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定襄縣地處山西省中北部,忻定盆地東部,全縣面積865平方公里,人口22萬。定襄歷史悠久,文化發(fā)達,經濟繁榮,自古就有“山西文風數(shù)二定,數(shù)了定襄數(shù)平定”的說法。定襄面塑是遠古人類飲食文化、民俗文化和民間美術的綜合遺存,是中國古代文化的活化石。它的每件作品都有一種樸素的原始美,塑造的形象簡練概括、粗獷豪放、樸實豐厚、天真爛漫、形態(tài)夸張、神韻突出,富有鮮明的地方特色。它所反映的內容有飛禽走獸、花鳥魚蟲、……[詳細] |
![]() | 定襄木雕主要以古建筑構建雕刻為主,集中在滹沱河南岸的智村和北岸的宏道鎮(zhèn)兩地。智村古建筑營造風格多以牌樓、牌坊、影壁為主,宏道鎮(zhèn)則多用于制作木結構古建筑模型。當?shù)匕傩者將能夠制作木雕模型的能工巧匠尊稱為細木匠,以區(qū)別于蓋房、做木工的粗木匠。定襄縣遺存有數(shù)量眾多的古代建筑,其中不少建筑集群已列入國保級文物單位。歷史上,定襄縣涌現(xiàn)出了許多著名建筑師和木雕模型匠人,其中清末民初時期宏道鎮(zhèn)張喜來為最重要的代……[詳細] |
![]() | 晉北鼓吹在定襄縣俗稱“八音會”,表演團體以“八音會班”為主,班社中一般有班主1人,響工(或稱吹鼓手)10人左右,樂器有嗩吶、笙、管子、鑼、釵、鼓、板、梆子,主要演奏- 音樂,如《八大套》、《大得勝》等!洞蟮脛佟肥橇餍杏跁x北定襄、五臺、崞縣、忻州等地區(qū)的一部大型民間吹打樂組曲,此組曲由《將軍令》、《耍孩子》、《出鼓子》、《過街詞》等11首曲牌聯(lián)綴而成,演奏時,可根據(jù)情況之不同,取舍其中某些曲牌,使……[詳細] |
![]() | 晉劇頭盔制作技藝工藝嚴格,樣式考究,不同的頭盔代表不同的腳色行當、人物地位。晉劇頭盔制作、設計系梁在全祖孫三代家傳手藝,流傳至今已逾百年。據(jù)梁氏后人回憶,梁在全生于清末,8歲起做學徒工,師傅無其他傳人,遂將戲劇頭飾制作技藝傾囊相授,解放前梁在全在山西崞縣宏道(現(xiàn)屬于定襄宏道)開過戲劇用品鋪,解放后他把頭盔制作技藝傳承于子孫。梁氏戲劇頭盔材料講究、工序繁多、工藝嚴格、純手工制作,大致可以分為以下步驟……[詳細] |
![]() | 宏道戲裝頭盔制作是定襄縣宏道鎮(zhèn)梁氏家族祖?zhèn)魇炙,傳承至今,已逾百年。宏道?zhèn)地處定襄、五臺、原平三縣交界處,文化底蘊深厚,自古為農、商、牧集散之地和水陸碼頭,也是山西文化大鎮(zhèn)和詩歌之鄉(xiāng)。舊時,每逢農閑,村人置辦紅火,戲劇、社火、秧歌、跑船等民間藝術種類繁多,促進了地域性文化的發(fā)展和交流,也催生了當?shù)貞蜓b頭盔行業(yè)的出現(xiàn)。宏道頭盔一直延續(xù)著家族式生產模式,口傳身授為主,大多以各劇團提前定貨生產和按劇團要……[詳細] |
![]() | 大馬社火也稱盔甲社火,是流行于忻州市定襄縣宏道鎮(zhèn)及原平同川一帶,集舞蹈、戲劇、武術、雜技、民樂和古代軍事布陣等為一體的民俗節(jié)慶祭祀活動,屬廣場啞劇表演。據(jù)縣志記載,大馬社火始于明代。當時晉北一帶常受北方少數(shù)民族侵擾,民眾為了自衛(wèi)和抗敵,常習武操練、排兵布陣,后來又將武術與社火相結合,遂形成當?shù)氐拿耖g文藝表演形式——大馬社火。定襄大馬社火以民間傳說和戲劇故事為題材,一個故事即為一碼社火。表演時一般探……[詳細] |
![]() | 定襄高蹺秧歌是一種傳統(tǒng)的民間舞蹈藝術,多用于元宵節(jié)和其他重大喜慶活動。據(jù)傳,明洪武二年(1369年),為慶祝推翻元朝統(tǒng)治和新王朝的誕生,劉伯溫號召全國各地開展各種文娛活動,大造普天同慶的歡樂氣氛,由南方士兵將江南一帶的秧歌引入北方,于是產生了定襄高蹺秧歌。定襄高蹺秧歌的基本內容包括蹺子、走場、動作、表情、化妝、扮相、服飾、道具、音樂伴奏等,一支秧歌隊伍一般有30—40人,另有一引蹺人;緞幼饔凶[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