的大山。會稽山為揚州之鎮(zhèn),名南鎮(zhèn)。隋朝開皇十四年(594),建南鎮(zhèn)殿于會稽山之陰。唐開元十四年封四鎮(zhèn)為“公”,會稽南鎮(zhèn)曰永興公。宋、元則分別加封南鎮(zhèn)為永濟王和昭德順應王。明初,詔去前代封號,只稱會稽山這神。清康熙帝曾十一次遣官致祭,并親題“秀帶巖壑”匾額。乾隆也十四次遣官致祭,并題寫“表甸南疆”匾額一方。當時“四鎮(zhèn)”國定春秋兩祭,而東南兩鎮(zhèn)以春祭……[詳細] |
![]() | 東晉永和九年三月初三“上巳節(jié)”,時任會稽內(nèi)史、右軍將軍的王羲之,邀約名士謝安、孫綽等41人,會于會稽山陰之蘭亭,舉行修禊之禮。當時,“群賢畢至,少長咸集”,在蘭渚山麓的溪流兩側(cè)依次列坐,將酒觴置于清流之上,任其隨意漂浮,滯留某人之前就需即興賦詩一首,賦詩不成則罰酒三觴,以此娛樂助興。詩成而集,王羲之欣然作序,寫下了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的《蘭亭集序》。蘭亭雅集的舉行,得到了后世文人、書家的仿效傳承……[詳細] |
![]() | 紹興水鄉(xiāng)有小船,又稱腳劃船、躅槳船。船體小巧,不用搖櫓、撐篙,只須以手劃楫為舵,用腳“躅”槳行進。有時為提高行船速度,則于船頭加一支扳槳,一船夫面向船尾扳槳,另一船夫于船尾劃楫、躅槳。2006年6月,被列入第一批紹興市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詳細] |
![]() | 上虞剪紙,歷史悠久,唐宋時已盛行,特別是作為繡花剪紙母本圖樣,繡花剪紙就與鞋帽服飾以及各種繡品物件結下不懈之緣。由于繡花剪紙作品難以保存,所以歷史年代很難考證。南宋詩人范成大的《立春日郊行》詩,記述了迎春習俗——鞭春牛與戴金幡彩勝!爸駬硐獦螓溕w坡,土牛行處亦笙歌。曲塵欲暗垂垂柳,醅面初明淺淺波。日滿縣前春市合,潮平浦口幕帆多。春來不飲兼無句,奈此金幡彩勝何!”金幡彩勝“之俗,是每逢立春日,婦女們……[詳細] |
![]() | 顧氏傷科,清初顧士圣所創(chuàng)。道光《會稽志》謂其“善傷科,調(diào)筋接骨,應手捷效,子孫世其業(yè)”。士圣原籍上虞西化,后遷居紹興城內(nèi),早年承襲少林寺派,醫(yī)武兼修。子子興,孫傳貴,均承家學,醫(yī)武并進。至五世風來,傳醫(yī)棄武,有《顧氏醫(yī)錄》傳世。六世杏元、杏莊、杏春、杏林兄弟皆得其父真?zhèn),杏莊所著《祖?zhèn)魉庝洝罚瑸轭櫴蟼圃錾簧佟P忧f長子仁瑞、次子仁生亦皆能紹祖業(yè)。顧氏傷科前六世無外姓門人,1950年起,始收門生以……[詳細] |
![]() | 翻九樓是流傳于民間的一種雜技,孟姜戲演出的一項主要內(nèi)容。舊時紹興竹田頭一帶有人專操此業(yè),常受上虞孟姜班、長安文錦鄉(xiāng)班等戲班聘用。孟姜戲搬演孟姜女千里尋夫故事,以求超度亡魂。其戲班稱孟姜班,成員大都為道士,演出具有濃厚的宗教色彩,為超度五殤的舊習之一,稱“做孟姜”。做孟姜主要有兩項活動,俗稱“日‘翻九樓’,夜演《孟姜》”!熬艠恰庇煞阶缐境,其式有二:一式以九張方桌直壘,兩旁以毛竹綁扎加固,稱“一枝……[詳細] |
![]() | 墮民又稱“怯鄰戶”,明代稱“丐戶”,后世稱為“墮民”。在浙江紹興及屬縣亦稱“丐戶”或“樂戶”。元明清時,浙江紹興及屬縣境內(nèi)受歧視的一部分平民。數(shù)百年來,被視為“賤民”之一種,不得與一般平民削籍和通婚,與平民同列。墮民亦不許應科舉,多任婚喪喜慶雜役等事。墮民雖與一般平民毗鄰相處,然習俗殊異,地位低下,一直在悲苦和被人輕蔑的環(huán)境下度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后,墮民獲得新生,與一般居民的界線完全消失,地位……[詳細] |
![]() | 東湖鎮(zhèn),地處紹興市區(qū)東郊,距老城區(qū)5公里,與紹興城東經(jīng)濟開發(fā)區(qū)毗連,以境內(nèi)有著名風景區(qū)東湖而得名。東湖歷史悠久,并存留著鮮為當代人知的傳說!疤煜膳洹敝械闹鹘嵌,是東湖鎮(zhèn)人。鎮(zhèn)內(nèi)東湖村的董家堰,原名織女鋪,有董永墓和織女潭等遺跡!犊滴鯐h志》云:“凡堰之董姓者,均云為董永之后。”俗傳董永所遇織女,為董永織綃,以賞傭錢即罷?椗∮谔抖咸,其潭故名織女潭。2006年6月,被列入第一批紹興市非……[詳細] |
![]() | 這是舊時流行江南的社交風俗,民間裁決糾紛。老百姓之間因種種原因發(fā)生了糾葛,誰都不讓步,就請好裁決人,雙雙來到茶館,把知情者都叫來,邊喝茶,邊進行民間的評理、判斷,由“吃講茶”中的調(diào)解員,也稱“店王”裁決理虧的一方負責付清這次“吃講茶”的全部茶資,并向另一方賠禮道歉,糾紛也就得到處理。2006年6月,被列入第一批紹興市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詳細] |
![]() | 紹興銀飾品制作技藝歷史悠久,據(jù)先秦、兩漢史料記載:越國礦產(chǎn)資源豐富,民間冶煉業(yè)發(fā)達,境內(nèi)的銅、錫、金、銀、鐵等礦產(chǎn)已大多被開發(fā)利用,為銀飾品制作技藝在古越紹興的孕育和發(fā)展提供了先決條件。據(jù)史料記載,吳越歸宋時,貢奉之物中金銀器皿頗多。2001年,從西湖雷峰塔地宮出土的吳越時期純銀鎏金金涂塔、鎏金純銀佛像等,便是最好的佐證!秴窃绞纺昃幠辍酚涊d:“后周世宗顯德二年(955年)十二月,錢弘俶命造金涂塔……[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