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偷,歷來是被視為可恥的卑劣行為,可是在鄂西一帶的土家人聚居的吊腳樓里,至今仍保留著幾種別開生面、饒有風趣的“偷俗”。這“偷俗”不僅不為土家人唾棄,而且還受土家人的贊賞并傳為美談。偷梁樹土家人修建吊腳樓木房,正中堂屋脊上都要橫擱一根大梁。梁上朝地一面中央繪著太極圖。兩頭分別寫著“榮華富貴金玉滿堂”等吉祥詞,畫著“乾坤”日月卦。土家人很看重梁,說它寄托著今后的興衰榮辱。這根梁樹卻是要偷來的。修屋前,主……[詳細] |
![]() | 土家族吊腳樓營造技藝,屬于國家級文化傳統(tǒng)技藝。主要分布在湖南省湖北省重慶市轄區(qū)內。土家族先民古居溪州。早在采集狩獵時期,土家先民以樹筑巢、以石壘屋、以石洞而居。“洞穴居”后來與兄弟民族建筑文化交融后發(fā)展成明清時期的封火統(tǒng)子大屋;“樹巢居”則是土家先民為防潮濕防野獸在樹上搭建居住的簡陋窩棚,后與兄弟民族文化相互影響發(fā)展成今日的轉角吊腳樓,成為溪州土家族當代的主要建筑風格。土家族轉角吊腳樓建筑風格的形……[詳細] |
![]() | 三棒鼓是漢族以及武陵山土家族曲藝曲種之一。三棒鼓是廣泛流傳于重慶酉陽、湖南湘西龍山縣永順縣以及張家界和湖北沔陽、天門一帶和鄂西南恩施州等武陵山區(qū)一帶的一種曲藝走唱形式。三棒鼓源于唐代的三杖鼓。明人沈德符在《顧曲雜言》里已記載了三棒鼓在萬歷年間的演出情況。清末與鳳陽花鼓合流,流傳漸廣。為謀生計,沔陽、天門一帶的人們背井離鄉(xiāng),浪跡天涯,到中歐,到東南亞,走到哪里,唱到哪里,他們被稱之謂“中國的吉卜賽人……[詳細] |
![]() | 耍耍是盛行在鄂西土家地區(qū)的民間歌舞,據(jù)傳“耍耍”原是從巫壇“還神”做法事中分離并發(fā)展起來的一種原始舞蹈,具有濃郁古樸的“撒野”風格,并帶有“娛神”,“娛人”的性質,因此土家族人又稱之為“喜樂神”。表演耍耍多為一男一女,也有兩男兩女,舞時男拿扇子,女握方巾,或男女各執(zhí)手巾,邊唱邊表演,表演動作不復雜,但有基本步法和造型,常見的有小八字步,大八字步,半蹲橫行步,半蹲前行步,十字步,溜子步,弓步,小跳步……[詳細] |
![]() | “肉連響”,是湖北省利川市土生土長的、以獨特的肢體表演為主要形式的少數(shù)民族地方舞蹈品種,流行在該市的都亭、柏楊、汪營一帶,舞蹈主要以手掌擊額、肩、臉、臂、肘、腰、腿等部位發(fā)出有節(jié)奏的響聲而得名!叭膺B響”以往曾稱“肉蓮湘”,動作與民間傳統(tǒng)舞蹈“打蓮湘”相仿。因舞蹈以其肉體碰擊發(fā)出響聲為其突出特色,鄉(xiāng)民習慣稱之為“肉連響”。“肉連響”舞蹈動作詼諧、明快,深受群眾歡迎,但因表演難度大,動作要求高而使習……[詳細] |
![]() | 土家族民間體育活動之一--八寶銅鈴舞土家族的八寶鈴舞,是根據(jù)土老司法事活動中的動作編纂的,依其舞具八寶銅鈴而命名。八寶銅鈴,是用一根一尺長、直徑兩公分的硬雜木為鈴把,上頂刻一馬頭形,下底砍一個三寸長半弧形叉為馬腳,兩端各系四個雞蛋大的銅鈴(共八個銅鈴),馬頭一端還系些五寸長、一寸寬的五色布條(或麻絲)為馬鬃。表演時,手握鈴把按節(jié)目情節(jié)搖抖銅鈴零當啷響,悅耳動聽。表演銅鈴舞的人數(shù)一般為八人,多則是有……[詳細] |
![]() | 土家族擺手舞源于渝、鄂、湘三省市的酉水河一帶。即重慶的酉陽縣、湖南的龍山縣、湖北的來風縣。據(jù)考證,最早流行于酉陽縣的可大、沙灘、老寨、酉酬、后溪等10多個鄉(xiāng)。在那里的擺手舞成為土家人祭祀、節(jié)日喜慶娛樂的主要方式,擺手堂成為土家族人的主要文化舞臺。擺手:土家語叫做“舍巴日”。意為在擺手時既歌又舞,早在人類的漁獵時代就開始產(chǎn)生,與古代的“巴渝舞”有悠久的淵源關系。商周之際,土家先民之一的巴人,就以軍樂……[詳細] |
![]() | 安樂井“鬧靈歌”熱烈、明快、活潑,其表演形式豐富多彩,分角色且歌且舞。陳生源因精于安樂井“鬧靈歌”(跳喪)而聞名遐邇。陳生源是建始縣業(yè)州鎮(zhèn)建陽村人,今年75歲。他從15歲起便從師學習跳喪、打鑼鼓等民間藝術,秉性聰明,通過六十多年的唱念敲打,成為一個多才多藝的民間藝人,在建始早已是頗負盛名的喪鼓師傅和絲弦鑼鼓師傅。在多種才能中,陳生源最擅長的是跳喪,又以掌鼓領唱最為出彩。其鼓點抑揚頓挫,點點有情;其……[詳細] |
![]() | 因民間家庭生了兒子“整酒打喜時歌唱舞蹈狂歡”而得名,每首音樂旋律起伏動聽,歌詞連貫自成體系。優(yōu)秀民歌《黃四姐》是建始縣民間音樂系統(tǒng)“喜花鼓”龐大家庭中最為突出的代表作之一。“喜花鼓”因民間家庭生了兒子“整酒打喜時舞蹈狂歡”而得名。建始縣三里、高坪、紅巖一帶土家姑娘出嫁后在婆家生了男孩,叫做喜得“貴子”。雙方家族都皆大歡“喜”,定下“打喜整酒”吉日隆重慶賀,夜里因客多沒有床鋪睡覺,賓客們便用唱歌跳舞……[詳細] |
![]() | 土家族打溜子,又稱圍鼓、打家伙、打家業(yè)等,流行于湘西、鄂西一帶,是土家族傳統(tǒng)打擊樂,也是土家族地區(qū)流傳最廣的一種民間器樂合奏形式。2008年6月,土家族打溜子(鶴峰圍鼓)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擴展項目名錄。鶴峰圍鼓主要分布在鶴峰縣走馬、白果、鐵爐一帶,五里、容美也有零散圍鼓藝人。鶴峰圍鼓始于明、清土司時期,在與外來文化的交流以及南劇、柳子戲等戲劇鑼鼓的相互滲透中進一步演變升華,成……[詳細] |
![]() | “絲弦鑼鼓”是流行在建始民間的吹打樂,迄今已有150多年的歷史。建始絲弦鑼鼓,被稱為是“湖北傳統(tǒng)音樂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它的音樂鏗鏘有力,場面熱鬧非凡,表達粗中有細,富有強烈的藝術魅力。建始“絲弦鑼鼓”中,著名的吹打樂有絲弦鑼鼓、安東井鬧靈歌、薅草鑼鼓等,其表演形式豐富多彩,且歌且舞,活潑、幽默,曲牌豐富,旋律多彩悠揚。建始“絲弦鑼鼓”歷史悠久,相傳清朝嘉慶年間,有一個叫李世高的建始籍昆曲藝人,在……[詳細] |
![]() | 毛古斯舞,土家族語稱“谷斯拔帕舞”、“帕帕格次”或“撥步卡”,漢語多稱為“毛古斯”或“毛獵舞”。毛古斯舞產(chǎn)生于土家族祭祀儀式中,是湘西土家族一種古老的舞蹈形式,主要流布在湘西的龍山縣、永順縣、保靖縣、古丈縣。毛古斯舞是一種具有人物、對白、簡單的故事情節(jié)和一定的表演程式的原始戲劇舞蹈,它以近似戲曲的寫意、虛擬、假定等藝術手法表演土家先民漁、獵、農(nóng)耕等生產(chǎn)內容,既有舞蹈的特征,又有戲劇的表演性,兩者雜……[詳細] |
![]() | 月半節(jié)恩施土家人十分重視過月半,素有“年小月半大”之說。月半又稱“中元節(jié)”、“鬼節(jié)”、“亡人節(jié)”,其主要活動是祭祖。祭祖時以紙錢封包,寫上已故親人的名字,在屋外燒掉,并大聲呼喊親人,表示哀悼,以示敬送銀錢。當然這是迷信活動。月半原為農(nóng)歷七月十二,但因過月半須全家團聚,并接回出嫁的女兒,所以在時間上造成“婆家過月半走不開,娘家過月半必須去”的矛盾,于是把七月初一到十二均定為過月半。但大部分人家還是在……[詳細] |
![]() | 曬龍袍恩施土家人每年六月初六這天,家家戶戶把家中的衣服、被子、書畫等物搬到太陽底下暴曬,借用陽光殺死蛀蟲及細菌,同時達到防霉、防蛀的作用。曬龍袍的來歷相傳元進時期,朝庭派兵鎮(zhèn)壓土家族人民,民族英雄覃土王抗擊暴元,在六月初六這一天不幸戰(zhàn)敗,血染戰(zhàn)袍,但他寧死不屈,終被元軍殺害。從此,每年的六月初六,當?shù)厝烁骷腋鲬舳家詴褚路鎽?zhàn)袍(因覃土王戰(zhàn)袍上繡有龍,故稱龍袍),表示哀悼。恩施有的地方過這個節(jié)日……[詳細] |
![]() | 向王節(jié)向王是鄂西土家族的遠祖。傳說他生于武落鐘離山赤穴,農(nóng)歷六月初六這天在清江河遇難。為了紀念他,人們在清江兩岸修建了向王廟,現(xiàn)有40多座。每年六月初六,人們都要換上干凈的衣服,到向王廟去燒香進貢果。向王節(jié)的來歷相傳向王不僅是土家人的遠祖,而且是開辟清江的人。據(jù)向王廟石刻記載:“向王生而為人,死而為神,開辟清江,有大禹之德!泵耖g還流傳著一首歌謠:“向王天子一支角,吹出一條清江河,聲音高,洪水漲,……[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