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新樂伏羲祭典是在河北省新樂市伏羲廟舉行的中華人文始祖伏羲氏祭祀儀式活動。歷史文獻記載,新樂曾是伏羲氏寓居地,《史記》記載的“野臺”、《魏書》記載的“義臺”即“伏羲臺”,或稱“羲臺”!睹饕唤y(tǒng)志》卷三稱:“羲臺在新樂縣,有碑記,字剝落不可讀!薄棒伺_”遺址尚存,今為河北省文物保護單位。隋朝大業(yè)(605—617)中,新樂就有“羲皇圣里”之名。明萬歷年間,羲臺城廢,留下遺址,臺上保留伏羲廟古廟,幾經(jīng)毀修……[詳細] |
![]() | 莊頭剪紙屬原生態(tài)傳統(tǒng)美術(shù)項目,2011年被列為石家莊市第四批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莊頭剪紙又稱莊頭原生態(tài)剪紙,和其它地方的剪紙不同的是它的原生態(tài)性,就是說它直接拿剪刀對物景或憑想象剪鉸各種圖案,不用任何刀具刻制,所剪作品花樣繁多,刀法細膩,造型夸張,體裁廣泛,古樸大方,意趣橫生,對稱連貫,妙剪生花。莊頭剪紙以紅裱為主要材料。剪制的對象以花卉、果蔬、動物為主,還兼有人物和書法。后莊頭村位于高邑縣東南部,南……[詳細] |
![]() | 高邑腰鼓起源于20世紀50年代,系陜北腰鼓向全國輻射、流傳過程中產(chǎn)生的新的藝術(shù)形式,經(jīng)50年的發(fā)展演化及加工改造,已形成地方特色鮮明、獨具一格的民間藝術(shù)。高邑腰鼓為大型戰(zhàn)鼓的配鼓,與鈸、镲等民族樂器地位相同,在一些社火、喜慶活動中和大秧歌同臺演出。到20世紀60年代,正式與大鼓、秧歌分離而單獨存在,上升為主導地位,大鈸則成為它的配器。高邑腰鼓鼓身細長,雙頭幔面,尺度與形狀和陜北腰鼓大同小異,左跨腰……[詳細] |
![]() | 慈峪是靈壽第一大村,是靈壽縣中部地區(qū)經(jīng)濟、文化中心。慈峪抬閣是慈峪村幾千年來流傳下來的“正月十五燈會”習俗中一個重要節(jié)目,是慈峪上千年燈會傳承下來的一種獨特形式,是廣大群眾喜聞樂見、觀賞性極高的一種造型藝術(shù),具有較高的競技性和觀賞性。抬閣的造型制作,程序復雜,需要幾個人或多人才能完成。抬閣分上下兩部分,底部扎綁后裝飾成花車形狀,四周擺上各種盆景、盆花,布置多種花燈,花車中間巧妙偽裝三根鐵棍,最高的……[詳細] |
![]() | 金鳳扒雞起源于二十世紀初的石家莊大橋街,由回民馬鴻昌開辦“紅須利”店鋪,經(jīng)營五香燒雞。1950年,由儲勤永等人引進吸收德州扒雞的優(yōu)秀工藝,結(jié)合自身傳統(tǒng),采用獨特的制作方法,創(chuàng)制石家莊扒雞,并將店面命名為石家莊大橋街扒雞店。他們用蜂蜜對雞進行上色炸制,并用中藥秘方老湯煮制,做出來的扒雞風味獨特,色澤金黃,味道純正,香味撲鼻,干凈衛(wèi)生,全城聞名,每天供不應(yīng)求。由于制作扒雞的輔料由十八味香辛料組成,而這……[詳細] |
![]() | 趙縣南寺莊背燈挎鼓相傳起源于清圣祖康熙三年,至今已有三百四十多年的歷史。因表演者腰挎小鼓、背后背燈表演而得名。趙縣南寺莊背燈挎鼓是一種民間鼓體樂舞表演形式,陣容宏大,起初由一面高一米,直徑1.2米的牛皮鼓和十六面高約二十厘米、直徑四十厘米的腰挎小鼓組成,自制背燈十六盞,青銅擊打樂器二十付。有主鼓譜十二番(套),踩街鼓譜一套,大街排、大得勝、雀戀窩鼓譜一套。舞蹈動作有三步躺、四步轉(zhuǎn)、十字步等,擊鼓動……[詳細] |
![]() | 新樂市堽頭羲皇圣鼓產(chǎn)生于上古時代,源遠流長,是一種優(yōu)秀的民間打擊樂表演藝術(shù)。它流傳于石家莊新樂及周邊縣市,是人們慶典、慶賀、祭祀、娛樂等缺少不了的藝術(shù)奇葩。據(jù)《封神榜》記載,在武王伐紂時,姜太公利用鼓、戰(zhàn)旗,擺出八卦等陣式,迷惑敵人,戰(zhàn)勝了商軍,周軍大勝。為慶祝勝利,也是出于對羲皇大帝的崇拜和感恩,姜太公將鼓取名為“羲鼓”。由于新樂市是伏羲生長發(fā)展壯大的地方“羲皇圣里”,所以,經(jīng)過歷朝歷代的傳承,……[詳細] |
![]() | 石家莊休門吹歌主要流行于河北省石家莊市市區(qū)休門及鹿泉、正定、無極、藁城、欒城、井陘等縣(市)。石家莊休門吹歌的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早在元朝末年,明朝初期石家莊休門等地就有著吹歌形式的存在,當時的吹歌被稱為吹鼓樂、吹響班、同樂會、坐棚等。石家莊休門吹歌以民間的吹打樂為主,常在婚喪嫁娶和逢年過節(jié)時演奏,或為民間歌舞跑驢、舞蹈拉花等作伴奏,或在農(nóng)閑時演奏自娛。它以管子、嗩吶為領(lǐng)奏,配以笙、笛、龍頭翁子、大……[詳細] |
![]() | 元氏東正抬花杠起源于隋末唐初,以舞者肩抬三皇姑圣像《過駕》而得名,是舊時蒼巖山廟祭祀舞隊中的領(lǐng)隊舞種,以后逐漸演變成為自娛性的廣場舞蹈。東正花杠源遠流長,幾經(jīng)興衰。花杠的傳承主要依靠杠會的形式。據(jù)目前存于東正村村民郭青海的《花杠記錄》載,道光二年(1816年)東正村秀才齊玉振曾重建杠會,聲勢浩大,名聞遐邇。1989年,東張民間老藝人郭吉書等再建杠會,人員發(fā)展至一百余人。東正花杠目前主要分布在元氏縣……[詳細] |
![]() | 靈壽白馬崗村的跑竹馬創(chuàng)立于清朝末年,是流傳于當?shù)氐囊环N民間舞蹈形式,距均已有100多年的歷史,代代相傳,延續(xù)至今。跑竹馬的道具原料為竹篾子和糊窗戶用的韌性很強的毛頭紙,工藝精湛,栩栩如生。竹馬表演套路主要有《二龍出水》、《五股攢心》、《四門抖底》等,演出時伴奏齊鳴,先繞場,姿態(tài)輕盈,串鈴叮當響,熱鬧非凡,然后,變換各種隊形,在慢步行進時,加以民間小曲演唱,其詞曲婉轉(zhuǎn)、古樸。男演員身穿馬褂、彩褲、系……[詳細] |
![]() | 武凡同高蹺馬是一種腳踩高蹺,身系竹馬、蹺、馬結(jié)合的民間舞蹈。發(fā)源并流傳于靈壽縣武凡同村。武凡同高蹺馬有著悠久的歷史,表演形式獨特,影響力大。武凡同高蹺馬產(chǎn)生于清光緒二年(1876年),由尹老美(生于1856)首創(chuàng)。尹老美到平山縣石橋村趕廟會,當時參加廟祭的舞隊很多,有竹馬、跑驢等,多在平地舞蹈,觀眾因人太擠看不見,尹老美是高蹺隊員,便聯(lián)想到高蹺的居高臨下,人人可見;卮搴笳鞯脮淄,做了馬身,裝……[詳細] |
![]() | 正定歷史悠久,民間花會遍布全縣,尤以正定鎮(zhèn)的東柏棠的民間花會舞蹈竹馬為代表,是當?shù)厝罕娞貏e是農(nóng)民群眾十分喜愛一種民間舞蹈形式。正定東柏棠竹馬,又稱跑竹馬、竹馬戲,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其起源說法不一,一說為清康熙年間,一個流落民間的宮廷藝人,路過正定傳授給柏棠村民的;一說是清咸豐年間,直隸有高腔戲班來正定柏棠一帶演戲,戲中有跑竹馬的場面,很有趣,柏棠人熟記并學習演練,由此流傳下來。竹馬表演的內(nèi)容是皇……[詳細] |
![]() | 扇鼓起源于漢代,是由乞討者所用的工具和演唱行為演變而來的,是一種群眾性很強的自娛性民間舞蹈藝術(shù)形式。在明清兩代遍及城鄉(xiāng)各階層,明未清初流傳到趙縣一帶,主要分布在城東楊戶,城南田村、北王村,城北中章等地,各自有不同的藝術(shù)特色。趙州扇鼓的鼓面為圓形,鼓柄下端彎成云鉤狀,鉤的左、中、右三處各吊三個鐵環(huán),共有九個鐵環(huán),鐵環(huán)表面突起螺旋狀棱形花紋。正如老藝人所說“扇鼓扇鼓圓又圓,上打下墜九連環(huán)”。扇鼓的表演……[詳細] |
![]() | 正定的民間花會藝術(shù)——高照(民間雜技)最具代表性的是新城鋪(附城驛)村。該村北靠新樂市,南距縣城30公里,地勢平坦,農(nóng)田肥沃,曾是兩千多年前的古鮮虞國的國都。高照,又叫中幡。起源于民國以前,已有百余年歷史。據(jù)說,皇帝出行有盛大的儀仗隊,其中,幡旗必不可少。打舉幡旗的人在閑暇之時,就要弄幡旗,最終練得一身絕活。后來出宮,到正定,把此技藝傳給喜愛的村民,相傳沿習。高照所用道具主要是粗大竹料,其長短、粗……[詳細] |
![]() | 河北省靈壽縣南托雷氏武術(shù)和明太祖朱元璋有著深厚的歷史淵源。相傳朱元璋在多年的戰(zhàn)斗中,總結(jié)創(chuàng)編出大宏拳、小宏拳、連環(huán)刀、鸞刀等武術(shù)套路;屎篑R秀英也編創(chuàng)出雙鳳刀法。這些武術(shù)套路作為傳家之寶,傳給子孫。明未清初,榮靖王四世孫朱充鯨、朱充鯤從山西蒲州逃出。為躲避追殺,改隨母姓雷氏,落戶靈壽縣南托村,更名啟鯨、啟鯤。啟鯨繼承了祖?zhèn)魑湫g(shù),傳于后人。前清時期,啟鯨四世孫雷玉蕃,號洛士,得祖上真?zhèn),并使其發(fā)揚光……[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