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調,梆子腔聲腔系統(tǒng)地方劇種,又名“懷調”,也稱“漳河老調”,又因它廣泛流傳于河南省境內的彰德、衛(wèi)輝、順德、廣平和大名府,故也有“五府淮調”之謂。清代中葉,淮調已在豫北、冀南等地廣泛流傳,各府衙軍隊多蓄養(yǎng)淮調戲班,以為娛樂供奉。如彰德府的頭皂班(刑警)、二皂班(內勤)、西營班(駐軍)都蓄有淮調班,被稱作“上三班”。民間淮調班更為普遍;凑{傳統(tǒng)劇目有三百余出,多為歷史袍帶戲,《楊家將》、《潘楊訟》為常演劇目。表演行當齊全,動作粗獷豪放,與大弦戲、大平調風格接近,融入了武術雜技和“大洪拳”的藝術元素,保留了早期戲曲如“耍獠牙”等表演絕活。唱腔為板腔體,有慢板、二八板、流水板和散板四大板類。伴奏沿用了梆子腔劇種早期的主奏樂器大弦、二弦和三弦,武場保留著“四大扇”、“尖子號”等特色樂器和伴奏方法,火……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