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馬山壯族會鼓歷史源遠流長。據(jù)考證,它始于宋末元初,盛于明清兩代。其最初的功能為驅(qū)鬼鎮(zhèn)妖,外襲警報,祈求吉祥,最后逐漸演變形成壯族民間一種娛樂活動而流傳至今。馬山壯族會鼓使用的道具主角是鼓,配角是鑼和鈸。鼓者聲音洪亮、渾圓、厚重,鈸和鑼聲則顯得十分清脆。會鼓有很多打法,有混鼓打(序曲)、狂歡鼓、舞龍鼓、扁擔鼓、花燈鼓等,中間還有各式各樣的插曲鼓。敲打時,多人協(xié)作,鼓聲撼動四面八方。如今,每逢節(jié)慶之日……[詳細] |
![]() | 馬山壯族扁擔舞主要反映壯族人民從種到收的主要勞動過程。打時,每人手執(zhí)一根扁擔,模擬勞動動作,上下左右,站立下蹲,轉(zhuǎn)身跳躍,原地前進等互相敲擊,有時配合叫喊“咳咳”呼聲,場面緊湊,氣氛熱烈,具有強身健體和娛樂作用。馬山壯族扁擔舞2010年被列入廣西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項目,被譽為“廣西民間舞蹈一枝花”,曾進京向中共十二大代表匯報演出,兩次代表廣西參加全國少數(shù)民族體育運動會文藝表演榮獲一等獎。2010年……[詳細] |
![]() | 雙喜節(jié)每年的農(nóng)歷十月初十這一天,桂西的馬山、上林、忻城、都安一帶的壯族地區(qū),幾乎村村寨寨都有青年男女結(jié)婚辦喜事。壯家常稱此節(jié)為雙喜節(jié)。據(jù)說,這是始祖布洛陀規(guī)定的。因為這個季節(jié),收割已經(jīng)完畢,一切都豐收了,而青年男女們經(jīng)一年的辛勤耕耘,他們所播下的愛情種子,也應該收獲了。布洛陀認為,在這個有兩個“十”字的日子里結(jié)婚,就多子多福。這是個固定的良辰吉日,在這一天結(jié)婚的青年,就不必再看皇歷書了![詳細] |
![]() | 馬山打陀螺歷史悠久,是青少年喜歡的一種體育活動。據(jù)考證,明代思恩府在喬利舉行一次打陀螺比賽,幾天幾夜,熱鬧非凡,從而傳揚臨近府縣。古時的馬山是打陀螺較早的地區(qū)之一。世世代代都有打陀螺的習慣。馬山陀螺形狀象漏斗,比較常用的陀螺,頭部象個成熟了柑果一樣,腳高二寸五左右,腳粗如大人拇指頭樣,選用最堅硬的木來制作。陀螺比賽以打準旋久為勝,馬山打陀螺的類型有四種:一是“帶棒陀螺”,即甲方用繩綁緊陀螺的腳根,……[詳細] |
![]() | 打榔古稱“打舂堂”,是馬山壯瑤人民民間流行的一項體育活動。打舂堂歷史悠久,-劉恂的《嶺表錄異》云:“廣南有舂堂,以渾木刳為槽,一槽兩邊約十杵,男女間立,以舂稻糧,敲磕槽盤舷,皆有偏拍。槽聲若鼓,聞于數(shù)里,雖思婦之巧弄秋砧,不能比其瀏亮也!贝螋┨弥,世代相傳,每逢正月初一至元宵為自由娛樂期,婦女三五成群,作打舂堂之樂,其意預祝豐年,故有諺云:“正月舂堂聲轟轟,今年到處禾黍豐!痹隈R山縣東部山區(qū)有……[詳細] |
![]() | 壯族三聲部民歌歷史悠久,主要流行于廣西壯族自治區(qū)馬山、上林、忻城等三縣交界處的壯族地區(qū),其中馬山縣東部的古寨鄉(xiāng)、加方鄉(xiāng)、里當鄉(xiāng)和古零鎮(zhèn)是分布的密集地帶,壯族人民稱為“三頓歡”或“三跳歡”。史書上早有“壯人迭歌聲合,含情凄婉,皆臨居自撰,不能蹈襲,其間乃有絕佳者”的記載。壯族三聲部民歌傳唱于壯族社會的生活生產(chǎn)、戀愛、婚喪和樂神等過程中,內(nèi)容主要反映壯民族的生活、生產(chǎn)、風俗習慣等文化特質(zhì),表達壯民對美……[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