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早年間,峽山頂上有一座廟宇,名曰“玉皇廟”,建于明永樂年間,廟宇宏偉,松柏參天,是周邊十里八鄉(xiāng)祭祀玉皇大帝的神壇!恫峡h志·民俗》載:“南埠峽山玉皇廟正月祭典甚盛,半月香火不斷,民眾集于殿堂之下,峽山玉皇宮奉供天神皇矣,請戲班,鬧秧歌!焙笠驊(zhàn)亂,廟宇被毀,F(xiàn)在的“玉皇廟”是1998年重修的。相傳很早以前,高密縣譚家營張家生一男孩,取名玉皇。玉皇出生不久,父母先后去世。玉皇沒人照顧,就來到白家營……[詳細(xì)] |
![]() | 峽山廟會開始于明朝末年,原本只是香火會。每年的農(nóng)歷正月十五、四月初八、九月初九為峽山山會日,遠(yuǎn)近的香客匯集到峽山玉皇廟、娘娘廟前焚香還原,祈求平安。隨著年代的變遷,各地商家開始在香火會當(dāng)日趁機趕會銷貨,久而久之也就演變成了現(xiàn)在的集香火、貿(mào)易、旅游于一體的峽山山會![詳細(xì)] |
![]() | 秧歌是一種簡單易學(xué)的民間文藝形式。在新中國成立前興起,建國初期得到大發(fā)展。峽山境內(nèi)原以“白家營秧歌”最為興盛。它的興起,與“演駕”是分不開的。相傳,玉皇大帝愛看秧歌,所以每舉行“演駕”,白家營就表演秧歌。后來,傳遍丈嶺社區(qū)各村,改稱“丈嶺大秧歌”。當(dāng)年,在慶祝解放、抗美援朝、土地革命等重大活動中,秧歌隊大顯身手,活躍了文化生活,鼓舞了人民群眾的革命斗志。參加秧歌演出者數(shù)十人,角色分為傘桿一人、老旦……[詳細(x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