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留隍萬源齋云片糕又稱夾心糕。主要原料為糯米、白糖、芝麻油,輔料是橙糖、杏仁、瓜仁、欖仁、香料等。原料優(yōu)質,制作精細,具有品味清醇、香甜適口、易于消化、營養(yǎng)豐富等特點,且在上方印上有“雙喜、龍鳳呈祥”等字樣,素稱送禮佳品,常用在搬遷、結婚,意思是高升,行好運等傳說。2015年11月留隍云片糕制作技藝被列入廣東省第六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詳細] |
![]() | 梅縣提線木偶戲(又名傀儡戲、吊線戲、俗稱線劇)表演藝術,歷史悠久,伴隨客家人的第三次大遷徙,在明朝萬歷年間(1573年—1620年),由江浙地區(qū)經福建省流傳梅縣至今,是各種木偶戲中和木偶舞臺藝術形象中最完整、最完美、動作表演最復雜,操作難度最大的一個木偶藝術品種。是中國稀有提線木偶藝術劇種,也是國際性木偶藝術劇種之一![詳細] |
![]() | 五華縣位于廣東省東部,屬廣東省梅州市轄。全縣有16個鎮(zhèn),411個行政村,34個社區(qū)居委會,總面積3226.1平方公里,人口120多萬。五華采茶戲源自江西省贛州九龍山,至今有200多年歷史。最初稱為“三腳戲”,僅有一旦一丑或二旦一丑。后來經五華老藝人的傳承、開掘,逐步發(fā)展成為:生、旦、凈、末、丑齊全,以“步子、袖子、扇子”和“手巾花”為主表演風格的五華采茶戲,亦被譽為粵東采茶戲。五華采茶戲源于生活,……[詳細] |
![]() | 《蓮池舞》又稱打蓮池,是粵東地區(qū)“香花佛事舞”民間舞蹈活動流傳中,不斷發(fā)展形成的佛教舞蹈,用于為死亡的婦女超度亡魂,勸善信佛。據傳,《蓮池舞》的創(chuàng)始人為牧原和尚(牧原和尚,梅州興寧市人,舉人出身,中舉后到曹源寺(祥云寺)出家,創(chuàng)立“橫山堂”學說,曾主持興寧、龍川、江西、福建等庵寺,廣收門徒,傳播教義,其流派傳入泰國等東南亞一帶),其創(chuàng)作該佛教舞蹈的目的,是通過在喪事中表演蓮池舞,運用唱、跳、念、做……[詳細] |
![]() | 豆腐傳統(tǒng)制作技藝(興寧大坪布駱包子豆腐制作技藝)簡介興寧大坪布駱包子豆腐是豆類制品中的珍品,具有悠久的歷史,精巧的制作工藝,營養(yǎng)豐富,美味可口,是幾百年來客家餐桌上的美味佳肴!澳ザ垢笔强图胰酥谱鞫诡愔破返膫鹘y(tǒng)工藝,具有1000多年歷史,也可以說有客家人就有“磨豆腐”的制作工藝。然而,據《興寧楊氏族譜》記載和傳承人梅清(現年81歲)講,大坪布駱包子豆腐制作工藝源于明嘉靖年間,楊氏86世靖公所創(chuàng)造……[詳細] |
![]() | 客家山歌劇是地方戲曲劇種,已入編《中國戲曲志·廣東卷》?图疑礁鑴∮伞熬吊戲”(提線木偶。┑摹俺髴颉卑l(fā)展而成,具有悠久的歷史。發(fā)軔于清中葉,成長于上世紀50年代,以梅州為主要基地,流行于粵東、閩西、贛南以及廣西賀州等海內、外廣大客家聚居地,擁有上億基本觀眾,是最具代表性的客家戲?图疑礁鑴∫钥图曳窖詾槲枧_語?图疑礁鑴〉奈膶W劇本用客家語言使用習慣寫成。唱詞以客家山歌的基本格式(每首四句,每句七字……[詳細] |
![]() | 畬族舞蹈簡介:畬族舞蹈是畬族人民在長期生產勞動的實踐中產生的藝術,顯示了畬族人民的智慧和創(chuàng)造才能,反映了他們的時代經濟、藝術水平、文化修養(yǎng)以及審美情趣。畬族風情歌舞有《木柏靈刀舞》、《聽樵》、《金粿紅釀》、《做米糕》、《畬族美筍敬親人》、《秋稼》、《彩帶情絲》、《火把歡歌》等。其中《聽樵》、《做米糕》參加廣東省第二、三屆群眾音樂舞蹈花會獲得銀獎。……[詳細] |
![]() | 豐良山歌簡介:豐良山歌是當地人民群眾在長期生產勞動中口頭創(chuàng)作,口頭流傳,又在流行的過程中不斷經過集體加工形成的客家山歌,隨著時代發(fā)展而不斷增加新的內容,它詞句簡練,且大多押韻,風格樸素清新,是人民群眾用以表達思想,抒發(fā)感情,傳授知識,是民歌曲調中豐富多彩的,既有優(yōu)美動情的山歌,又有節(jié)奏強烈的民歌。其代表作有:“使涯唱歌(就)唱沒來,獵里搭有山歌臺(唷);上晝唱個(就)梁山伯,下晝唱個祝英臺(。![詳細] |
![]() | 績苴歌簡介:績苴,就是用苧麻(一種莖桿植物)莖桿外部的一層皮,放在水里浸透后,用手撕成一根根細長的麻絲,撿接成麻線。它是過去豐順縣湯坑一帶婦女們盛行的一種業(yè)余手工勞動。由于封建社會生產關系與生產力落后的原因,使績苴這手工藝勞動,成為過去貧民階層為解決日常生活、衣著以及用來作為商品交換的一種手段。所以,婦女們一邊手工勞動,一邊唱績苴歌。2009年3月績苴歌被列入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同年11月……[詳細] |
![]() | 豐順埔寨紙花技藝簡介:據《豐順縣志》記載,早在清乾隆六年(公元1741),埔寨群眾已開始制作沒有枝葉的紙花朵,民國9年(1920)后,發(fā)展成花、枝、葉、莖齊備的盆花。埔寨紙花,連花盆也是用紙制作的,花的品種有牡丹、蘭花、九里香、玫瑰、水仙、芍藥、菊花、茶花、古榕等40多個品種,足可以假亂真。2007年4月豐順埔寨紙花被列入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2009年10月豐順埔寨紙花技藝被列入省級非物質……[詳細] |
![]() | 五華石雕,歷史悠久,石資源豐富,從業(yè)人員眾多,名師巧匠輩出,工藝精湛,名聞遐邇,已有460多歷史,故五華素有“石雕之鄉(xiāng)”稱譽。在古代,五華人就用石制斧、錛作生產生活用具。明代嘉靖十六年(1537年)起,就有用石建橋和建房屋基礎。清代,五華的石宮、石廟、石室、牌坊等風格獨特,石碑石刻筆畫清晰,石獅、石像活靈活現;用石制成門框、碓、柱、梁、石獅等遍及鄉(xiāng)間,展現了中華歷史悠久的文明。建國前,五華從事石業(yè)……[詳細] |
![]() | 竹板歌,又稱五句板,屬客家民間曲藝,是興寧市最早流行的主要曲藝品種,流行于梅州全市和河源、韶關等地區(qū)客語市縣。竹板歌,以敘事見長,有短、中、長篇之分。竹板歌說唱,包括唱詞、曲調、表演道具、表演形式等四個方面。唱詞每首為五句,每句七個字,一、二、四、五押韻,習慣運用尾駁尾合韻,多用于演唱故事傳本。有其獨特的曲調,并在流傳中逐步形成平板、哭板、歡板、拖板、吊腔等基本唱腔,或快或慢或高或低,全由說唱藝人……[詳細] |
![]() | 五華提線木偶戲源遠流長,明朝初年由福建傳入,流行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悠久歷史。民國19年(1930)后,五華縣的提線木偶班便遠涉重洋,到達印尼、馬來西亞、新加坡、泰國、越南等有客家籍華僑華人居住的地區(qū)演出。明清時期,五華提線木偶戲已經興盛,至二十世紀初,五華全縣擁有20多個木偶戲班,演出十分活躍,并且技巧高超。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1951年成立了五華縣木偶劇團,并以其為龍頭,形成了本縣南片、中片、……[詳細] |
![]() | 豐順縣潭山鎮(zhèn)鳳坪村,居住著梅州市唯一的少數民族——畬族,畬族婚嫁禮儀有“攔赤郎”、“中堂對揖(撿田螺)”、“借鑊(猜謎)”、“以歌敬酒(俗稱撬蛙即分紅包)”四個環(huán)節(jié),場面熱鬧,充滿情趣,圖為娶新娘中“攔赤郎”場面,描述迎親隊伍挑著禮擔來到新娘寨門前,被一群女性以杉樹刺攔住對歌![詳細] |
![]() | 五華竹馬舞歷史悠久,明朝末年傳入五華北部,距今已有600多年歷史,它主要分布在五華區(qū)域的新橋、華城、潭下、岐嶺、轉水等鎮(zhèn),五華縣竹馬舞有一定的群眾基礎,特別是原新橋鎮(zhèn),竹馬舞代代相傳,綿延不息,鼎盛時期曾有演出戲班22個,遍及村村寨寨,現已83歲的竹馬舞傳人李宗強,談起竹馬舞即手舞足蹈,他的家庭竹馬舞演出隊很受百姓歡迎。竹馬舞表演道具獨特,有竹馬、輿車、浪傘、嗩吶、彩扇和魚、雞、鵝、兔等飾物。角色……[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