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嗩吶自明朝以來,歷代名人輩出,在冀東和東北三省久負盛名,任家班嗩吶是其中優(yōu)秀的代表。任家班嗩吶是一種以吹管樂器為主的器樂演奏形式,是一種原生態(tài)的音樂,可以在河北梆子、皮影戲、評劇中擔任伴奏,還可以模仿各種飛禽走獸甚至人的聲音。在民間,常在逢年過節(jié)、婚喪嫁娶或喜慶之日的秧歌等活動中為其伴奏,由樂手藝人們演奏群眾喜聞樂見的歌曲、戲段、套曲等。其演奏形式生動活潑,音調(diào)清新剛健,極富地方色彩。自民國年間至……[詳細] |
![]() | 盧龍是個具有三千多年歷史的文化古城,在這古老、文明、寫滿歷史的風水寶地,孕育出舉世聞名的孤竹文化,也為博大精深的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增添了光彩。在我國成語典故的寶庫里,“老馬識途”的故事就發(fā)生在現(xiàn)在的盧龍。據(jù)《盧龍縣志》記載:“在治城灤河西二十里去清節(jié)祠三里其地多平沙無草木相傳即齊桓伐孤竹老馬識途處今西北之泥溝山是也蓋誤迷為泥云或曰在榛子鎮(zhèn)西亂石山”。盧龍自商以來,歷為國、郡、州、道、路、府、縣、治所……[詳細] |
![]() | “東臨碣石,以觀滄!,留下一代梟雄曹操千古絕唱的碣石山,雄踞于秦皇島市昌黎縣城北,東距黃金海岸僅15公里。碣石山的主峰仙臺頂,海拔695.1米,高聳于古城昌黎的正中。從古至今,圍繞著碣石山的名勝古跡、山川風物和地理、歷史、文化、宗教、民俗等,昌黎民間流傳著千余個優(yōu)美動人的傳說與故事。碣石山故事與傳說之所以能受到廣大人民群眾的普遍歡迎,是因為它的內(nèi)容大都以斗智斗勇為主,揚善棄惡,宣揚正義終會戰(zhàn)勝-……[詳細] |
![]() | 滿族寸子秧歌是滿族宮廷和民間生活相結(jié)合的一種舞蹈表演形式,已有幾百年的歷史。在清朝的宮廷中有旗人和漢人之分,漢族女人有裹小腳的風俗,裹上小腳的女人走路顫巍巍的,身形婀娜多姿,猶如舞蹈一般,旗人也想模仿,但又不想改變本民族的習俗。因此,她們就在鞋底上安一個小假腳,這種鞋被稱為旗鞋。為了表現(xiàn)滿族這一特殊的生活習俗,滿族人就想用藝術(shù)的形式表現(xiàn)出來,但由于制作旗鞋工藝煩瑣,演員們又不易在擁擠的觀眾中扭動,……[詳細] |
![]() | 盧龍縣古稱孤竹國,孤竹部族是一個非常古老的土著部族,它和殷商的始祖——契,同屬于東北夷的一支,曾共同生活在古燕山和古玄水(今盧龍境內(nèi)的青龍河)一帶,游牧與農(nóng)業(yè)兼作。關(guān)于商的起源,在盧龍流傳著“玄鳥生商”的美麗傳說。商是黃河下游的古老的夷人部落,帝嚳高辛氏后裔。相傳帝嚳和他的妃子簡狄,還有簡狄的妹妹,向神求拜、祭祀儀式后,在“玄丘之水”中洗澡,有玄鳥飛過墮其卵,簡狄取而吞食,因而懷孕生契。契為商人始……[詳細] |
![]() | 盧龍是一個具有三千六百多年歷史的文化古城。在這古老、文明、寫滿歷史的風水寶地,孕育出舉世聞名的孤竹文化,也為博大精深的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增添了一份光彩。我國成語典故的寶庫里,“精誠所至,金石為開”就是根據(jù)發(fā)生在盧龍的李廣射虎的故事派生出來的。盧龍自商以來,歷為國、郡、州、道、路、府、縣、治所,自古以來就是兵家必爭之地。戰(zhàn)國、秦、漢時期,盧龍屬燕國之遼西郡,歷史上,自秦統(tǒng)一中國后,盧龍所在的遼西地帶屬……[詳細] |
![]() | 秦皇島市山海關(guān),明代大將軍徐達1381年在此建關(guān)設(shè)衛(wèi),因其北依燕山南臨渤海,因而得名山海關(guān)。距秦皇島市區(qū)15公里,東臨遼寧省葫蘆島市綏中縣,西臨秦皇島市海港區(qū),為漢族、回族、滿族的聚居地。山海關(guān)是一座歷史文化名城,而當?shù)孛耖g文化最主要的一個方面,就是山海關(guān)的民間故事。明長城最為精華的一段在山海關(guān),天下第一關(guān)、長城入海處老龍頭也都在山海關(guān)境內(nèi),因此關(guān)于長城、長城人物的民間故事,構(gòu)成了山海關(guān)民間故事主……[詳細] |
![]() | 在三千多年前的冀東大地上,曾經(jīng)輝煌著一個古老而神秘的諸侯國——孤竹國。孤竹國第九世君墨胎子朝的兩個兒子伯夷、叔齊,因禮讓為國、叩馬諫伐、恥食周粟、餓死首陽而聞名于世,后被儒家始祖孔子尊為圣賢;被漢代史學家司馬遷寫進《史記》;被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韓愈一頌再頌;被明末清初的顧炎武冠以“百世之師”而流傳至今。伯夷、叔齊讓國成仁、恥食周粟的高舉,綿延出華夏民族的清明之氣、仁義之風,成就了中國的禮儀之邦,大國……[詳細] |
![]() | 昌黎吹歌是昌黎“三歌”(地秧歌、民歌、吹歌)的重要組成部分。昌黎吹歌是人們極為喜聞樂見的一種鼓吹樂藝術(shù),主要以嗩吶吹奏樂曲,伴以一個堂鼓和一副小鈸,較大場面引進笙、管、笛、胡琴等民族樂器進行烘托。昌黎吹歌有著與其它藝術(shù)形式所不同的獨特風格。它技藝奧妙,內(nèi)容豐富,善于表達喜、怒、哀、樂等思想情感,很多樂曲已被廣大人民群眾所熟悉和喜愛。所演奏的樂曲大體可分為三類,即秧歌曲、漢吹曲和牌子曲。昌黎吹歌之所……[詳細] |
![]() | 昌黎趙家館,位于昌黎縣城鼓樓東大街,始創(chuàng)于1921年,創(chuàng)始人趙福元(1907年—1996年)是一代著名的餃子大師。趙家館和趙家館餃子主要經(jīng)歷了四十年代的紅火期、五十年代的鼎盛期、六十年代“文革”期間的艱難期、“文革”后的振興期,至今已有八十多年的歷史。久負盛譽的趙家館餃子,是昌黎縣傳統(tǒng)的老字號風味食品,以圓籠蒸餃為主。其特點是:選料講究、皮薄餡散、味道鮮美、香而不膩、水靈可口。形成了海鮮、素餡、肉……[詳細] |
![]() | 盧龍粉絲作為當?shù)靥厣a(chǎn)品之一,色澤白,質(zhì)地柔韌,味道鮮美,在全國有很高的知名度,產(chǎn)品銷售覆蓋京津、東北、西北,遠至韓國及東南亞等地,甘薯原產(chǎn)于美洲中部和南美洲北部的熱帶地區(qū),15世紀傳入歐洲,16世紀傳入亞洲。明萬歷年以后,甘薯種植由南向北逐步普及,《盧龍縣志》載:清咸豐年間(1851—1861年),甘薯始入盧龍境,首載于蛤泊鎮(zhèn),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種于木井鄉(xiāng)邸柏各莊邸九儒家,后遍布全縣。粉……[詳細] |
![]() | 抬皇杠又有顛杠、劫皇杠、抬花杠、抬杠箱等稱謂,是河北省平原、山區(qū)廣泛流行的一項民間自娛性活動,是一種技藝高超的無伴奏民間集體舞蹈。撫寧縣的民間娛樂活動自古就非常豐富,抬皇杠就是廣泛流行的一種技藝高超的民間娛樂活動。杠為古代的一種運輸工具,其組成的隊伍稱為綱。一盤杠由杠桿、箱架、箱、箱環(huán)、頂旗等五部分組成,其重量一般在四十公斤左右。表演時沒有一定之規(guī),越多越熱鬧,越紅火,越有看頭。角色除抬杠者外,尚……[詳細] |
![]() | 皮影戲在青龍被俗稱為“驢皮影”,是個古老的戲種,于清朝末年開始出現(xiàn)在青龍。到民國初期,青龍開始有人建立影戲班,隨后開始迅速擴展并很快普及到全縣。上世紀90年代初,青龍得利皮影團成立,到目前為止,此團已有二十余年的歷史。皮影戲班由影臺子,影人,影卷和樂器組成。在鄉(xiāng)間演出時搭起的舞臺叫“影臺子”。辦法是用木樁綁起四個支架,上面用木板鋪成平臺,臺板上方用竹竿支起蓬架,在前臺邊緣裝放一長條桌型案板,案上豎……[詳細] |
![]() | 世人公認,灤縣與灤南縣是評劇藝術(shù)的產(chǎn)生之地。但昌黎為什么又稱其故鄉(xiāng)呢?那是因為昌黎的民間藝術(shù)是構(gòu)成評劇藝術(shù)的重要組成部分,也就是說評劇藝術(shù)中,含有大量昌黎民歌藝術(shù)的基因,曾為評劇藝術(shù)的產(chǎn)生做出了不可替代的巨大貢獻。評劇的前身為流傳于民間的說唱藝術(shù)“蓮花落”,“蓮花落”是清末民初流傳于昌黎、灤縣、樂亭等縣的一種曲藝形式,其曲調(diào)取材于民間小曲,這種民間小曲在昌黎縣稱之為昌黎民歌。昌黎民歌是昌黎人民世代……[詳細] |
![]() | 繡花鞋是有著悠久歷史的民間藝術(shù)品,在鞋類大家庭中,鞋文化與刺繡藝術(shù)完美結(jié)合的繡花鞋是華夏民族獨創(chuàng)的手工藝品,深受世界各方人士的喜愛。繡花鞋除了具有實用性,藝術(shù)性,還具有收藏性,也是人們熱愛生活,對未來美好愿望的體現(xiàn)。我縣的繡花鞋由于針腳起落自然,配色鮮艷,手工精細而深受人們的喜愛。撫寧縣繡花鞋以大新寨鎮(zhèn)柳樹溝村世代相傳的蔣麗娟最為著名。其作品的特點是:1、表現(xiàn)手法上:刺繡中所表現(xiàn)的內(nèi)容,取材廣泛、……[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