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騰蛟牛肉羹是平陽一絕。牛肉羹有兩種,一種是牛板筋,一種是牛肉碎,湯是老湯,佐以胡椒、酸醋,撤上香菜,味是酸辣爽口,聞之口涎長流,吃之汗?jié)B滿顏。過去,有專門的小販,挑牛肉羹擔走家串戶,每來孩子們都圍成一團,也有幾個年長閑漢子,個個捧上一碗,吃得大汗淋漓。……[詳細] |
![]() | 太平鈿剪紙是浙江省平陽縣很有特色的一種民間造型藝術(shù)。2007年6月9日文化遺產(chǎn)日,它被列入第二批浙江省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太平鈿剪紙的外觀有方有圓,以壽桃形、波浪形相間居多。處在字樣當中的大多為銅錢圖案,也有花環(huán)形圖案,或字樣當中還有字樣,如“魚水千年合”當中是“合”字;也有字樣當中無圖案,即整張?zhí)解毤艏埲勺謽訕?gòu)成,字樣按上下左右中的順序排列。太平鈿剪紙作品大多只使用一次,用完即毀,保存較少。……[詳細] |
![]() | 平陽鰲江迎龍,俗稱“劃大龍”。龍身用毛竹彩紙裝飾而成。長十余丈,龍嘴中銜有龍珠。龍頭旁邊向后橫,龍眼像盞燈籠。龍角在上,彎曲著像條蟒蛇,后面是龍頭頸。由龍頸向上望,在龍的上唇的反面有一個亭子,里面站著紅臉的楊老爺。俗傳每年春節(jié)劃過大龍,這楊老爺會保佑人發(fā)平安,漁業(yè)發(fā)達。在龍頭的后面,是一條長段波浪式的龍身,和龍頭隔開五六丈。龍身分十六段,每段的背上有一盞燈。再后邊是龍尾,大龍前后有百余人抬扛著向前……[詳細] |
![]() | 平陽太平鈿剪紙 以銅鈿形圖案和平安吉祥的太平語結(jié)合得名。清末民初盛行于溫州,現(xiàn)僅在平陽民間流傳。用途與民俗結(jié)合,題材視場合各有不同:如嬰兒對周對應的剪紙作品為“千歲”;上學就業(yè)對應“步步高升”;新屋落成對應“丁財兩旺”。外觀有方有圓,處在字樣當中的大多為銅錢圖案,也有花環(huán)形圖案,字樣按上下右左中排列。保存較少,大多用好即毀。2007年列入第二批浙江省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詳細] |
![]() | 陽頭發(fā)吊燈制作技藝 平陽頭發(fā)吊燈中“發(fā)”是發(fā)財?shù)陌l(fā)、“燈”在閩南話中與“丁”諧音,合起來有財源廣進、人丁興旺的意思,所以又稱“福頭燈”或“子嗣燈”。制作技藝傳承近120年,現(xiàn)僅平陽馬必重一家懷此絕藝。藝術(shù)價值主要體現(xiàn)在穿頭發(fā)絲上:選用百余根頭發(fā)絲貫穿整盞燈,牽引人物、動物造型(用紙、絡麻稈制成,反映典故、傳說,有知識性和觀賞性)的頭、手、腳等部位,在燈座下木炭火(或用電風扇)產(chǎn)生的氣流……[詳細] |
![]() | 十五巧板,是在七巧板的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一種民間智力玩具,由清同治年間童葉庚發(fā)明,又名“益智燕幾圖”。燕幾圖,由宋紹熙年間(1194年左右)云林黃長睿創(chuàng)造,既作娛樂,又可供古玩陳列,最初主要是文人閑居時玩的一種室內(nèi)游戲,后來流傳到民間,逐步演變?yōu)槠磮D巧板智力玩具。十五巧板設計科學,構(gòu)思巧妙,變化無窮,它有提高人們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力,活躍形象思維,啟發(fā)智慧,增進身心健康的功效。出生在平陽縣昆陽鎮(zhèn)的梅圓……[詳細] |
![]() | 【平陽白鶴拳】平陽縣平陽白鶴拳,又稱鶴拳、鶴法。相傳由浙江人方七娘于清順治年間首創(chuàng)。清嘉慶年間,白鶴拳傳入平陽麻步雷瀆,至今將近二百年歷史。鶴法是平陽、蒼南一帶對白鶴拳的俗稱,它是白鶴拳中的一秀。二十世紀六十年代,白鶴拳拳師溫簡永與其徒弟黃邦巖、溫端貴、溫從策等7人編繪擒拿108步的圖冊,拳套(摘要)56路的文本。1970年,溫簡永之子,溫端堅系統(tǒng)整理并編寫了《白鶴拳》一書,為白鶴拳的傳承發(fā)展作出……[詳細] |
![]() | 牛筋琴又稱唱詞琴,譽稱天下第一琴,是溫州鼓詞的主要伴奏樂器。溫州鼓詞的伴奏樂器原來只是一面小扁鼓。清光緒年間,平陽著名鼓詞藝人陳昌牌在彈棉花師傅彈棉弓的牛筋弦彈出的“當、當”聲音啟發(fā)下,研制出用牛筋弦作琴弦的五弦牛筋琴。牛筋琴問世后獲得全面推廣,鼓詞藝人不斷提高和完善著牛筋琴,從五弦增加到七弦、十三弦、十六弦,F(xiàn)在的牛筋琴為扁長方形,琴長62厘米、寬32厘米、厚3.8厘米,采用純手工制作,包括琴弦……[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