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理塘縣賽馬活動具有悠久的歷史,每逢- 六月初三日敬神山,藏語稱之為“祝畢日曉”、藏語意為“六月轉山會”,是理塘縣民間的傳統(tǒng)節(jié)日。歷史上,每年- 六月,康區(qū)著名的黃教寺廟——理塘縣長青春科爾寺,按照古老的習俗舉辦賽馬表演并同時表演馬術……[詳細] |
![]() | 色達金馬節(jié)金馬節(jié)是牛月初四(即- 五月初四)色達牧民祭神的大節(jié)。祭神,是藏民族古老的原始宗教——苯教祭祀活動。苯教信奉萬物有靈。在雪域高原,各地都有眾多的山神、土地神、年神、龍神等各種保護神靈。焚香技進行煙祭(即煨桑)就成了祭神活動必不可少的方式之一,千百年來成為一種民俗活動代代相傳。- 五月初四,就是色達牧民的祭神節(jié)。這天,牧民們在各色布上印上象征福氣的- ,在經旗周邊裝飾上白、紅、黃、綠、蘭布……[詳細] |
![]() | 尼呷鎮(zhèn)- :大會的主要儀式——頌果“藏語,意為煨桑,祈福,阿芝- 在前面領路,車隊、馬隊、摩托車隊和人群緊跟其后,以順時針方向繞著煨桑臺轉(一般是轉三圈),同時,喇嘛們吹響法螺、長銅號等法器,煨桑臺上的喇嘛點燃柏丫枝,向人群分發(fā)糌粑,人們邊轉邊高呼“哦啦嗦”,并向空中不斷地拋撒“隆打(藏語,意為風馬,風馬只能由男人在高山頂或是祭祀時向空中拋撒,以請四方神靈,護佑眾生)”和糌粑,整個儀式壯嚴而熱情 ……[詳細] |
![]() | 登龍鄉(xiāng)的登龍卓欽是流轉于康巴藏區(qū)的白玉縣登龍鄉(xiāng)一帶的一種藏族民間傳統(tǒng)鍋莊舞蹈,是白玉人民集體勞動智慧的結晶和承載、再現(xiàn)白玉風土民情及生活景象的濃縮和載體。登龍卓欽是人們在長期野外勞動以及勞動間歇時即興創(chuàng)作并不斷演繹完善的一種民間舞蹈形式,歷來就是在生活中潛移默化地學習交流,在特定場合和時候遴選跳得好的男女進行表演,因此沒有固定的師徒關系,屬于自發(fā)式傳承,改革開放以來,鄉(xiāng)民一年一度的“耍壩子”活動時……[詳細] |
![]() | 蓋玉鎮(zhèn)有樹葬習俗,有的一棵樹上有四五個,有的只有一二個,似養(yǎng)蜂人搭的蜂巢。樹葬大都是13歲以下的未成年人。樹棺一般用杉木板制成,有的還用柏木制作,由凹凸將木板鑲好,四周用竹釘固定,當地人一般不用圓釘,用圓釘俗語說會把靈魂釘住而不能超度上天。一般家庭幼兒死亡率高的就把木箱掛在高處,女嬰死后一般掛在最下端,有的則將尸體火化后裝入泥罐內再懸掛在杉樹上。樹葬地點選擇非常嚴格。一是在丁字路口或十字路口,它象……[詳細] |
![]() | 新龍歌莊最初是人們在豐年和勞作時表達情感的一些動作,后融入了宗教祈禱時的動作演化過來的一種群眾性舞蹈。“歐母”(意為戒子卦,是男女表達愛情的一種集體游戲)是大家席地而坐,邊喝酒邊玩樂。跑馬騎射是新龍人尚武的原因,藏族男孩從小喜歡弓箭,表演騎射,娛樂時主要有馬上抓哈達、抱鞍跳躍、奔馬仰翻、馬上射擊、雄鷹展翅![詳細] |
![]() | “格多”節(jié)于- 12月29日舉行,有的區(qū)鄉(xiāng)則在夏天舉行,歷時10天,由部分僧人在臺上誦經,其余僧人戴著各種神像面具隨著鼓號節(jié)拍出場表演菩薩懲惡揚善,為眾生消災得福![詳細] |
![]() | “澤久”節(jié)是每年- 6月10日由寺廟舉辦,歷時10天,主要念鑄造天下的《寶瓶神丸經》,有跳神的場景。它既是宗教活動也是群眾性的節(jié)日![詳細] |
![]() | “十三”節(jié)是新龍縣僅有的節(jié)日,極具地域代表性,分為三個時間段,即- 11月13日一部分區(qū)鄉(xiāng)過年,- 12月13日又一部分區(qū)鄉(xiāng)過年,- 3月13日又一部分區(qū)鄉(xiāng)祭祀先祖,后又要集體賽馬比騎技、跳歌莊![詳細] |
![]() | 夏卓:俗稱“踢踏舞”。甘孜踢踏舞最先是由西藏傳入的一種舞蹈形式。大約在300多年前由甘孜寺、大金寺僧侶從西藏日喀則學回。最初其內容主要是以詩歌的形式贊頌父母、地方官和祈求吉祥等為主。夏卓傳到甘孜之初由寺廟掌握,表演者皆為男性,一般都在每年秋季進行表演,后來流入民間后則無時間和性別的限制,踢踏舞表演,不限人數,少則一人,多則數百人,表演時舞者身著盛裝但不佩腰刀,腳或腰部需掛1串響鈴,以增添音響色彩![詳細] |
![]() | 藏族人民對于親朋友好友久別重逢,攔手貼于臉頰相親;見所敬重之人將袒臂之袖搭于肩上,屈腰雙手平伸或豎大拇指以示敬禮;平常相見伸舌頭也屬敬禮;親朋遠行或初到,替他牽馬以示敬禮;還有合掌磕頭,參拜佛像,朝覲- ,與佛頂禮時磕響頭及磕長頭(一步一磕拜)。……[詳細] |
![]() | 敬獻哈達是藏族交往時的重要禮節(jié)。哈達有白、黃、紅等。一般到寺廟看跳神,朝見- 都要獻哈達,哈達多為白色,以表示尊敬。獻時將雙手平捧哈達彎腰,畢恭畢敬獻于坐前,如遇- 坐車,將銀元、紙幣裹在哈達中,拋至車上。迎接的土司、頭人,側立路邊,雙手持哈達彎腰低頭獻上。祝賀親友婚嫁、住房落成、說媒、調解糾紛、賠禮道歉、迎接獅子、龍燈等均送哈達![詳細] |
![]() | 啞吧會藏稱“動勒”,每年4至6月中老年婦女在村寨寺廟舉行祈禱齋戒的一種聚會,念觀音經,短者6日,長者16日。聚會期間,逢22日持齋,不飲食,席地而座,傾聽喇嘛講經傳戒,定時向佛頂膜拜,至單日凌晨才飲食,并許可講話,早上喝用糌粑、酥油、人參果、奶渣等物熬成的粥,中午每人吃1個烙餅,晚上喝茶后不再說話。……[詳細] |
![]() | “擦擦會”是藏族農業(yè)群眾舉行的一種祈禱活動,它是用拳頭般大小的銅質模型用黃泥土制成形似小佛塔的圓坨。每年3月完成春耕,每戶農戶須制“擦擦”50至100個,農歷9月13日集中“擦擦”,由會首請喇嘛念經后,依次將“擦擦”堆積干地邊的“擦擦”房內或附近的巖洞里,人們禪坐一起念誦六字真經,祈禱莊稼豐收,由會首熬茶,給每人碗里放酥油,茶喝完后返回!八姆催\動”后停止,近幾年來上結村恢復此會![詳細] |
![]() | 丹巴鍋莊:豪邁明快、舞姿活潑,最為藏族人民所喜聞樂見的自娛性歌舞,一般在節(jié)日慶典、婚宴等時在庭院、草地、林中進行。丹巴鍋莊是藏民族文化藝術中一顆璀璨的明珠,是民族歌舞的一大種類![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