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叉是以古代戰(zhàn)斗武器 演變而成的健身和表演器械,其由柄(槍桿)、耳(峰尖下面的環(huán))、峰(三個槍尖)組成。早在大唐盛世時期“飛叉”就已成為民間深受歡迎的花會,并深受百姓的喜愛。一直以來飛叉成為大眾武術健身、表演的技藝,在民間發(fā)展迅速。永良飛叉可追溯到清朝光緒年間(1875—1908年)王慶坨的飛叉會,當時有許多人練習,但無文獻記載為民間花會。從民國四年(1915年)“飛叉”方有文獻正式記載為民間花會,會址在王慶坨鎮(zhèn)一街曹姓家中,由王慶坨武術世家房永和(1897年生人)組成“慶豐叉會”,兼任教練,并教出多名弟子,當時在天津、河北和北京一帶小有名氣。王慶坨“慶豐叉會”20世紀50年代最為興盛,男女演員80余人,演遍天津地區(qū),很有名氣。改革開放后重新復會,主要方向是培養(yǎng)更多飛叉技藝的臺柱,男女同樣嚴……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