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隆回縣灘頭鎮(zhèn)位于湖南省中西部,是全國七十二古鎮(zhèn)之一,在隋朝時代就已初具規(guī)模。全鎮(zhèn)轄87個村,18974戶,74089人,總面積198.32平方公里,供抄紙作原料的竹林面積達50萬畝。灘頭鎮(zhèn)手工抄紙技術繼承于中國四大發(fā)明之一——蔡倫的造紙術。在明代宋應星所著《天工開物》記載的用楠竹造紙“斬竹、漂塘、煮楻、足火、舂臼、蕩料、入簾、覆簾、壓紙、透火、焙干”生產(chǎn)過程的基礎上,對“煮楻、足火、舂臼”三個流程……[詳細] |
![]() | 龍山藥王醫(yī)藥文化發(fā)源于湖南省新邵縣龍山地區(qū),是以尊奉藥王孫思邈為核心的孫思邈醫(yī)藥學、養(yǎng)生學和巫文化、梅山文化、道家與道教文化、儒家文化、衛(wèi)生民俗、藥王傳說等相結合而成的地域性傳統(tǒng)醫(yī)藥文化,包括藥王醫(yī)藥學、養(yǎng)生學、道家練養(yǎng)學、飲食文化、醫(yī)德文化、衛(wèi)生習俗、藥王傳說與信仰、文物等,自唐末以來融入民眾的生產(chǎn)生活及醫(yī)療保健實踐中,形成了“十民九醫(yī)(藥)”的風俗,孕育了周學霆、李道純、孫鼎宜、何舒等100余……[詳細] |
![]() | 朱王故事這武岡城里的歷史典故,不管是“五龍不出城”還是“火把迎親”等等,都跟老百姓至今還念叨的“朱王”有關。公元1391年,也就是明太祖二十四年,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與周妃生下的第18個兒子朱楩,被封藩到甘肅岷州,被稱為岷莊王。四年后,當皇帝的父親也擔心岷莊王勢力強大,自己江山難保,就一紙令下免去其原有封號,改封云南為王。洪武三十一年閏五月,朱元璋駕崩,因太子朱標早逝,就由太孫朱允炆繼了位。公元13……[詳細] |
![]() | 五龍不出城“五龍不出城”是武岡最為經(jīng)典的民間傳說。武岡古城內的穿城河,叫渠水,是雪峰山贈給武岡人的禮物。在穿城河上,共有五座歷史悠久的古橋。五座橋間隔不遠地橫臥在一條河上,且座座有一個“龍”字,這和明代開國皇帝朱元璋第十八子朱楩有關。五座橋中的第一座叫興龍橋,因離湖南省著名的28口古井之一的武陵井僅百步之遙,所以也被稱為武陵橋。橋最初建于什么年代,已無從考證,史料上只記載了明末被毀又重建。傳說朱元……[詳細] |
![]() | 木偶戲群眾稱觀音戲。木偶形象生動,全縣原有馬坪蘇從順家一臺,法新大井林紹二家一臺,清溪方家一臺,原武陵鎮(zhèn)石牌坊王松庭家一臺。節(jié)目、唱腔燈祁劇,有“魁星點斗”、“三星慶壽”、“文王訪賢”、“雙拜壽”、“天門陣”、“三氣周瑜”、“長坂坡”、“三請犁花”等200來曲![詳細] |
![]() | 武岡陽戲起源于清末民初。內容有健康的,也有不太健康的,但是有一定的地方色彩。有專門的班子,但專業(yè)藝人不多,大都是農(nóng)閑外出演戲,農(nóng)忙回家生產(chǎn)。節(jié)目有“何氏磨媳”、“趕子牧羊”、“傅公子逃難”、“鐵板橋”、“湘子服藥”、“劉海戲蟬”、“磨豆腐”、“打草鞋”、“打妻勸夫”、“磨房生子”等70來曲。很多節(jié)目的內容是反映現(xiàn)實生活的,風格則詼諧幽默![詳細] |
![]() | 在老一代武岡人嘴里,儺戲被稱作鬼戲,是最古老的一種祭神跳鬼、驅瘟避疫、表示安慶的娛神舞蹈。清代被稱為“湘中五子”的武岡人鄧繹有過這樣繪聲繪色的描述:“里門咚咚喧大鼓,諸巫齊作胡旋舞,大巫喃喃如唱歌,小巫屢舞還婆娑。巫歌巫舞令神喜,神君欲來滿堂起。主人敬神百不擾,如天之福姿汝求。黃羊為牲白犬血,一一神前遍羅列。東方響明燈燭輝,紙錢悉悉隨風飛。諸神醉飽出門去,明日迎神向他飛!庇纱丝梢,武岡儺戲約在清……[詳細] |
![]() | “慶鼓堂”是流傳于湖南省城步苗族自治縣境內的一種民間古儺祭祀舞蹈。是苗族巫師在主持苗族最重大的祭祀祖先大王神儀式“慶鼓堂”時表演的娛神樂人的巫儺舞。是只有民族語言,沒有民族文字的苗族先民世世代代傳播傳承民族文化、民族習俗和宗教信仰的一種不可或缺的民族文化形式。地處湘西南邊陲的城步苗族自治縣,自古被稱為“南楚極邊”“三苗古國”的“五溪蠻地”。獨特的自然和地理環(huán)境,滋生和留存了苗族古儺舞“慶鼓堂”這種……[詳細] |
![]() | 城步位于湖南省西南邊陲,沅江支流巫水上游,是雪峰山脈與南嶺的越城嶺交匯處,縣內最高峰2021米,平均海拔696.8米,境內屬中亞熱帶山地氣候,夏無酷暑、冬少嚴寒,溫和濕潤,四季分明。城步縣境內“九山半水半分田”,四處崇山峻嶺,古樹參天,森林茂密。峰巒疊嶂。早在新石器時代,城步就有人類活動痕跡,現(xiàn)今還有文化遺址。據(jù)考證在十三萬年前,人類依存大樹古樹在樹上攀沿,搭窩棚、采野果的時候,還沒有文字和語言的……[詳細] |
![]() | 苗族婚嫁歌是城步苗族在婚嫁禮俗中演唱的抒情歌謠。主要有《酒歌》《哭嫁歌》《賀郎歌》。它起源于苗民族古老的山歌情歌和婚嫁習俗,是苗族人民在長期的勞動生活與民族習俗中積累演化并口耳相傳下來的傳統(tǒng)民歌。主要流傳于城步五團、汀坪、鎮(zhèn)南、土橋、丹口等苗族集聚區(qū)。苗族婚嫁歌歷史悠遠,底蘊深厚,內容極其豐富!毒聘琛贩质,3400多行,30000多字,它從苗家禮儀開篇,述說苗族的來龍去脈,歌唱祖宗的英雄歷史;……[詳細] |
![]() | 苗繡是一種中國傳統(tǒng)的民俗文化,因苗族地區(qū)特殊的地理環(huán)境,使其成為了中國傳統(tǒng)文人文化難以波及的地方,苗族特殊的民俗文化一直支撐著這個古老民族的發(fā)展,形成了苗族地區(qū)特有的民俗風貌和人格精神。苗族的刺繡藝術,是苗族歷史文化中特有的表現(xiàn)形式之一,是苗族婦女勤勞智慧的結晶。它與現(xiàn)實生活緊密相關,其內容貼近日常生產(chǎn)生活,風格質樸、率真。與生活的接近,還使苗族刺繡保留了藝術發(fā)生時的特征,即原始藝術時期藝術與生產(chǎn)……[詳細] |
![]() | “打泥腳”是苗語漢譯,苗語叫“坨腳”,意思是用黃泥團子互相打腳。聚居在城步縣五團鎮(zhèn)、長安營鄉(xiāng)一帶的苗族同胞們開展打泥腳活動時,都要遵循祖先立下的規(guī)矩進行:一是時間,限在春節(jié)期間,出了正月不打泥腳;二是過河打,同岸寨子不打腳;三是先打上后打下,即河下游寨子的人先到對巖上面寨子去打,然后上游寨子的人才能去隔岸下面寨子打;四是雙方德高望重的寨老事先選擇吉日良辰,通過邀約,商定好時間,不搞突然襲擊,便于主……[詳細] |
![]() | 城步縣長安營鄉(xiāng)老寨、巖寨、牛石三排、蓑衣塘等村寨的吳姓、石姓侗族、苗族同胞,和六馬村的胡姓苗族同胞們,歷來每逢農(nóng)歷十月二十九日興過“古塘節(jié)”。到了這一天,上述三姓兩族的男女老少都穿著節(jié)日的盛裝,帶著糯米甜酒、糯米粑粑、油炸豆腐、碗筷、香燭、紙錢,抬著肥豬,興高采烈、不約而同地從各自村寨到老寨河邊橋頭的古塘廟里來,殺豬敬神,紀念祖先,由族長“講古”,并宣講款規(guī)款約。參加過節(jié)的人們在廟里演唱盤歌,一同……[詳細] |
![]() | 城步苗族自治縣五團鎮(zhèn)與廣西龍勝各族自治縣馬堤、偉江等鄉(xiāng)鎮(zhèn)的苗寨里,流行著一種獨特的民間傳統(tǒng)曲藝“排話”。它有比較固定的格式,唱詞一般為七字句,短句只有三個字,長句約有十個字左右。唱詞講究合轍押韻,悅耳動聽。藝人用苗語演唱,以唱為主,結合情節(jié)適當插入一些韻白,顯得靈活自如。所以,它既擅長抒情,又可以敘事!芭旁挕钡难莩鰣鏊痪,在樹下、禾坪上、火塘邊都可演出。眾人坐在一起,可以由一人或二、三人輪流演……[詳細] |
![]() | 城步苗族自治縣“賀郎歌”,是新娘嫁到新郎家結婚以后,當晚,在新郎家進行鬧洞房時,演唱的一種歌曲,主要流傳于城步苗族自治縣的汀坪鄉(xiāng)、白毛坪鄉(xiāng)一帶。賀郎歌是一種集文學、歌唱、表演、宗教信仰及禮儀習俗于一體的綜合型藝術,凡參加鬧洞房的人,無論是男女老少均可唱,歌詞除為首的“歌郎”有數(shù)首基本固定的以外,其余的均由演唱者即興創(chuàng)作,但內容必須是賀新娘新郎的吉利話,鬧洞盲者不受拘束,爭相演唱,歌聲,不斷,有時可……[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