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溆浦儺戲是流傳于湖南省懷化市的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溆浦地處雪峰山區(qū),四周峰巒疊嶂,海拔在700米以上。這里有著深厚的巫儺文化根基。屈原于楚頃襄王三年(前296)流放溆浦,前后達16年。他以這里的巫覡神祠為素材,創(chuàng)作了《九歌》等千古傳誦的詩篇。同治《溆浦縣志》載:“溆俗信神尚鬼由來已久,平民常年禱禳,不獨延請僧道、巫覡昕夕拜祝,并為演劇酬神!北闶菍︿悠謨畱蜓莩顒拥拿枋。《溆浦縣志》又載:“疾病祈賽中……[詳細] |
![]() | 侗族喉路歌,是因歌中以“喉路”作襯詞而得名,是侗族音樂藝術(shù)中十分難得的多聲部歌曲。侗族喉路歌主要流傳于通道侗族自治縣下鄉(xiāng)鄉(xiāng)、臨口鎮(zhèn)、菁蕪洲鎮(zhèn)、溪口鎮(zhèn)等鄉(xiāng)鎮(zhèn)。侗族喉路歌用平話和真聲演唱,用韻嚴格。喉路歌有三種腔調(diào),花歌、俏歌、講歌,男女老少、紅白喜事、逢年過節(jié)、白天夜晚、室內(nèi)室外都可以唱。喉路歌多為師徒傳承,一般十二、三歲開始學歌,先學歌詞,男女分學。2008年,侗族喉路歌被確定為湖南省第二批省級非……[詳細] |
![]() | 二酉藏書洞傳說是流傳于湖南省懷化市沅陵縣的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保護項目,傳說出處位于沅陵縣西北15公里處的二酉苗族鄉(xiāng)境內(nèi)。二酉藏書洞位于沅陵縣城西北二十里處二酉山上,二酉是一個地名,歷史上流傳有二酉藏書的故事。若干世紀以來,人們對二酉藏書經(jīng)過眾說紛紜。后來,《辭源》對“二酉藏書”作了較明確的注釋:“二酉,指大酉小酉二山。在今湖南沅陵縣西北。太平御覽四九荊州記:小酉山上石穴中有書千卷。相傳秦人于此而學,因……[詳細] |
![]() | 瑤鄉(xiāng)茶山號子--流傳于辰溪縣黃溪口地區(qū)7個鄉(xiāng)鎮(zhèn),相傳是挖茶山時唱的號子歌,乃眾人在挖茶山時,由人在山頂敲鑼打鼓,唱一陣打一陣,以鼓舞挖山人的干勁。2008年6月7日,湖南省辰溪縣申報的“茶山號子”經(jīng)國務(wù)院批準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遺產(chǎn)序號:588Ⅱ-89。有時是一人唱眾人和。茶山號子歌,氣勢磅礴,寬廣洪亮,激越高亢,很有鼓動人心的作用。茶山號子發(fā)聲方法獨到,音樂旋律奇特,高音區(qū)翻高八……[詳細] |
![]() | “鼟(tēng)”是擊鼓的聲音,“歌鼟”原來是“多聲部苗歌”的一種,即男女歌隊對歌時唱的一類歌曲,而這種歌貫穿于苗民各種生活之中,由此,它成為“多聲部苗歌”的代表。而后約定俗成,苗民便把“歌鼟”視為“多聲部苗歌”的總稱。“鍬里”一帶民俗活動較多,幾乎所有的民俗活動都有特定歌唱方式的參與。如“坐茶棚”、“坐夜”、“結(jié)婚”、“打三朝”、“立夏節(jié)”以及“踩蘆笙”、“歌會節(jié)”、“祭祖”等都與歌鼟密不可分![詳細] |
![]() | 辰河目連戲的主要劇目是《目連傳》。藝人們在長期的藝術(shù)實踐中,不斷地將劇目的范圍擴大,將《前目連》、《梁傳》、《香山》以及稱為“花目連”的一系列劇目也納入到其中,形成了龐大的劇目組合,稱“四十八本目連戲”。在明清長達五百多年的歷史中,演唱目連大戲,一直是辰河地區(qū)最盛大的全民文娛活動。目連戲傳說自宋代由開封流傳到河南南樂。南樂民間有一部目連戲口述劇本,就其故事情節(jié)、思想內(nèi)容及主要人物看,與唐代的目連變……[詳細] |
![]() | 辰河高腔是包括高腔、彈腔和少部分昆腔在內(nèi)而以高腔為主的地方戲曲劇種,流行于湖南省沅江中上游的支流辰河一帶,波及貴州、四川省的部分地區(qū)。辰河高腔源于戲曲四大聲腔之一的弋陽腔,清代道光、咸豐年間得到發(fā)展,老藝人杜風林組建湘西最早的辰河高腔戲班“大紅班”,到各地巡回演出,辰河高腔開始走向民間,得到廣泛流傳。在長期的發(fā)展演變過程中,辰河高腔形成了獨特的藝術(shù)風格。它有48本“目連戲”及《黃金印》、《紅袍記》……[詳細] |
![]() | 儺文化在五溪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王逸在《楚辭章句•九歌序》中說:“昔楚國南郢之邑,沅、湘之間,其俗信鬼而好祀。其祀,必作歌舞以樂諸神!蔽逑幕械倪@種古俗,至今在沅陵,特別是七甲坪鄉(xiāng)猶存。沅陵“辰州儺”(又稱土家儺),見諸史籍者甚多: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沅陵縣志》記載:“辰俗巫作神戲,搬演孟姜女故事。以酬金多寡為全部半部之分,全者演至數(shù)日,荒誕不經(jīng),里中習以為常!鼻迩∈辍[詳細] |
![]() | “咚咚推”流行于湖南省新晃侗族自治縣貢溪鄉(xiāng)四路村天井寨,因演出時在“咚咚”(鼓聲)、“推”(一種中間有凸出的小鑼聲)的鑼鼓聲中跳躍進行,“咚咚推”由此而得名。“咚咚推”起源難以查考,天井寨最早的居民為龍姓侗族人,明永樂十七年(1419)從本省靖州遷來。龍姓人說:“‘咚咚推’頭在靖州,尾在天井!币来送普,這種儺戲,很有可能是明代由靖州傳來的。天井寨舊時有盤古廟、飛山廟各一座,春節(jié)期間每廟一年,輪流……[詳細] |
![]() | 麻陽花燈戲藝術(shù)風格兼融,形成了麻陽上山區(qū)、下山區(qū)花燈表演的風格差異!疤簟,又稱“武花燈”。分布于麻陽上山區(qū),多為大人唱大人跳,側(cè)重于舞蹈表演,動作跳躍性強,表演靈活,唱詞以愛情、社會生活為主,表現(xiàn)為快節(jié)奏的粗獷風格。下麻陽“擺花燈”,又稱“文花燈”。分布于麻陽下山區(qū),多為小孩唱小孩跳,側(cè)重演唱,舞蹈動作柔和細膩,較為抒情,唱詞以唱古人、風俗生活、婚姻為主,表現(xiàn)為慢節(jié)奏的柔美風格。光緒二十七年……[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