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常州梳篦,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傳統(tǒng)美術類項目。木梳、篦箕是兩種器物,簡稱梳篦,古代稱為“櫛”。常州梳篦制作技藝形成于東晉,迄今已有1500多年歷史。清乾隆年《常州賦》載:“削竹成篦,朝京門內比戶皆為。”當時,常州西門、南門一帶(即今常州市鐘樓區(qū)域)的村莊,從事梳篦制作有3-4萬人口,且都是祖代相傳(1951年后師徒傳承),行業(yè)面積占了常州城的一半,形成木梳街、篦箕巷街名,一直沿……[詳細] |
![]() | 白太官傳說在常州及其周邊部分地區(qū)婦孺皆知,影響深廣,并有多種版本流傳和記載,其內容之豐富,數(shù)量之多在常州諸多人物傳說故事中首屈一指。據(jù)民國5年(1916年)續(xù)修的常州《晉陵白氏宗譜》記載,白太官“公諱德祖,字云來,太官其號也”。江蘇常州府武進人,生于清康熙十四年(1675年),卒于乾隆十三年(1748年),系明刑部尚書白昂族裔。白太官幼年輟學,少年時習練拳勇,青年時身懷武功絕技,行俠仗義,扶貧濟困……[詳細] |
![]() | 常州網油卷制作技藝創(chuàng)制于清末,距今已有100多年歷史。提起網油卷,常州民間有一個傳說:北宋神宗年間大文豪蘇東坡一天在食米團時,忽發(fā)奇想:“若內藏以豆泥,外裹以‘雪衣’,如糕團之炮制,改蒸煮之方為炸熘之法,豈非佳肴乎?”于是,這位美食家便嘗試著親自下廚,幾經周折,終因未完全掌握“雪衣”制作之技法,只能以蛋清包裹,成品不太理想。但有了一個類似小面團的雛型。后經常州名廚反復研制,才成了今日的常州名點——……[詳細] |
![]() | 高蹺屬于我國古代的百戲之一,早在春秋時期已經出現(xiàn)。據(jù)常州府志記載表明,此項民俗活動最盛時期為清光緒年間,迄今已有100余年歷史。清末民初,在常州地區(qū)傳統(tǒng)廟會活動中,常會出現(xiàn)高蹺藝人的表演。踩高蹺是一項融文化娛樂、體育競技為一體的傳統(tǒng)民俗活動,為廣大群眾所喜聞樂見。常州鐘樓區(qū)中心地帶有一條老街叫木匠街,老街兩旁原住戶均為木匠,世代延傳,以木業(yè)為生。閑暇之余,匠人們制作木制高蹺娛樂嬉戲,久而久之,便聞……[詳細] |
![]() | 素火腿是一種極具常州地方特色和風味的名菜,其生成工藝和技藝,流傳至今已有1500多年的歷史,是常州佛教文化和飲食文化有機結合的產物。梁武帝蕭衍是武進縣萬綏鄉(xiāng)人。公元502年,他在建康城(今南京)建都。梁武帝登基后,篤信佛教,舍宅為智寶寺,并拜志公和尚為師,做了不出家的佛教弟子。梁武帝戒殺生,吃素食,還多次召集全國各地名僧到京城議事,組織展開辯論,佛教徒要不要吃素?最后多數(shù)名僧形成共識:做一名合格的……[詳細] |
![]() | 常州道情原稱“說因果”,相傳其祖師為周文王第三子姬叔穎,姬叔穎雖然下肢殘疾,卻是深明大義,非常體恤黎民疾苦,他不能揮師伐紂,便叫人推輪車,到處游說,宣講興周滅紂的道理,自稱為“說因果”。周武王得了天下,因姬叔穎“說因果”有功受到封賞,“說因果”便大興于世。清同治年間,在蘇南農村,農閑時就有半農半藝之人說因果,后來就在常州府屬各縣農村流行開來。同治末年,逐漸發(fā)展形成地方曲藝形式---常州道情。常州道……[詳細] |
![]() | 老人山程氏中醫(yī)世家是江蘇著名的專治傷骨疾癥的醫(yī)術翹楚,是我國傳統(tǒng)醫(yī)藥發(fā)展史上的一道亮麗的風景。老人山中醫(yī)傷骨療法始創(chuàng)于清代同治年間。延續(xù)至今已傳承六代,已有150多年的歷史。老人山傷骨中醫(yī)世家原籍為湖北襄樊,其后代于清光緒元年遷徙金壇老人山,故得名“老人山”。程氏家族世代習武,在練武中經常傷及筋骨。隨著時的推移,為治傷療傷,經過幾代人的努力探索,程氏家族創(chuàng)出了一整套獨到的治療傷骨疾病的方法和模式![詳細] |
![]() | 小熱昏是江蘇的一種曲藝形式,曾廣泛流行于江浙一帶,原是以流動說唱形式賣梨膏糖的行業(yè)藝人的統(tǒng)稱。常州小熱昏是伴隨著常州梨膏糖的生成歷史應時而生的,迄今已有150多年的歷史。據(jù)常州地方史料記載表明,常州小熱昏興盛時期,曾廣受民眾的青睞和歡迎,成為蘇南,尤其是常州地區(qū)廣大百姓文化娛樂的主要形式。當年常州小熱昏藝人曾一度走出常州,足印遍及蘇南、蘇北及浙、皖等地。清末民初,江浙地區(qū)的賣梨膏糖行業(yè)分成了幾大幫……[詳細] |
![]() | 常州蘿卜干是一種獨具常州地方風味的傳統(tǒng)土特產品。數(shù)百年來,以咸中微甜、纖細脆嫩、馨香誘人的特點和口味,享譽海內外。據(jù)史料記載,常州蘿卜種植和蘿卜干腌制技藝始于宋代。其后經過不斷優(yōu)化,出現(xiàn)了一些優(yōu)良品種,其中最有名的則是常州新閘紅蘿卜。據(jù)民國16年的《武進年鑒》記載,當時的懷南鄉(xiāng)、懷北鄉(xiāng)(今北港、五星、新閘一帶)已種植20萬畝紅蘿卜,且總產量達600萬擔之多。而歷經數(shù)百年,蘿卜干腌制技藝亦在不斷發(fā)展……[詳細] |
![]() | 常州,江南,魚米之鄉(xiāng),水稻種植歷史悠久。民間飲食、習俗均深受水稻文化的影響,許多傳統(tǒng)食品、點心都有其深深的烙印,常州四喜湯團正是這樣富有江南特色的傳統(tǒng)名點和美食。元宵節(jié)吃湯圓,以取“團團如月”的吉祥意思。南宋時期的歷史文獻就已見記載。至明代,湯團作為常州百姓上元節(jié)的傳統(tǒng)食品已很普遍。清朝常州地方史料亦有記載常州人用糯米粉做成面團,里面包上不同的餡料,這即是四喜湯團的雛形。由此可見,四喜湯團制作技藝……[詳細] |
![]() | 據(jù)國內多種醫(yī)學文獻記載表明,常州錢氏世家的崛起與中國中醫(yī)兒科先祖錢乙(1035—1117)有關。常州錢氏,作為江蘇著名的中醫(yī)兒科世家,自明末錢祥甫始,傳承延續(xù)12代,至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在傳承發(fā)展中,涌現(xiàn)出一批名揚常武、江南,蜚聲華夏的名醫(yī),他們懸壺濟世,救死扶傷,醫(yī)術高超,醫(yī)德醫(yī)風高尚,惠民一方。所治諸多疑難沉疴,不計其數(shù),贏得了廣大民眾的高度贊譽。常州錢氏兒科世家,攬中醫(yī)之大成,博采眾長……[詳細] |
![]() | 常州吟誦是江蘇省常州市的漢族傳統(tǒng)音樂形式,是介于唱和讀之間的吟唱古典詩詞文章的藝術。常州吟誦橫跨文學、音樂、語言三門學科,是我國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常州吟誦的基本內容相當豐富和全面,主要有吟詩的音調(包括吟七律、七絕、五律、五絕等“近體詩”的音調和吟“詩經”“樂府”“楚辭”雜言詩等“古體詩”的音調),吟詞的音調以及吟文言文的音調等。常州吟誦屬于吳地吟唱流傳下來的一脈,其悠久的歷史可追溯……[詳細] |
![]() | 漢畫是中國兩漢時期的藝術,是漢代藝術家以刀代筆在石面和磚面上留下的藝術珍品,所以也稱畫像石,畫像磚。漢畫是一種深沉雄強,粗狂豪放的藝術,其特有的古拙而質樸的美感是其他藝術形式中從未有過的,只有漢朝這個特定的時代才能產生這種獨特的藝術,所以漢畫有著非常鮮明的時代特征和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漢畫的內容涵蓋各個方面,有現(xiàn)實生活,歷史典故,神話傳說,祥瑞迷信,天象動物,戰(zhàn)爭場面等等![詳細] |
![]() | 景泰藍--古代稱金屬胎琺瑯器、金屬胎掐絲琺瑯器,是全世界工藝美術作品寶庫中最珍貴的財富之一金屬胎掐絲工藝畫是采用傳統(tǒng)的純手工掐絲工藝,在金屬材料底面上構制畫面,畫面主色調與底色采用現(xiàn)代新技術及配色技巧,畫面清晰、新穎,色彩豐富、艷麗,晶瑩剔透,立體感強;在底色襯映下,主題突出,寓意更為深刻,給人耳目一新之感。( 常州)……[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