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北白砂村位于鹿泉市北部,該村周圍地下有厚層白砂,故以白砂為村名。鹿泉市北白砂舞龍是一項傳統(tǒng)民間花會表演活動。該活動發(fā)源于清代初期,迄今已有二百余年歷史。北白砂舞龍是當(dāng)?shù)刂卮蠊?jié)慶活動的助興表演活動,因其龍身長、套路多、陣容大而聞名于世。乾隆四年(1739年),乾隆帝途經(jīng)北白砂村,當(dāng)?shù)匕傩瘴椠埾嘤。乾隆看到巨龍翻飛,似活龍再現(xiàn),龍顏大悅,親賜“騰云龍會”四字以示表彰。此后北白砂龍會名聲大震,為北武當(dāng)山……[詳細] |
![]() | “平山北冶抬皇杠”是起源并流傳于北冶鄉(xiāng)天桂山一帶的極具當(dāng)?shù)孛袼滋厣奈璧。表演者的裝束為紅、黃兩色相映襯的古裝打扮,兩人抬一杠,杠桿用硬木做成,丈余長,中間粗,兩頭細,帶有韌性,適合抬杠。杠箱四面繪有各種圖案,杠箱兩頭各頂一個大鐵環(huán),上系銅鈴鐺,鐵環(huán)用竹篾挑起,行走時發(fā)出叮當(dāng)叮當(dāng)?shù)那宕嗦暋8芟渖喜鍧M五彩小旗,中間是一立柱,柱上掛著雞毛猴,行進中上下攢動。表演隊伍前頭是壓杠官做引領(lǐng),身穿官衣,頭戴官……[詳細] |
![]() | 尤家莊村地處平山縣中部,北鄰滹沱河南岸,南靠橫山,西鄰大吾鄉(xiāng)政府,東臨東柏坡村,位于平山縣城西北15公里處。東、西、北三面帶較為平坦,地貌近似河套平原。尤家莊小唱的發(fā)源地——尤家莊村,歷史上曾涌現(xiàn)出許多文化人才,文藝活動較為興盛,是全縣聞名的文化村。尤家莊小唱迄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據(jù)傳18世紀(jì)初,外地木匠師傅來尤家莊村做活計時,將其民間小曲曲牌傳入。隨后,又加以樂器伴奏、道具高蹺,再由村中藝人……[詳細] |
![]() | 行唐楊村秧歌是流傳于行唐縣楊村及周邊地區(qū)的一種民間戲曲劇種,又稱“北路調(diào)秧歌”,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根據(jù)行唐民間故事載,行唐楊村秧歌起源于東晉時期,成型于明末,繁榮于清中期。行唐楊村秧歌角色行當(dāng)主要分為生、旦、凈、丑四類。生角又分為娃子生、小生、須生、老生、武生,旦角分為小旦、花旦、青衣、彩旦、老旦,凈角分為銅錘花臉、二花臉,丑角分為文丑、武丑、三花臉等。在板眼上分為起腔、平調(diào)、迷子、河西、垛……[詳細] |
![]() | 平山墜子戲是流傳于平山縣蘇家莊鄉(xiāng)樹石村一帶的獨具特色稀有地方戲曲劇種。該劇種具有豐富的內(nèi)容和獨特的藝術(shù)個性,以連臺本戲、故事情節(jié)曲折、表演細膩為主要特征,兼有通俗易懂,吐字清晰,語言流暢,地方韻味濃厚,唱詞以十個字為一句,唱腔獨特等特點。平山墜子戲劇目內(nèi)容多是一朝一代的朝代戲和民間傳說、軼聞趣事,如:《石元救母》《訪蘇州》《劉墉下南京》《少國公》等。平山墜子戲在平山由來已久,至今已達110年以上,……[詳細] |
![]() | 流傳于平山縣小覺鎮(zhèn)西王莊村一帶,富有平山地域特色的絲弦戲,是石家莊絲弦中路絲弦的重要組成部分。西王莊絲弦在藝術(shù)表現(xiàn)、唱腔和劇目傳承上均有特色。石家莊絲弦于明代誕生后,很快傳到了河北大部分地區(qū)和山西一些地方。清光緒以后,絲弦戲在民間逐漸發(fā)展成東、西、南、北、中五路,流行于正定、平山及其周圍的為中路絲弦。清末民初時,絲弦在平山各地均有戲班,十分活躍。之后,經(jīng)過多年的劇種交流、吸收、融合與發(fā)展,流傳于平……[詳細] |
![]() | 微水絲弦戲劇是典型的石家莊絲弦組成部分,其歷史悠久,底蘊深厚,她是在清俗曲的基礎(chǔ)上演變而來。清末時期,微水絲弦老藝人經(jīng)常和當(dāng)時的石家莊市和平劇院老藝術(shù)大師王永春之父王振全及號稱“平山紅”的封廣亭大師同臺演出。解放前微水絲弦又配合當(dāng)時社會形勢,編排了很多抗戰(zhàn)劇目。20世紀(jì)50年代末60年代初,劇團經(jīng)常聘請王振全、王永春、谷桂池、王素英、王喜文、蘆小榮等師傅,傳授了《描金柜》《狗沙灘》《夜戰(zhàn)馬超》《下……[詳細] |
![]() | 行唐縣口頭鎮(zhèn)坐落在行唐縣北部丘陵山區(qū)與平原交界處,三面環(huán)山,郜河穿山擦村而過,這個古老的集鎮(zhèn)是行唐縣北部丘陵山區(qū)的經(jīng)濟、文化和貿(mào)易中心,也是行唐、靈壽、阜平、曲陽四縣相互交往的重鎮(zhèn)。這里山川壯麗,客商南來北往,經(jīng)濟、文化繁榮。工農(nóng)學(xué)商兵、三教九流,應(yīng)有盡有,這一切都成為了口頭歌謠創(chuàng)作和流傳的源泉,并具有獨特的藝術(shù)蘊涵。行唐口頭鎮(zhèn)歌謠歷史悠久,早在遠古部落時代的唐陶氏時期,歌謠就開始在這片大地上產(chǎn)生……[詳細] |
![]() | 在石家莊城鄉(xiāng),廣泛流傳著王莽趕劉秀的傳說,史稱“劉秀走國”。劉秀即漢光武帝,東漢開國第一帝。西漢末年王莽新朝被推翻后,漢更始帝劉玄繼位。更始二年(公元24年)正月,劉秀被封為破虜將軍到河北安撫州郡。王莽在邯鄲自立,率軍追殺劉秀,民間卻說是王莽趕劉秀。劉秀勢單力薄,不得不在常山郡(今石家莊)一帶、滹沱河兩岸東躲西藏,后娶真定劉揚的外甥女郭圣通為妻,得到劉揚大軍的支持和保護,并在鄗地(今高邑)筑千秋臺……[詳細] |
![]() | 劉海莊村位于藁城市東南15公里,東臨定魏線南鄰衡井線,藁賈公路從村中穿過,交通方便。在抗日戰(zhàn)爭及解放戰(zhàn)爭中劉海莊就是非常有名的堡壘村和支前模范村。2009年2月,在劉海莊村出土了刻有“漢朝劉海大仙”的殘碑,讓廣為流傳的“劉海大仙”的傳說得到了印證。相傳,劉海原名劉強,乳名“海兒”,父親是東漢光武帝劉秀,母親是郭圣通皇后。劉海自幼受佛、儒、禮文化的熏陶,倡導(dǎo)禮讓、包容、和諧、奉獻,厭煩戰(zhàn)爭,主動把太……[詳細] |
![]() | 趙州橋的傳說是流傳在河北省趙縣一帶的民間故事。它靠口頭傳承至今,膾炙人口,歷久彌新。在趙州橋的傳說中,處處描繪著仙人與橋的故事,為趙州橋披上了一層神秘的外衣,增添了一份夢幻般的色彩!摆w州橋來什么人修?玉石欄桿什么人留?什么人騎驢橋上走?什么人推車軋了一道溝?趙州橋來魯班修,玉石欄桿圣人留。張果老騎驢橋上走,柴王爺推車軋了一道溝。”這首民間小調(diào)《小放!肪褪且蜈w州橋的傳說故事而形成的,趙州橋的傳說……[詳細] |
![]() | 贊皇縣是一個千年古縣,在唐代贊皇李氏家族名人輩出,有“贊皇李半朝”之譽,最具代表意義的是贊皇六宰相,這六位宰相的家鄉(xiāng)是贊皇歷史文化名村許亭。據(jù)《贊皇縣志》記載,公元前204年,漢淮陰侯韓信用兵井陘口,背水一戰(zhàn),斬了成安君陳余,生擒趙王歇,縛了廣武君李左車,漢軍全勝,那次戰(zhàn)役被稱為“許亭之捷”。許亭村中有六宰相資料陳列館,有一株千年古槐,村北有竇建德大王廟,村西有平泉湖,村東臥龍崗南端為李德裕書院遺……[詳細] |
![]() | 郭氏鐵板浮雕制作技藝是利用各種錘、鏨以及一套比較成熟的鍛、鏨技法,通過鍛打、鏨刻等手段,在一定厚度的鐵板上,進行制作既有實用性又有觀賞性的鐵浮雕或鐵器制品的一種技藝。19世紀(jì)初期,祖居山西渾源的郭天貴一次機緣巧合,救助了一位困頓的游方僧人,為報答施援之情,僧人把自己的手藝——廟宇法器的金屬鏨花(活)工藝,贈授給了郭天貴。郭天貴結(jié)合自家金屬鑄造工藝與鏨花(活)工藝,成為了其技藝的雛形。從此,郭氏家族……[詳細] |
![]() | 河北省石家莊正定縣位于冀中平原,滹沱河北岸,古稱常山真定。歷史上曾與北京、保定并稱“北方三雄鎮(zhèn)”。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毗鄰河北省省會石家莊,歷史悠久,其文化底蘊深厚,民間藝術(shù)繁榮。三角村高蹺正是在這片沃土上生長的一枝奇葩。相傳正定縣三角村高蹺起源于清朝光緒年間,距今已有100年的歷史。三角村高蹺與其他民間花會一樣完成了由田間娛樂到文武兼?zhèn)、角色分明、?nèi)容豐富、自成一體的蛻變,成為民間節(jié)慶不可缺少的……[詳細] |
![]() | 青廉村最早鑄青銅器皿的是王三妮的老爺爺王老宗,王老宗跟何人學(xué)藝不詳。王三妮的爺爺王拴柱15歲時跟父親挑擔(dān)走街串巷生火打鑄銅壺、銅盤、銅勺、銅鞋扒子、銅煙鍋、銅鋪手、銅蠟臺之類器物,20余歲就掌握了老爺爺?shù)娜考夹g(shù)。王三妮的父親王吉忠19歲跟其父王拴柱學(xué)鑄銅手藝,解放后王吉忠因在生產(chǎn)隊勞動而放棄了鑄造銅器。為不使祖輩的鑄銅工藝失傳,同在生產(chǎn)隊工作的王三妮開始自己筑爐化銅、和泥打型學(xué)習(xí)鑄造銅器,并把父……[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