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澧州夯歌,是流行于澧陽平原及周邊地區(qū),具有一定的音樂節(jié)奏勞動號子,也稱硪歌。其節(jié)拍規(guī)整,音域適中,對比度很強,音樂堅定有力。一般以一個領,眾人合的形式來表現(xiàn)。(一)、歷史沿革澧州夯歌歷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6000年前城頭山古城夯筑時期。考古學家通過對城頭山古城遺址城墻解剖,發(fā)現(xiàn)了大量的夯窩,即是有力的佐證。后來經(jīng)過千百年的傳承和發(fā)展,澧州夯歌借鑒了地方民謠、曲藝、戲劇等藝術門類的內容和表現(xiàn)形式,更……[詳細] |
![]() | “安鄉(xiāng)硪歌”是安鄉(xiāng)民間修堤打硪時為協(xié)調動作、激發(fā)干勁、消除疲勞和抒 感所唱的一種勞動號子,是盛傳于洞庭湖區(qū)的一種傳統(tǒng)民歌。安鄉(xiāng)縣境內眾水環(huán)繞,河湖密布,有澧水等八條河道自北向南泄流,客水年徑流量達1000億立方米,占洞庭湖滯蓄量的三分之一,臨洪大堤有400公里,占湖南省的八分之一,因此,水患一直是縣境內最大的自然災害。千百年來,安鄉(xiāng)人民為了生存,年年要在秋冬兩季修堤筑垸,用石硪夯實堤身,客觀上促進……[詳細] |
![]() | “劉海砍樵”這段愛情傳說在湖南可以說家喻戶曉,而隨著花鼓戲《劉海砍樵》的演繹和傳唱,也為全國不少觀眾所熟悉。但是,很少有人知道這個傳說的“正宗版本”以及傳說的發(fā)源地———常德。今天這則傳說被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加以保護!凹易〕5挛淞昃,絲瓜井畔劉家門”。這是湖南花鼓戲《劉?抽浴分袆⒑5膬删涑~。在常德武陵區(qū)的一些老人當中流傳著劉?抽詡髡f的“正宗版本”:古時候,常德城武陵區(qū)絲瓜井旁,住著劉海母子……[詳細] |
![]() | 自常山縣城朝東北方向前行,翻山越嶺,趟溪過橋,繞過芙蓉湖再進三十里,就來到了一個山明水秀、桃竹相映的人間仙境——“桃花源”!疤一ㄔ础笔且粋自然村的名字,位于新橋鄉(xiāng)烏石坑村,地處常山縣東北山區(qū)的邊緣地帶,與杭州市淳安縣僅一山之隔。桃花源背靠常山第一高峰——白菊花尖,村中有兩條小溪,一年四季流水潺潺,一條名曰桃花溪,一條名曰白云溪,它們猶如兩條綢帶,在村莊中交匯融合,穿梭而過,水流在石澗上跳躍流淌,……[詳細] |
![]() | 桃花源擂茶習俗是當?shù)厝罕娙粘o嬍扯Y儀習俗。桃花源擂茶是一種生活用飲用食品,具有祛寒、保健、美容、延壽之功能,也是招待客人的必備佳品。擂茶習俗流傳于湖南省桃源縣桃花源、剪市、茶庵鋪、興隆街等沅水流域地區(qū)。2008年,擂茶習俗被確定為湖南省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名錄項目。桃源縣文化館為該項目的保護主體。桃花源位于桃源縣西南部15公里,地處沅水下游,屬于湘贛丘陵的一部分,處雪峰山、武陵山隆起帶的東北端,終……[詳細] |
![]() | 嘉山孟姜女傳說在湖南津市新洲鎮(zhèn)嘉山孕育、產(chǎn)生,并最終以強大的生命力為嘉山增添了濃厚的人文色彩。2006年,嘉山孟姜女傳說被確定為湖南省第一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名錄項目。2008年,被確定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名錄擴展項目。孟姜女的傳說有文字記載和口頭傳承兩種,兩種版本雖然有些差別,但主要故事內容卻相差無幾。從文字記載的內容來看,這些記載大多來源于民間傳說,只是在記錄的過程中更改、增添了一些符合……[詳細] |
![]() | 楊幺(1108-1135年),名太,龍陽(今漢壽)新興鄉(xiāng)人。出生雇工,幼時讀私塾2年,輟學后在商船上傭工糊口。建炎四年(1130年)至紹興五年(1135)期間,他多次參加各類保家衛(wèi)國的戰(zhàn)役。1135年2月,宋高宗以右仆射張浚為監(jiān)軍,從抗金前線調岳飛為荊湖南北襄陽府路置使,發(fā)起對義軍的第七次“圍剿”。岳飛引誘黃誠、楊欽等投宋,并用楊欽之計,掘閘放水,伐木塞港,以雜草漂浮水面。義軍車船失去戰(zhàn)斗力。6月……[詳細] |
![]() | 樁巴龍傳說被人稱為中國“第五大民間傳說”,湖南、江西、湖北、黑龍江等10多個省都有流傳。但石門樁巴龍傳說更原始、更典型,產(chǎn)生年代更久遠,流傳面更廣;現(xiàn)在,石門樁巴龍傳說已列入湖南省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名錄;石門樁巴龍傳說是一個很古老的神話傳說。自洞庭湖溯澧水而上有一條龍卷風、冰雹、洪水災害帶。當人們對這些災害不能科學認識時,便認為有神怪在作祟,便希望有一種更強大的能制伏這種神怪的力量,于是樁巴(沒……[詳細] |
![]() | 宋玉是兩千多年前的楚辭賦家,他在文學上的成就可以與屈原齊名。他被流放到云夢澤即現(xiàn)在的臨澧縣望城鄉(xiāng)宋玉村后,不忘報國之志,憂國憂民,在與廣大勞動人民的廣泛接觸后,不僅寫下了傳世千古的詩辭歌賦,而且留下了充滿傳奇色彩的故事。2008年,宋玉傳說被確定為湖南省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保護名錄項目。魯迅先生在《漢文學史綱要》中評價宋玉的代表作《九辯》時稱贊道:“《九辯》,本古辭,玉取其名,創(chuàng)為新制,雖馳神逞想,……[詳細] |
![]() | 澧縣位于湖南北部、洞庭湖的西緣。這里是湘西北重鎮(zhèn),有“九澧門戶”之稱,明清時代成為重要的商埠碼頭,是整個湘西北物資進出的集散中心。由于特殊的地理環(huán)境,這里的長途運輸只能靠水路船運,澧縣境內的澧水、涔水、道河沿岸的勞動人民大多以行船運貨為生,船舶近千,桅桿林立,船工不足一萬也有八千,每只大型木船的纖夫不少于二十人。在逆水行船拉纖的過程中,為了集中力量,振奮精神,統(tǒng)一步調,自然而然出現(xiàn)了一種由地方小調……[詳細] |
![]() | 澧州荊河戲是在湘西北及湖北荊州、沙市等地流行的一個戲曲聲腔劇種,因流傳于長江荊河段而得名,歷史上曾有上河路子、大班子、大臺戲等名稱,抗戰(zhàn)期間又曾被叫作楚劇、漢劇、湘劇,1954年正式定名為荊河戲。荊河戲起于明初永樂年間,明末清初秦腔戲班隨李自成軍來到澧州,藝人們四處流散,到清代初年基本完成了楚調與秦腔的“南北結合”,形成荊河戲彈腔的“南北路”,荊河戲基本成型。荊河戲的傳統(tǒng)劇目較為豐富,保存下來的有……[詳細] |
![]() | 常德絲弦是湖南曲種湖南絲弦的重要分支,因在湖南絲弦中最為發(fā)達,影響最大,已然具有了獨立曲種的地位。湖南絲弦流傳于湖南各地,因用揚琴、琵琶、月琴、三弦、二胡、京胡等絲弦樂器伴奏而得名。它系由江浙一帶流入湖南的時調小曲和湖南本地的民歌曲調融合發(fā)展而成,時間約在清代初年。這個曲種用湖南方音表演,在湖南各地的流傳中又形成了以常德為中心的“常德絲弦”、以長沙為中心的“長沙絲弦”、以瀏陽為中心的“瀏陽絲弦”、……[詳細] |
![]() | 常德高腔為常德漢劇高、昆、彈三大聲腔之一。它是在本地原始祭祀歌舞等鄉(xiāng)土音樂的基礎上不斷吸收明代弋陽腔、青陽腔等早期戲曲聲腔而逐漸發(fā)展成熟的,主要流行于西洞庭區(qū)、武陵山系、辰水、沅水流域,遠及鄂西南和黔東一帶,1986年更名為武陵戲。明代萬歷至清代乾嘉年間是常德高腔最為興盛的時期,此后隨著彈腔南北路的興起而逐漸走向衰落!都李^巾》、《思凡》、《兩狼山》、《雙猴斗》、《程咬金娶親》等是常德高腔中的代表……[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