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一年一度的蘆笙節(jié),各寨的苗侗同胞,身著節(jié)日盛裝,不畏炎夏酷暑,翻山越嶺,來到藕團鄉(xiāng)新街村、老里村吹笙跳舞,同歌未來,暢敘情誼。毗鄰的貴州省各村寨侗青年前來助興,青壯年幾十人圍成一圈,男吹笙,女舞蹈,熱鬧非凡。蘆笙,是湖南、貴州、廣西等少數(shù)民族特別是苗侗族地區(qū)民眾最為喜愛的吹奏性樂器!疤J笙不響,五谷不長”,“蘆笙一響,腳板發(fā)癢”,蘆笙成為了苗侗族文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蘆笙,屬簧管和聲吹奏樂……[詳細] |
![]() | 芷江,古稱沅洲。沅洲石雕因取材沅洲石而得名。沅洲所產(chǎn)之石,一是色彩豐富,艷麗照人。清代陵江昱所著《瀟湘聽雨錄》曾載:“沅洲石赭黃白五色層疊”“其石紫質(zhì)有紋繞之如帶”,如此斑讕豐富的色彩匯集于一石,絕無僅有。二是石質(zhì)細膩,溫潤如玉,硬度適中,紋理清晰,因此有“侗家美玉”之稱。早在800多年前的宋高宗時期,它就作為貢石,進獻朝廷,用以制作雕刻硯、筆床、印盒、佩壺、屏風(fēng)、碑碣、園林等。據(jù)傳,慈禧太后興建……[詳細] |
![]() | 通道侗族以史詩般的純木建筑技藝體現(xiàn)出崇拜自然、順應(yīng)自然、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好追求與核心價值觀,承載著厚重而神奇的侗族文化體系。他們用“挑枋豎瓜、卯榫穿合、密扣無隙、雕梁畫棟”的技藝寶典,將民間建筑、繪畫、雕刻藝術(shù)有機地融于一體,達到了建筑藝術(shù)上的高超境界。繁復(fù)華美的木構(gòu)建筑在通道侗寨星羅棋布而又完全達成有機組合,其營造技藝精湛,民族特征顯著,嘆為觀止。源于古代百越民族巢居的干欄式民居,源于“樹下歌……[詳細] |
![]() | 新晃侗族的傳統(tǒng)民俗。每年古歷的“三月三”、“四月八”、“六月六”,是傳統(tǒng)的盛大的趕坳節(jié)日。全縣著名的有丫杈坳、磨寨坳、天堂坳、禾梨坳、兩岔河坳、天雷坳等。均分布在民族聚居區(qū)域。此外,亦有縣、鄉(xiāng)、村行政出面舉辦坳會,地點由舉辦單位確定。每逢坳會期,周圍數(shù)十里上百里的群眾,周邊友鄰縣鄉(xiāng)村的人們,身著盛裝,相邀而至,幾千人上萬人不等。坳場上除了賽歌外,有的還加上斗畫眉、斗雞等項目。坳場四周,還設(shè)有飲食,……[詳細] |
![]() | 為每年農(nóng)歷六月的第一個卯日。這一天,由寨里年歲大的長輩帶領(lǐng)男女老少敲鑼打鼓都到田地里摘取禾苞、黃瓜、氽豆角、茄子、南瓜等拿回家煮熟,葷菜只配上燒蹄膀和煮魚,都是白水煮的。然后,家家戶戶帶著最新鮮的食物來到祭壇,由寨上五位長者(意為五谷豐登)點上香、紙,其中最長者口念:“神農(nóng)在上,‘五谷之尊’,‘凡民之生存地,全賴昔帝之親嘗百草之苦也’,‘保佑吾民五谷豐登’,‘除災(zāi)、除蟲、年年興旺’,‘開荒業(yè)主,古……[詳細] |
![]() | 侗族小孩過生日要滾爛泥田。這樣做,是為了從小培養(yǎng)孩子勇敢和意志。一個人一輩子有3個生日要滾爛泥田:一次是5歲,一次是10歲,最后一次是15歲。這里流傳著這樣的一句諺語:“從母親那里學(xué)到善良,從父親那里學(xué)到勤勞,從祖父那里學(xué)到耐性。”一生滾三次爛泥田,意思是讓小孩學(xué)到善良、勤勞和耐性的好品德。一個人到了5歲,從此脫離母親善良、溫柔的懷抱,要開始跟父親學(xué)習(xí)勞動,接受艱苦的磨練了。所以第一次滾爛泥田是由……[詳細] |
![]() | 趕雀坳、斗畫眉,是新晃侗家最喜愛的一種娛樂活動。趕雀坳和趕集差不多,有隔五天一次也有每半月一次。斗雀之前,周圍的樹枝上都掛滿罩著各色花帕的雀籠,遠遠望去,象一個個小燈籠掛在翠枝綠葉中。清脆的畫眉叫聲,此唱彼和,悠揚婉轉(zhuǎn),清脆悅耳。斗畫眉時,大家都把畫眉一籠籠放在場地上,每個籠相隔一二寸距離,人則圍成一個大圓圈,讓畫眉首先練習(xí)“砍鈴子”、“砍碼子”。這時各個畫眉扇動雙翅,連砍鈴、碼邊鳴叫,尋找相斗對……[詳細] |
![]() | 新晃的許多村寨,每年擇期或在重要節(jié)日舉行斗牛比賽(當(dāng)?shù)厮追Q“牛打架”)。斗牛之牛,多為專門精心飼養(yǎng),不從事耕地、拉車、推磨等勞作的,斗牛賽制,先為淘汰賽,決斗時改為單循環(huán)賽,最后勝出者為年度牛王。斗牛場面十分慘烈,動人心魄,觀眾少則數(shù)百,多則數(shù)萬。斗牛,在新晃已有上千年歷史,斗牛一直就是侗族人民喜愛的傳統(tǒng)文化娛樂活動。如今,新晃在縣城東面,有了專門的斗牛場,斗牛已經(jīng)從灘頭河邊奔入了設(shè)施完備的斗牛場……[詳細] |
![]() | 侗族儺戲“咚咚推”2006年被列為國務(wù)院公布的首批國家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保護名錄!斑诉送啤傲餍杏谖逑钐幦f山叢中一個小小的自然村落——天井寨。天井寨位于湘黔交界的頂天山北側(cè),隸屬于湖南省新晃侗族自治縣貢溪鄉(xiāng)四路村。這里原本是一片山野之地,明永樂17年(1419),一個名叫龍金海的侗族人由本省靖州來到這里,見有一眼長流的山泉,遂在這里定居,并將山泉開發(fā)成水井,天井寨因此而得名。所以這里龍姓村民都說:咚……[詳細] |
![]() | 第一怪:貴客攔在寨門外貴客要進入侗寨,主人會以蘆笙隊迎接于寨門之外,設(shè)下重重路障,擺上攔門酒,客人喝了攔門酒,主人也就撤路障,迎客進寨。第二怪:合唱不用指揮帶這是指“侗族大歌”,是侗族的一種無伴奏無指揮的多聲部復(fù)調(diào)式音樂!按蟾琛鼻{(diào)悠揚,旋律優(yōu)雅,多聲部和諧獨特,演唱技巧高超,“大歌”在國際上被喻為“天籟之音”。“侗族大歌”2006年被列入全國第一批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第三怪:貴客來了待酸菜俗話……[詳細] |
![]() | “文革”前,鍬里一帶的苗族同胞,每個村寨都建有茶棚,俗稱“花園”。是由女青年在寨邊的空坪里,用四根木柱豎起來的一個面積約一平方丈左右,上蓋木皮,周圍夾木皮或木片的簡陋房子,供男女青年唱歌娛樂、交朋結(jié)友、相親相愛。每到“戊日”這一天,苗家照例不動土。本寨的青年后生相約一道,早早地去客寨的茶棚里唱歌,結(jié)交女友;姑娘們則邀伙結(jié)伴,在自己寨子的茶棚里接待客寨男青年的來訪。這樣,男女雙方通過歌聲傳播友誼的種……[詳細] |
![]() | 每年農(nóng)歷七月十五日,是靖州苗族侗族自治縣藕團鄉(xiāng)苗族、侗族人民踩蘆笙的傳統(tǒng)節(jié)日。最初的蘆笙場,在距離塘保苗寨東面兩華里的山坳上,場坪方圓不到900平方米,四周是一片茂密的樹林,場中間有一株古樹,樹腳有一塊民國乙卯年(1951年)豎的石碑,碑高1米,寬62厘米,厚8厘米,碑文記載著蘆竹場的各項規(guī)章制度。一年一度的蘆笙節(jié),附近各寨的苗族和侗族同胞,都身著民族節(jié)日盛裝,不畏炎夏盛暑,翻山越嶺,來到這山里,……[詳細] |
![]() | 中方鎮(zhèn)斗笠制作技藝歷史悠久,早在西漢時期,中方人就開始用竹篾制作斗笠,用于遮陽擋雨的用具。中方竹編斗笠編織篾為水竹(淹竹),弓篾為楠竹,圈篾為桃竹。從竹子到成品要經(jīng)過破篾、編織、插頂、攤紙、鋪棕、鎖邊、刷漿、貼花等大小70多道工序,有完善的技藝體系。中方斗笠其造型美觀,按材料制作和工藝可分為粗制斗笠、細制斗笠、精制斗笠、實用型斗笠、工藝型斗笠多種,品種也異常豐富,有羅紗,馬尾,棕式、板棕式、尼龍式……[詳細] |
![]() | 早在八百多年前,明山石雕就已載入史冊。南宋趙希鵠撰寫的《洞天清錄·古硯辨》一書中稱:明山“紫袍玉帶”石所制之硯,作為貢品敬獻朝廷。清代黃本驥在《湖南方物志》一書中寫道:“明山石雕鏤刻花鳥、人物、山水、樓閣等,極為精致;雕刻北斗、八角、古琴等各種造型和圖案,嘆為觀止”。芷江縣志記載:“慈禧太后興建聞名天下的頤和園時,被稱作‘紫袍玉帶’的明山石,曾作為貢石進入了玉砌雕欄的行列了”?梢娒魃绞駳v史之悠……[詳細] |
![]() | 傅氏木雕是以傅姓家族為主要傳承方式而得名,它是我國木雕藝術(shù)中一個重要種類,因其歷史悠久,地域特色濃厚,傳承方式獨特,傳播范圍廣,綿延不絕,世代相承,藝術(shù)風(fēng)格獨樹一幟而聞名。傅氏木雕主要分布在雪峰山南麓懷化市轄區(qū)內(nèi)的洪江市黔城鎮(zhèn)、安江鎮(zhèn)、雪峰鎮(zhèn)、會同縣坪村、溆浦縣黃茅園鎮(zhèn)、龍?zhí)舵?zhèn)、洞口巖山鄉(xiāng)、山門鎮(zhèn)一帶,傳播至湘西與貴州等地。據(jù)《傅氏族譜》記載“:傅氏八十四代傅余峰在元至正十四年(1354年)因苦于……[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