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布魯,一種體育項目,蒙語意為投擲。比賽分投遠和投準兩種,多在喜慶節(jié)日舉行。比賽分投遠和投準兩種,多在喜慶節(jié)日舉行。投遠是以投擲距離遠近定勝負,一般擲出在100米以外。投準是在場地上豎立三根高50厘米,上端直徑4厘米,下端直徑6厘米的圓形木柱為目標,木柱的間隔為10厘米。投擲距離一般為30米,投中目標即按規(guī)定得分。投遠與投準均以每人三次為限。三次投擲需在30秒內完成。投擲姿勢無規(guī)定,以三次投擲中的最……[詳細] |
![]() | 蒙醫(yī)烏拉灸術,操作方法是春季采集烏拉草,晾干與磚茶或堿相拌,制成錘形烏拉炷,點燃在選定的穴位上進行燒灼、薰熨。適應于消化不良、胃火衰敗、浮腫、痞病、關節(jié)“黃水”病、疥癰、虛熱病、癲狂、健忘癥、新舊瘡瘍、婦女病等多種疾病。藏醫(yī)經典《四部醫(yī)典·總則本》即有“蒙古灸”的記載。18世紀,蒙醫(yī)學家伊喜巴拉珠爾在《甘露四部》中將烏拉草的采集、制作及烏拉灸術的施治時期、禁灸部位和穴位作了較系統(tǒng)地闡明。2021年……[詳細] |
![]() | 內蒙古科爾沁左翼后旗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蒙醫(yī)正骨療法是這里豐厚文化遺產中的代表。蒙古族是馬背民族,經常會遇到跌傷和骨傷,蒙醫(yī)正骨療法應運而生,產生了一代又一代的正骨醫(yī)生。蒙醫(yī)正骨療法基本內容有:三診:望、問、切。做到手摸心會。六則:即正骨的原則,分別為手法復位、夾板固定、 療法、對癥下藥、調解飲食、功能鍛煉。其中又以前三項最具特色,手法復位是因勢利導,以力對力的功能適應的正骨技術,分為適放患肢……[詳細] |
![]() | 1、禁忌科爾沁蒙古族選擇配偶時,都有非常嚴格的婚姻約束。同輩人之間可以結婚,差輩人之間不能結婚。如雙方都有達到婚齡的兒女,先互通想法,而后遣人作媒。雖父母愿意,但為人父母的不能當自己兒女的媒人。同姓之間不通婚,屬相相同的男女一般不結婚。十二屬相內,若逢有緣分的屬相結婚,則認為婚姻美滿和睦而子女均衡。以五行之說定姻緣。相生者可結緣,相克者不能成親。2、繼婚科爾沁蒙古族繼婚習俗主要是指兄長過世后,其兄……[詳細] |
![]() | 科爾沁史詩是蒙古族英雄史詩的一種地方性傳統(tǒng),是目前內蒙古自治區(qū)科爾沁地區(qū)尚存的唯一一種活態(tài)傳承的長篇史詩!俺睜栄葑喾ā薄ⅰ胺阂粞葑喾ā、“胡爾演奏法”和“實音演奏法”。其內容講述宇宙轉換,世界沉浮的故事,闡述人類物種的起源,思想意識的形成和社會秩序的建構等內容,表達了人類講求真理、主持正義、維護和平、和諧共存的美好愿望?茽柷叱睜柺吩娏餍杏趦让晒艝|部的通遼市、興安盟一帶,是蒙古史詩的一種地方性傳……[詳細] |
![]() | 《嘎達梅林》是蒙古族長篇敘事民歌。內容唱的是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左右,在蒙古東部哲里木盟一位蒙古英雄嘎達梅林(“嘎達”是英雄的名字,“梅林”是他在王府擔任的一個職位很低的官名),率領人民起來1封建王爺和反動軍閥的斗爭故事。全詩很長,經常演唱的是由作曲家安波整理譯配的四段詞。1931年初,嘎達梅林的愛人牡丹面臨流產的危險,不得不和嘎達梅林分離,牡丹派女警衛(wèi)到附近村里打聽消息,以便找個合適的住宿地方。女警……[詳細] |
![]() | 中國蒙古族機智人物故事。長期流傳于內蒙古、新疆等蒙古族地區(qū)。主人公巴拉根倉是聰明機智、幽默風趣的蒙古族勞動人民的代表。巴拉根倉同情人民疾苦,到處替被侮辱被損害的貧苦牧民伸張正義,把斗爭矛頭指向兇殘暴戾、腐朽沒落的僧俗統(tǒng)治者及其意識形態(tài)──宗教迷信和封建倫理道德。官僚、牧主和上層□嘛給他加上“流氓”、“騙子”的罪名加以1,但每次都被他機智地斗敗。在窮苦人民中間,巴拉根倉到處受到歡迎和稱贊。《巴拉根倉……[詳細] |
![]() | 自古,生活在大草原的蒙古族就以馬為最主要的交通工具,有著異彩紛呈的馬文化——馴馬、育馬、賽馬、打馬鬃、烙馬印等。馬具因而成為蒙古族生活中不能缺少的一部分。所以,蒙古族馬具制作技藝伴隨著蒙古族從遠古走到今日,并在2008年入選我國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蒙古族馬具制作技藝是流行在內蒙古自治區(qū)科爾沁左翼后旗地區(qū)的手工藝,是集木工工藝、金屬工藝、刺繡工藝及皮件編織等獨特工藝于一身的蒙古族民間……[詳細] |
![]() | 科爾沁敘事民歌,是主要流傳在內蒙古東部的科爾沁草原上的民間藝術形式。具有情節(jié)復雜、角色眾多、反映重大社會問題等等特點,富有濃郁地方氣息的民歌,是在真人真事的基礎上產生和發(fā)展,并依靠眾多民間藝人的演唱才得以傳播與傳承。2008年,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茽柷邤⑹旅窀柽@種民間藝術形式之所以能夠在科爾沁草原上產生、傳承,與科爾沁草原這片豐厚的文化土壤分不開。在科爾沁草原上,一直流傳著說唱“芒古……[詳細] |
![]() | 安代舞發(fā)源于庫倫旗,據考證約形成于明末清初。當時庫倫體制是“政教合一”,寺廟林立,僧侶眾多。清朝中期,各地闖關東的移民大量涌入草原,不同部落、不同地域的文化風俗相糅合鑄就了庫倫蒙古族文化,孕育了具有廣泛群眾性的安代舞。安代舞的起源有三十余種說法,其中最有代表性的說法認為安代最初是用來醫(yī)治婦女相思病的宗教舞蹈,也含有祈求神靈保佑、消災祛病之意。當時,在庫倫等地流行的安代有“阿達安代”、“烏日嘎安代”……[詳細] |
![]() | 烏力格爾是一種蒙古族的曲藝說書形式,約形成于明末清初,廣泛流傳在內蒙古自治區(qū)各地及相鄰的黑龍江、吉林和遼寧等省蒙古族聚居地區(qū)。烏力格爾的漢語意思是“說書”,因采用蒙古族語表演,故又被稱作“蒙語說書”。在蒙古族民間,將徒口講說表演而無樂器伴奏的烏力格爾稱為“雅巴干烏力格爾”,又稱“胡瑞烏力格爾”;將使用潮爾伴奏說唱表演的烏力格爾稱為“潮仁烏力格爾”;將使用四胡伴奏說唱表演的烏力格爾稱為“胡仁烏力格爾……[詳細] |
![]() | 通遼市素有“版畫之鄉(xiāng)”的美譽。 通遼版畫多取材于蒙古族人民的生產與生活,內容寫實,風格質樸,線條粗獷,色彩鮮艷,民族和地區(qū)特色濃郁。 1987年,扎魯特版畫100幅在北京民族文化宮展出。1990年版畫再次進京展出,在第十屆全國版畫展中,入選5件作品,其中《春的氣息》獲銅獎。版畫《敖特爾的春天》入選《20世紀國際現代美術精品薈萃》。1990年,有87件作品在江蘇美術館展出,《五月》……[詳細] |
![]() | 皮畫最早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時期,經過漫長的演變,如今皮畫除保持古樸韻味外,更加溶入現代民族工藝技法,成為一種難得的饋贈佳品和高雅的室內裝飾品。 蒙古皮畫,精選草原天然優(yōu)質牛皮經過特殊描繪、著色、層染、拋掐光、定形,半浮雕凹凸壓制等一系列工藝,幾十道工序純手工制做完成。 充分利用和展示了天然皮革所具有的皮質皮色,具有線條流暢,構描圖別致,立體感強,色彩柔和等特點,給人以全新的藝術……[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