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西火秧歌也稱西火干板秧歌,由“地圪圈”秧歌發(fā)展形成,起源于長治西火、蔭城一帶,又稱“蔭城秧歌”、“紅板秧歌”,約興起于清咸豐、同治年間,原為逢年過節(jié)打鐵挖煤時唱的調子,打地攤演唱,道光年間勃興,遍及長治大小村鎮(zhèn)。西火秧歌唱腔一般分為短板和長板(慢板),短板為七字句,長板為十字句,尾字要求押韻;早期行當只有“小生”、“小旦”兩個角色,清咸豐年間逐步發(fā)展齊全;劇目短小精悍,表演粗獷潑辣,道具簡便宜置;……[詳細] |
![]() | 上黨臘驢肉是山西長治市的漢族傳統(tǒng)名吃,其肉質肥而不膩、瘦而不柴、香味四溢、回味無窮。早在明代,臘驢肉就已馳名于上黨和晉南地區(qū),產品遠銷北京、天津、南京等南北名城。臘驢肉與當?shù)氐臎龇、酥火燒被稱為潞安府(長治古稱潞安府)三寶。制作臘驢肉的原料為驢鮮肉。切肉時,要按部位把肉分成前肘、后肘、前臂、后墩、元寶、肋條、腱子、腰球、肚廂皮等,并順著- 把各部位肉切成1~2公斤的肉塊;用清水浸泡12小時,洗凈后……[詳細] |
![]() | 八義紅綠彩是磁州窯系繼剔花、白底黑花等裝飾技法之后,創(chuàng)新而成的一種瓷器裝飾藝術,分布于長治縣八義鎮(zhèn)的八義、東山、南泉莊村一帶。八義窯址坐落在八義、東山兩村之間,村子周圍有優(yōu)質高嶺土(白矸土)、煤炭、水等資源,為燒瓷工匠提供了得天獨厚的物質條件,明萬歷版《潞安府志》記載,潞安城西南的城墻上開有“八義門”,附近有八義瓷器銷售市場,說明潞安城當時已是瓷器流通、販運的重要通道和銷售集散地。長治八義窯的紅綠……[詳細] |
![]() | “鐵禮花”民間俗稱“鐵犁鏵”(犁鏵溶化鐵水向空中打散),是流傳于上黨地區(qū)的節(jié)日社火活動。長治地區(qū)冶鐵業(yè)興盛,舊時,每逢農歷二月十五或七月十五,當?shù)厝擞性诶蠂睒湎掠萌诨蔫F水向枝葉間散打的習俗,人們選用這種方式寄托對“屈死鬼”的同情,祈望他們能象鐵樹開花一樣,再世成人,從而形成鬼節(jié)打鐵禮花的習俗。后來,隨著社會的發(fā)展,“鐵禮花”逐漸演變成人們在緊張勞作之余,祈盼生活富足,用以放松身心的一種節(jié)日社火……[詳細] |
![]() | 長治古稱上黨,戰(zhàn)國時期為韓國別都,秦、漢時置上黨郡。上黨者,“與天朋黨也”。蘇東坡詩云“上黨從來天下脊”。這里東臨太行,西屏太岳,位于晉冀豫三省交界處,“北扼幽燕,南瞰中原”,地理形勢獨特,向有“得上黨而望中原”之語,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為歷代統(tǒng)治者所重視。上黨盆地,冬無嚴寒、夏無酷暑,素有“高山盆景、清涼之都、太行明珠”的美譽。上黨地區(qū)是華夏文明的發(fā)祥地之一,具有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遠在新石……[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