閔子騫(前536--前487),名損,字子騫,春秋時期魯國人,春秋末期魯國(現(xiàn)魚臺縣大閔村)人,孔子高徒,在孔門中以德行與顏回并稱,為七十二賢人之一。他為人所稱道,主要是他的孝,作為二十四孝子之一,孔子稱贊說:“孝哉,閔子騫!人不間于其父母昆弟之言!。明朝編撰的《二十四孝圖》,閔子騫排在第三,是中華民族文化史上的先賢人物。據《史記.仲尼弟子列傳》載:子騫少時為后母1,冬天,后母以蘆花衣?lián)p,以棉絮已所生二子。子騫寒冷不禁,父不知情,反斥之為惰,笞之,見衣綻處蘆花飛出,復查后母之子皆厚絮,愧忿之極,欲出后母。子騫跪求曰:“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單。”其父這才饒恕了后妻。從此以后,繼母對待子騫如同己子,全家和睦。后人把這一故事稱為“單衣順親”和“鞭打蘆花”。有詩贊曰:閔氏有賢郎,何曾怨后娘;車前留……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