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三棒鼓”源于唐代的三杖鼓,興于宋明,旺于清末和民國時期,是廣泛流傳于湘北一帶的一種民間曲藝形式!叭艄摹币猿獮橹,打擊樂(鼓和小鑼)伴奏。演出時,兩人同臺,一個掌鼓領唱,一個敲鑼幫腔。由于掌鼓人用的是三根小木棒邊拋棒邊擊鼓邊領唱,故稱三棒鼓!叭艄摹背~通俗,詞句簡短,每段押韻。唱詞的句式與字數(shù),類似天津快板;三棒鼓的聲腔風格樸實,委婉低沉。由于拋棒擊鼓有嚴格規(guī)律,歌唱時節(jié)奏平穩(wěn),變化不大。……[詳細] |
![]() | “安鄉(xiāng)蚌舞”是一種傳統(tǒng)民間舞蹈,它以其淳樸的生活氣息,風趣生動的表演,樂觀明朗的情緒贏得了湖區(qū)群眾的喜愛!鞍侧l(xiāng)蚌舞”已具有民間舞劇的雛形,它是通過舞蹈動作和啞劇表演來敘述情節(jié)的。表現(xiàn)的內容基本上是蚌姑戲謔漁翁,漁翁捕蚌未獲的生活情趣。蚌舞一般為二至三人表演。蚌姑以旦角妝扮,還有丑扮的漁翁與搖旦妝扮的漁婆。蚌舞有簡單的情節(jié),運用舞蹈、啞劇、手勢及面部表情等表現(xiàn)手段,樸實而又簡練地塑造了各個個性人物……[詳細] |
![]() | “九子鞭”又叫“天神鞭”,流行于漢、白、土家各族民間,據(jù)傳起源于戰(zhàn)國時期的楚代。常德的九子鞭多在石門土家和桃源、武陵區(qū)等區(qū)縣市流行!熬抛颖蕖币虮拮觾啥烁餮b九枚銅錢而定名,九子鞭表演可一人獨打,雙人對打,也可群體表演,基本套式是蓮花八拍,分別用竹鞭拍打左右肩、左右手、左右腰、左右腳等八個部位,按此八拍延伸出六套模式,每套又分為八式,共四十八式,每式均有命名,“百鳥起舞”、“玉女纏腰”、“蝶舞花叢”……[詳細] |
![]() | “鼎城地花鼓”是流行于農村的一種民間歌舞,又名“打花鼓子”或“打花姑子”。它起源于民歌,是由當?shù)氐奶锔、山歌、小調逐步轉化、演變而成的!岸Τ堑鼗ü摹币魳饭(jié)秦明快,表演細膩傳神,語言風趣詼諧。其表演形式有一旦一丑單花鼓、二旦一丑雙花鼓和多旦一丑群花鼓幾種!岸Τ堑鼗ü摹弊罹咛厣奈璧附M合動作是“車窩子”,分為單雙窩子、滾筒窩子、陰陽窩子數(shù)種。按音樂分又有弦子花鼓和嗩吶花鼓兩種。伴奏樂器以鑼、鈸、笛……[詳細] |
![]() | “桃源板龍燈”初萌于東晉,興于唐,盛于清,完善于今。板龍燈又名板凳龍燈、板板龍燈。每年的正月十五與六月三十(谷龍生日與逝日)確定為祭祀紀念日,伴有隆重的祭祀活動,形成了宗族與廟會的板龍燈文化。板龍燈出燈時,前面10桿九眼銃開道,接著1面隊旗、8個排燈箱、2面大土鑼、2人抬鼓、4支嗩吶、1班土鑼鼓、1把萬人傘,1個龍珠,1隊板龍燈。板龍燈舞可概括為四種:一是平步舞,舞時搖頭擺尾,輕盈歡暢;二是狂歡舞……[詳細] |
![]() | “竹馬燈”是流傳于澧水流域及周邊地區(qū)的一種民間舞蹈,孕育于唐代,宋明兩代得以發(fā)展。一般由一男二女表演,其中須生、小生、旦角各一名,三人右手執(zhí)一根馬鞭,騎在紙或布糊、篾扎的馬上,拉著韁繩,做著馬兒碎步小跑的動作,沿“紗爬拐”(即橫8字)的路線作循環(huán)穿行,邊跑邊唱!爸耨R燈”的表演形式,根據(jù)地域不同可分為平原湖區(qū)、山區(qū)丘陵兩派。平原湖區(qū)大多采用花鼓戲、荊河戲、黃梅戲等唱腔,主奏樂器為大筒與鑼鼓。山區(qū)丘……[詳細] |
![]() | “巫舞”是我國最古老的原始舞蹈之一,它起源于原始社會末期,是古代先民辟邪、作法驅鬼的一種巫術活動!拔孜琛爆F(xiàn)在流傳下來的代表性作品為《搬郎君》!栋崂删繁憩F(xiàn)的內容為請神搬兵、除邪滅病、降福免災、送神回府等。其活動程序為請神、作法、造橋、立寨、祭兵、迎鸞、接駕、送神、返駕等。《搬郎君》舞蹈動作共有二十八段,以手訣為主,全舞有紅日訣、三星訣、虎狼訣、金刀訣等二十六個手訣;手訣與手訣之間,舞者運用各種……[詳細] |
![]() | “桃源捉龜舞”是一種古老的啞劇成份較重的民間舞蹈,這種民間舞蹈追溯其源,可在漢代“百戲”中的“魚龍曼衍”、“相人”中找到其產生的淵源。捉龜舞反映的是烏龜?shù)纳盍曅,在水中遨游、爬行、戲耍、膽小怕事的神態(tài),捉龜人都是由丑角扮演,鼻梁用 涂“S”字形圖案,眼下點二白點,頭戴無頂草帽,足登麻草鞋,上身穿白便衣,下穿黑色褲,系大紅圍腰,身背竹簍,手持鐵鉤、旱煙袋、火鐮、火面!白烬斘琛睙o唱詞和念白,僅有鑼……[詳細] |
![]() | “桃源蝦燈舞”始于唐而盛于明清,至今已有1300多年歷史!疤以次r燈舞”表演時主要反映蝦子在水中的生活習性,如遨游、奮進、踩雄、親嘴、戲水等,動作造型別具一格,形象逼真,有著濃郁的水性動物色彩。表演程式分為“參拜各方、日頭過壟、鷂子翻身、鴉鵲漫步、雪花蓋頂、黃龍抱腰、青藤纏樹、左右插花、母子團圓、雌雄潎水、蝦子躍水、步步高升、祈求平安等”近20個部分!疤以次r燈舞”的表演十分講究“搓桿”技術,一是……[詳細] |
![]() | “南路吹打樂”是以民族吹管樂器嗩吶為主,與民族打擊樂器相結合,演奏成套曲牌的民族器樂樂種。是以“南路”為基腔,加上“板腔體”的節(jié)奏為主的吹打樂,有600多年歷史,由當?shù)孛耖g藝人傳承至今,荊河戲班中的文武場藝人對其豐富與傳承起到過重要作用。石門南路吹打樂有曲牌400多支,以原板上下句等6支基本曲牌與其他曲牌穿插形成的酷似“回旋曲”的架構;石門周邊地區(qū)是石門南路吹打樂主要流布區(qū)域,因其對演出時間、場地……[詳細] |
![]() | “薅草鑼鼓”,也叫“日鼓”或“薅草歌”,是土家族一種很古老的歌腔,是古代的土家族人在生產勞動中創(chuàng)作的一種將音樂與詩歌相結合的民族民間曲藝演唱形式,在湘、鄂、川、黔四省交界接壤的土家族地區(qū)流傳廣泛,深受土家族人喜愛!稗恫蓁尮摹钡谋硌菀话阌伤娜私M成,一人司鼓,一人打鑼,兩人輪擊雙鈸,鑼鼓擊打伴以領唱和唱,領唱者實為勞動場面的指揮和監(jiān)工,見子打子,現(xiàn)編現(xiàn)唱,用語極盡幽默詼諧,一人領唱,眾聲和歌,鑼鼓鏗……[詳細] |
![]() | “武陵戲”是湖南的地方大戲劇種之一,以常德為中心,流行于湘西北、鄂西南,兼及黔東!拔淞陸颉逼鹪从诿鞔瘸柷,繼有昆曲。萬歷時常德劇作家龍膺的家班,以唱昆腔為主(如演其《金門記》);民間戲班則以弋陽腔為主,曾受青陽腔影響,并演化為具有地方特色的楚調,即后來的高腔。又清康熙時顧彩《容美紀游》中載有當時容美演唱吳腔(昆曲)、楚調(高腔)、秦腔(梆子)、蘇腔(亂彈)等多種聲腔的盛況。乾隆以后,彈腔……[詳細] |
![]() | “澧州花鼓戲”是湘北別具風格的一種地方戲,當?shù)厝罕姸喾Q為“花姑兒”,外地人又叫“克克腔”,還有的叫“楊花柳”。源于當?shù)氐拿耖g歌曲、舞蹈、竹馬馬,早期為小旦、小丑的二小戲,后增加小生,為三小戲。約于清朝末年開始形成大本戲,劇目有《姜女尋夫》、《潘金蓮裁衣》等!板⒅莼ü膽颉币藻⒅莘窖詾槲枧_語言,以演唱民間故事為主,尤以哭唱悲劇見長。唱腔音樂為曲牌連綴體,分正調、打鑼腔、小調三大類。正調中的正宮調是澧……[詳細] |
![]() | “漢壽皮影戲”分湘劇唱腔隊和武陵戲唱腔隊,都是由三人組成,演出具體分工是:一人操作“菩薩”(皮影);一人操作管弦樂,包括京胡、大筒、月琴、嗩吶;一人操作大鑼、小鑼、鼓、班鼓、鈸、木魚。在演唱時一人分擔一個角色或幾個角色。“漢壽皮影戲”相比其他地方的皮影戲,顯得短小精悍,在表演時,充滿了方言俗語,民俗風情。在唱腔中揉入了漢壽地花鼓聲腔和漢壽北邊道情聲腔,在樂器中改京二胡為大筒,并且增加了月琴,使高亢……[詳細] |
![]() | “花鼓戲”清末傳入安鄉(xiāng)。“安鄉(xiāng)花鼓戲”的行當分工由“對子”到“三小”再發(fā)展到生、旦、凈、丑。分為南鄉(xiāng)花鼓戲和西鄉(xiāng)花鼓戲兩個流派。在表現(xiàn)形式上,劇目大多是喜劇作品,載歌載舞、輕松活潑、嘻笑怒罵、潑辣熱鬧。表演上既承襲了民間歌舞中的扇舞、手帕舞、矮子步、打花棍、打酒杯等表現(xiàn)手法,又從生活中提煉了一些特色鮮明的勞動表演程式,動作極為豐富,生活氣息濃厚。“安鄉(xiāng)花鼓戲”的聲腔分為“川調”、“打鑼腔”和“小調……[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