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桃源刺繡是地域特征極強、藝術品格極高、傳承方式極傳統(tǒng)的中國特色刺繡。桃源刺繡分為兩大類,一類為絨線繡;一類為挑花(熟稱十字繡)。上稿的方式有兩種:一種是直接在地料上鉤線;另一種則是將勾好的底稿當?shù)仄ぜ埧p或裱在地料的背面。后一種上稿方式多用于繡上等作品。桃源刺繡針法豐富,以平繡摻針為主,常輔以盤線針、打籽針、墊針、網(wǎng)格針、蓋針、混針、接毛針、搶毛針、齊針、平游針、散套針、虛實針、滾針等近百種。繡出的……[詳細] |
![]() | 千百年來,每到端午節(jié),常德水鄉(xiāng)漢壽總要舉辦龍舟競渡的盛會。這樣,打造速度快的龍舟,就成了各鄉(xiāng)村木匠競技能、比手藝的專門項業(yè)。漢壽龍舟全長23米,寬1.15米,坐44人,以杉木為材料,其打造主要有三道工藝,包括為:選材、制作、上油。其制作是:主龍骨設在船的橫向中間的內底部且縱穿船頭、船身及船尾,副龍骨設在船的橫向中間的頂部且拉緊船頭、船身及船尾,船身橫向最寬處位于船的縱向中線之前的位置。主龍骨的底平……[詳細] |
![]() | 傳統(tǒng)木榨制油法是一種歷史悠久的制油方法,在沅澧流域,尤其石門境內廣為傳播。傳統(tǒng)木榨油的主要工具有木榨、石碾、炒鍋、蒸灶、撬桿、搓瓢、榨箍等,木榨分臥式、立式兩種,其榨油工序大致可分為凈料、炕籽、碎碾、蒸粉、做餅、裝榨、打榨、過濾、入簍密封等九個步驟,每道工序要求技藝精熟,炕籽火候的把握,碎碾細勻的掌控,蒸粉生熟的拿捏,做餅裝榨巧運借力,甚至,作為做餅圍草的蒸煮鋪墊,一招一式,一環(huán)一節(jié),均體現(xiàn)了那源……[詳細] |
![]() | 鼓盆歌俗稱“喪鼓”,源于我國古代的“擊缶”、“鼓盆”。曾流行于全國廣大地區(qū),鄂南及湘西北地區(qū)因民間喪事禮俗而幸存至今。曾名湘北大鼓、澧州大鼓。鼓盆歌是荊楚巫儺、祭祀文化的典型代表,藝術內涵豐富,表現(xiàn)為唱詞的文學性極強:常用韻11個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要求一韻到底,后來有所變動;句式結構在清朝前期為五字句,清嘉慶年間,落第秀才蘇金福改為七字句;上世紀七十年代在澧縣文化館的主導下,引入多字句式,把……[詳細] |
![]() | “傳統(tǒng)香制作技藝(熏香制作技藝)”是采用本地香草芷、簫、桂、茅、紫蘇、梔子、山蒼籽等為原材料,經(jīng)過特殊工藝加工制作而成。其香氣清新飄逸、淡雅宜人,能夠調動心智的靈性,有益健康。善德香從祖上傳下來,從近代1898年傳承人鐘有盛在常德迄今已有120余年的歷史。其技藝包含分揀、清理、炮制、研磨、篩粉、配伍、調制、窖藏、擠壓成型、陰干、窖藏十一大步驟,共30余道工序。制香時間主要依節(jié)氣而定,配伍需依香方,……[詳細] |
![]() | “沒有金剛鉆,別攬瓷器活”,說的是一門古老的民間手藝——“鋦瓷”,就是把打碎的瓷器,用像訂書釘一樣的金屬“鋦子”,再修復起來的技術,這種中國古代的傳統(tǒng)手工技藝,起源于宋,興盛于明清。鋦瓷,顧名思義:鋦釘補瓷,將金屬絲打成大小不一的鋦釘(也叫鋦子),再把這些釘鉚進鉆好孔的破裂瓷器中,接著捶打釘腳,讓釘腳一個個嵌入小孔里將裂縫把緊。當所有的鋦釘都鉚好后,碗壁完好如初,外壁釘帽如拉鏈般緊扣,再涂上黏性強……[詳細] |
![]() | “張打鐵,李打銅,一個發(fā)家一個窮,打鐵只靠一爐火,打銅要過幾道熔!边@首在桃源流傳久遠的民謠道出了桃源銅器制作技藝的復雜工藝流程和工作辛苦度。桃源銅器制作采用的失蠟法是沿用古代青銅鑄造較普遍和成熟的工藝。縣域內出土方罍之王—皿方全天罍是商代制品,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采菱城周邊出土戰(zhàn)國時期多種青銅器證明,桃源銅器制作技藝已有3000多年歷史,至今仍在全縣流傳。桃源銅匠采用的失蠟法技藝包括熔蠟、捏模、石……[詳細] |
![]() | 常德,位于湖南西北部,古稱“武陵”,沅江、澧水流灌全境,是一座擁有兩千年歷史的文化名城。素有“魚米之鄉(xiāng)”美譽的常德,物產豐富。小吃花色多樣,尤以常德米粉老少皆宜,馳名全國,是提升常德知名度、代表常德印象、促進與各地飲食文化交流的城市名片。常德米粉,俗稱圓粉,或米面。在常德市各區(qū)縣均有廣泛分布。近年來,北京、上海、廣州、武漢、長沙等地經(jīng)營常德米粉的坊間店面不下萬家。“常德米粉制作技藝”自誕生至今已有……[詳細] |
![]() | “澧水小調”是在澧陽平原上廣為傳唱,并輻射周邊地區(qū)的一種獨特音樂載體,調式多系五聲徵調式,其次是五聲商調式和羽調式,極少出現(xiàn)交替調式。“澧水小調”具有行腔優(yōu)美、纏綿,語言樸實、生動,內容涵蓋廣泛等特點,唱詞均為本土方言,詞曲固定。從詞曲格式來看,“澧水小調”可以劃分為:規(guī)整類和不規(guī)整類,規(guī)整類的詞曲長短固定,常以多段歌詞演唱一個內容,七字句、五字句、上下句居多。不規(guī)整類又可以分為段落不規(guī)整和語句不……[詳細] |
![]() | 常德花鼓戲,為湖南花鼓戲六大流派之一。流行于沅水、澧水流域以及湘北鄂南毗鄰地區(qū)如常德全區(qū)、湘西、懷化的部分城鎮(zhèn),湖北南部的公安、石首、松滋、長陽、五峰、鶴峰等地。在常德花鼓戲流行最盛的常德地區(qū),古為三苗、南蠻之地,自古巫風昌盛。三閭大夫屈原曾在這一帶改陋詞,附巫音,作《九歌》之曲。民間巫儺之風,綿延不絕。明中葉以來,常德一帶民間歌舞活躍,蘊含楚文化的各種傳統(tǒng)民間藝術形式,為常德花鼓戲的形成與發(fā)展,……[詳細] |
![]() | 澧州大鼓原名喪鼓、孝鼓,又名湘北大鼓,流行于湘鄂邊境一帶。起源無文字可考證,據(jù)傳源自東周某王的敲桌子或莊子的鼓盆歌,現(xiàn)在澧縣藝人還流傳有“周公治其禮,孔子治詩書,莊子治其打喪鼓”的說法,從已知的藝人傳承關系推算,起碼有400年以上的歷史。澧州大鼓是一種說唱藝術,道具為一面大鼓,特殊曲目(如送歌郎)加銅鑼、銅鈸。唱詞基本結構為七字句,后來發(fā)展了十字句等句式。除《小送歌郎》的唱詞為三句一組外,其它為二……[詳細] |
![]() | 石門地處湘北邊陲,縣境西北地區(qū),大山綿延,是古代巴人生息的地方。元代前,為“峒蠻”所屬,元末明初至清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為世襲土官添平千戶所管轄。石門土家山歌就孕育于這片廣袤而神秘的大山,在全縣19個鄉(xiāng)鎮(zhèn)均有流傳,集中分布在石門縣西北地區(qū)的磨市鎮(zhèn)、羅坪鄉(xiāng)、壺瓶山、子良鄉(xiāng)等地,與石門交界的桑植縣以及湖北鶴峰縣、五峰縣、松滋縣等相鄰的邊緣鄉(xiāng)鎮(zhèn)也相互流傳。石門土家山歌源遠流長,專家考證,它源自……[詳細] |
![]() | 車胤囊螢照讀的故事屬于民間文學范疇的囊螢文化,系東晉吏部尚書車胤(約公元333-401年)青少年時期,于南平郡郡署澧陰(今湖南省津市市新洲鎮(zhèn))近郊的囊螢臺(今車胤村內)“囊螢夜讀”而開創(chuàng)遺傳下來的。包括車胤精神、史料記述、歷史遺跡、傳說故事、農歷八月初八螢火節(jié)、紀念設施、深遠影響等。它曾以“如囊螢”句編入歷代童生必讀之書《三字經(jīng)》、“囊螢照讀”成為眾所周知的歷史典故、“囊螢映雪”被編入現(xiàn)代成語詞典……[詳細] |
![]() | 善卷傳說是以“善、德”為主題思想,主要講述善卷先生追求人性自然的和諧,不貪求功名利碌,“布善德,啟民智”的事跡,在湖南省常德市鼎城區(qū)及周邊地區(qū)廣為流傳。傳說在堯帝南巡的時候,在德山腳下的善卷垸遇到了用黃牛耕田的善卷先生,看到那黃牛拉犁并不太用勁,還時不時吃田坎上的青草,而善卷先生呢,雖然手里拿著根用荊棘做成的鞭子,但并沒有抽打到牛的身上。堯帝感到很好奇,就上前問道:“先生耕田怎么不用水牛呢?黃牛力……[詳細] |
![]() | 流傳甚廣的桃源瑜伽焰口手勢舞,是桃源縣民間戲曲和其他民間舞蹈十分重要的動作原形庫之一,亦是古老的宗教舞蹈遺存,在湖南民間舞蹈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桃源瑜伽焰口手勢由巫、道、佛三教手謁融合濃縮而成。瑜伽是佛教中的“唯識學派”,尊彌勒為始祖。瑜伽意為“相應”,“正慧能到彼岸,是大菩提最勝方便”,故名“瑜伽”(《顯揚圣教說成瑜伽品》)!把婵凇币步小懊嫒肌,是佛教中的餓鬼名。相傳餓鬼,骨瘦如柴,喉小如針……[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