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傘頭秧歌是一種在街頭和廣場表演的大型民間舞蹈藝術,因以手執(zhí)花傘者領頭舞蹈和演唱秧歌而得名,主要流行于山西省呂梁地區(qū)的臨縣、離石、柳林、方山、石樓等縣和陜西省榆林地區(qū)的吳堡、佳縣、米脂、綏德等縣,其中尤以臨縣最盛。傘頭秧歌的一支秧歌隊人數(shù)不等,多者二三百人,少則七八十人,前面有門旗、彩旗和鼓樂隊開路,中間有架鼓子和各種小會子表演,最后有龍舞、獅子舞收尾。表演主要是扭和唱,可以扭時不唱,唱時不扭,也可……[詳細] |
![]() | 臨縣三弦書原名“說書”,流行于臨縣、興縣、方山、離石、柳林、陜北佳縣、吳堡、榆林等地,相傳在清代咸豐年間由柳林傳入,也稱柳林調。臨縣三弦書是由古老的祭祀活動演變而來,初為民眾祈雨降福、敬神還愿的表演,后來演化成農閑時間不可或缺的娛樂活動。臨縣三弦書唱詞保留了豐富的方言俗語和習慣用語,多用襯字,文白間用,傳統(tǒng)書目有《珍珠汗衫記》、《金鐲玉環(huán)記》等近百余部;表演形式為一人說唱(現(xiàn)有二人同臺和群口表演)……[詳細] |
![]() | 磧口號子又稱艄公號子,是扳船的艄公們?yōu)榱藚f(xié)調動作,統(tǒng)一節(jié)奏,由簡單吆喝逐步演變?yōu)橛蓄I、有和的行船號令,主要流行于黃河中游晉西北臨縣磧口古鎮(zhèn)以及叢羅峪、曲峪、克虎、八堡一帶,并輻射至與磧口相對的陜西吳堡、佳縣的部分村鎮(zhèn)。磧口號子大體可分為起船號子、順流號子、跌磧號子、抽船號子、拉纖號子、背船號子、蹬桿號子等。起船號子是老艄開船的號令,眾艄公聽到指令號子,齊心呼應,合力扳棹起航;順流號子是船行時,老艄……[詳細] |
![]() | 傘頭秧歌流行在臨縣、方山、離石、柳林、石樓、中陽一帶,尤以臨縣為盛,是一種有歌有舞、以唱見長的傳統(tǒng)藝術形式。逢年過節(jié)來到呂梁山區(qū)的村村寨寨,就會看見身穿羊皮襖,頭戴尖頂帽,手拿花傘的“傘頭”,帶著秧歌隊,或就地打開場子,或串門走戶預祝吉慶幸福,讓人領略到一幅幅山野鄉(xiāng)村的風俗圖。山西的秧歌遍及全省,形式多樣。有以舞蹈為主的武場秧歌,如北路的“踢鼓子秧歌”、“汾孝地秧歌”等。有以唱歌為主的文場秧歌,如……[詳細] |
![]() | 臨縣大嗩吶是臨縣地域文化的一種形式,是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典型的大西北黃土風味。它的內容豐富,市場廣闊,特色明顯,潛力巨大,是一筆可貴的文化遺產。嗩吶,俗稱“喇叭”,因其發(fā)音高亢、嘹亮,而成為一種在我國各地廣泛流傳的民間樂器。后來嗩吶經過不斷發(fā)展和完善,不僅豐富了演奏技巧,而且還提高了表現(xiàn)力,到現(xiàn)在已成為一件具有特色的獨奏樂器,用于民族樂隊合奏或戲曲、歌舞伴奏。其實嗩吶是一件外來……[詳細] |
![]() | 臨縣地處黃河中游、晉西黃土高原呂梁山西側,隔黃河,與陜西省佳縣、吳堡縣相望。臨縣道情是由說唱道情演變而成的地方戲曲劇種。主要流行在晉西北的臨縣以及呂梁山沿黃河一帶。臨縣在歷史上道教盛行,至今保存著許多道家的文物古建筑,有“十三觀寺九廈院”之說。說唱道情在宋、元時就有活動。最晚在清道光年間演變成為戲曲劇種,1960年成立了國營道情劇團。時至今日,臨縣道情一直是晉西人們喜愛的民間藝術形式。臨縣道情傳統(tǒng)……[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