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河南省洛陽市是中國著名的古都,流傳在這里的花燈藝術最早起源于宮廷,后來逐漸散布到民間,形成雍容典雅的宮燈藝術。宮廷文化和民間文化的交融造就了洛陽宮燈的寬泛性,使其類型和樣式較一般花燈更為豐富,除嚴格意義上的宮燈外,紗燈和其他一些體現(xiàn)不同民俗需要的燈彩也都被納入洛陽宮燈的體系之中。作為老樣宮燈的圓形紗燈是洛陽宮燈的主打產品,它以洛寧縣出產的青竹制成篾骨,外糊紗絹,上面以文字或圖案進行裝飾。這種燈的形……[詳細] |
![]() | 信俗又稱“俗信”,是人們在長期生產生活過程中形成的一種約定俗成的傳統(tǒng)理念,在這種理念的支配下,民眾會對某種民俗現(xiàn)象產生心理和行為認同。傳統(tǒng)民間信仰崇拜的神靈是信俗產生的一個重要源頭,祈福避害則是傳統(tǒng)信俗傳承不斷的內在原因,各種民俗文化表現(xiàn)形式的集合構成了民間信俗的文化空間。在中國民間,關公與孔子并稱,被尊為“武圣人”。關公廟祭祀是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影響波及海外,至今承沿不絕。關公信仰隨歷……[詳細] |
![]() | 十六掛轉秋是洛陽市孫村的漢族民間娛樂。創(chuàng)制于明朝,距今已有400多年歷史。明朝福王就藩洛陽時,“十六掛轉秋”主要供王府娛樂,如今屬瀕臨失傳的民間絕藝。 白馬寺孫村孫氏祖籍山西省榆次人,明初洪武初年始遷居洛東郊孫家村,此村原名積閆鎮(zhèn)。孫氏十六掛轉秋是在原來的“車輪秋”、“四掛秋”、“八卦秋”的基礎上演變、創(chuàng)造、發(fā)明二來。明朝中期嘉靖年間,孫氏祖人孫希賢(六世,學歷“貢生”)……[詳細] |
![]() | 中國唯一的女皇帝武則天,酷愛詩歌舞樂,一生長居洛陽,稱帝后又定都于洛陽。她曾出資二十萬兩脂粉錢,其中十萬兩雕刻了至今聞名世界的龍門石窟盧舍那大佛,十萬兩精心培育了因此而得名的專供皇族貴胄們欣賞的“武皇十萬宮廷樂舞”。武皇十萬宮廷樂舞每天都要在萬象神宮進行演練,寓意武皇的十萬江山穩(wěn)如磐石。武皇十萬宮廷樂舞以氣勢磅礴、雍容華貴構成了中國中典音樂舞蹈的燦爛和輝煌。……[詳細] |
![]() | 關公信俗屬于傳統(tǒng)民間信俗,是民間信仰關公的各種習俗的統(tǒng)稱,它是一種傳統(tǒng)信仰文化。 2008年由洛陽市申報并已被國務院確定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國務院關于公布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和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擴展項目名錄的通知》992X-85),成為全人類共享的文化瑰寶。 人們敬關公,拜關公,實質上推崇和信仰的是一種精神寄托,一種所有華……[詳細] |
![]() | 白馬寺一帶金銀器制作的歷史可追溯到明代,在清代達到鼎盛。世居此地的王氏一族,靠祖?zhèn)鞯慕疸y器制作技藝為生,在當?shù)仡H有名氣。據(jù)記載,清道光年間,王氏族人王繼曾建起金銀器加工作坊,開始規(guī);庸どa金銀器,白馬寺金銀器制作進入了鼎盛時期。 伴隨著歷史的發(fā)展,王家的金銀器制作技藝代代相傳。該技藝繼承了從先秦到民國時期的歷代金銀器制作技法,吸收借鑒外國的先進經驗,以純手工的方式呈現(xiàn)……[詳細] |
![]() | “二鬼摔跤”雖稱為“二鬼”,實際上由一個人表演。表演時,演員穿上特制的服裝,道具為木頭刻繪成的兩個造型夸張的鬼頭,面對面,衣服有兩件棉襖外套、兩件大褂,衣服內釘上用木板做的肩和腿。木偶手臂做互抱狀,所著袍垂下可覆蓋表演者頭、肢等部。木偶內部有4根繩子,有兩根系于演員腰部。演員兩只手拿板,匍匐于地,手臂亦著長靴,然后“二鬼”以掄、轉、滾、翻、摔、掃、踢、擋、托舉等動作,互踢互絆,做廝打……[詳細] |
![]() | 偃師社火一、獅子舞偃師縣獅子舞從形式上可分三種。一種稱文獅子,又叫“硬圈獅子”。就是在獅子皮內撐一竹圈,外形與真獅子大體相同,唯腳上制一鋼爪。另有一人扮作文人,頭戴軟巾,頦下三綹長須,褶子穿著,手持拂塵,用一鐵索牽引獅子。此種獅子,常要地攤。斗獅子者稱“回回”,持長矛、大刀、九節(jié)鞭等類武器,單人與獅相斗。在搏斗中,翻滾跳躍,動人心魄。因比較費力,故幾分鐘就得結束一個套路。另一種是“軟皮獅子”。作一……[詳細] |
![]() | 唐代是中國封建社會最鼎盛時期,政治、經濟、文化都得到了長足的發(fā)展,其中制瓷業(yè)的發(fā)展,更是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尤其是洛陽周邊的制瓷窯場出現(xiàn)了空前的興旺發(fā)展。唐白瓷燒制技藝始創(chuàng)、發(fā)展、傳承于河洛地區(qū),迄今已有1500多年歷史,開創(chuàng)了中國陶瓷制作“南青北白”的歷史,被稱作中國古陶瓷文化的“活化石”。唐白瓷燒制技藝創(chuàng)于北魏,盛于唐,在中國陶瓷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和影響。唐代早期,鞏義窯掌握成熟的白瓷燒制技藝……[詳細] |
![]() | 宋氏通背拳,被《中國體育報》、《少林太極》雜志譽加為“中國最具實戰(zhàn)威力的傳統(tǒng)名拳”、“超實戰(zhàn)拳法”。其第三代傳人宋鐵龍,自2004年以來參加全國多項拳擊比賽所取得的驕人成績,完全證實了以上的論斷。他獲得金牌10多枚,榮膺全國“華夏武狀元”、“散打王”的稱號,體育總局獎其象征最高榮譽的“金腰帶”一條……正是由于他的出色表現(xiàn),使“宋氏通背拳”名揚國內外。宋氏通背拳有36路、72單操、108手。2004……[詳細] |
![]() | 南莊村木偶劇社處于汝陽縣陶營鄉(xiāng),這里東接平頂山汝州市,西連伊川、嵩縣,南靠汝陽縣城,北于龍門石窟相望,又座落在東西、南北走向的兩條公路的交叉點上,可謂地勢平緩,交通便利,人口稠密,物流繁榮,群眾文化生活相對豐富。在這里木偶戲雖是演員八、九個、扦子不足三十掛、全劇社固定資產也不過萬余元的“小玩藝”,但在這方圓數(shù)百里卻獨一無二。她表演形式新穎別致、技術性強,因而頗受群眾、特別受到廣大少年兒童和老年人的……[詳細] |
![]() | 古代勞動人民在重大節(jié)日、喜慶或喪事中,為避災禍、求平安,以相形面物代替活物,敬天地、求神靈、祭列祖,過后可食之。唐代就有生面塑、熟面刷色和熟面染色塑。到明代已經發(fā)展到獨立的藝術欣賞品,清代由簡單的動物、瓜果面塑向人物面塑發(fā)展,山東曹州面塑以仕女、文官、武將以及名著人物最為聞名。從上個世紀初的王、郭、賀、楊姓面塑藝人開始,對面塑原料的制作進行了改進,后傳至李姓高足,所制面塑原料采用小麥精面和江米精粉……[詳細] |
![]() | 洛陽牡丹歷史悠久,距今已有1600多年的歷史,而由此涉及的牡丹文化更是給世人形成了不可抹滅的生活習俗。這些方面包括牡丹詩詞、書畫、傳說、服飾、生產等,一直流傳至今,生生不息。洛陽地處中原,位于黃河南岸(東經11108,至112059,北緯33035,至35005,之間),屬于暖溫帶南緣向北亞熱帶過渡地帶,氣候宜人,年平均氣溫18.5℃,降水量600-800毫米,是種植觀賞牡丹的發(fā)源地。洛陽牡丹“始……[詳細] |
![]() | “劉井薛氏石刻”堪稱我國民間手工技藝園地中的一朵奇葩。劉井村位于偃師市諸葛鎮(zhèn),村西4公里便是世界文化遺產龍門石窟,村南1公里的萬安山。其天獨厚的自然資源,村民自古多有從事石雕的技能。在眾多的石刻之家中,唯獨薛氏一族一枝獨秀。據(jù)史料記載,薛氏先祖有8代從事石雕,至薛肯堂(1894—1942)、薛永山父子,薛氏石雕藝術達到高峰。薛肯堂所刻張鈁將軍張子溫的墓志(章太炎撰文、于右仁書丹、吳昌碩撰蓋)人稱“……[詳細] |
![]() | 九連燈是一種傳統(tǒng)的民間舞蹈(又稱九蓮燈)。之所以叫九連燈,一是體現(xiàn)中國古老的文化傳統(tǒng)(中國的數(shù)字有其特定的含義,“九”是最大的陽數(shù),“九五”之尊代表皇帝,代表至高無上),二是九人執(zhí)燈表演,九燈翻動相連。九連燈傳入新安縣劉嶺村始于清代嘉慶年間,劉嶺村王姓人家有人在朝任職,主管宮廷禮樂,告老還鄉(xiāng)后,將九連燈這門藝術傳于后人,并規(guī)定只在本村本族延傳,外姓人不傳,外村人不傳。至今相傳十幾代(據(jù)記載有300……[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