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玄武湖菊花會,第四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代表性項目名錄民俗類項目。玄武湖作為六朝時期的皇家園林,就有種植菊花的歷史。自公元211年,菊花就發(fā)展成為宮廷的飾品,成為帝王將相、王公貴族的觀賞植物。六朝時期,菊花已在民間廣泛種植,賞菊之風蔚然形成。唐宋時期,玄武湖種植菊花已載譽金陵。明清時期,玄武湖種植的菊花已流傳海外。玄武湖菊展,據(jù)史料記載始于民國十七年(1928年)。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11月,……[詳細] |
![]() | 工尺譜拍曲技法,第四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代表性項目名錄傳統(tǒng)音樂類項目。工尺譜是中國漢族傳統(tǒng)記譜法之一。因用工、尺等字記寫唱名而得名,源自中國唐朝時期,當時即已使用燕樂半字譜,至宋代即為俗字譜,如張炎《詞源》中所記的譜字,姜夔《白石道人歌曲》的旁譜、陳元靚《事林廣記》中的管色譜等。一直發(fā)展到明、清通行的工尺譜,它屬于文字譜的一種,后傳至日本、越南、朝鮮半島、琉球等使用漢字的地區(qū)。600年前起源于蘇州……[詳細] |
![]() | 胭脂井的傳說,第三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代表性項目名錄民間文學類項目。胭脂井建于南朝陳代。六朝最后一個皇帝陳叔寶是個偏愛尋歡作樂、不關心國事的皇帝,雖然他在位時常傳來前方敵情緊張的報告,但陳叔寶依然沉湎于飲酒作樂之中。公元588年,楊廣帶領51萬隋兵分八路向建康進攻,并最后攻陷建康(南京)。當陳后主聽到外面殺聲震天時,這才意識到大事不好,慌了手腳。他匆忙帶著寵妃張麗華、孔貴妃逃到景陽樓下,想找個地方……[詳細] |
![]() | 蘇作小木家俱制作技藝,第二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代表性項目名錄傳統(tǒng)技藝類項目。紅木家具精細制作技藝誕生于明代中期的江蘇南京、蘇州、揚州等江南地域,此后發(fā)展壯大,備受世人推崇,世代流傳,并且在全世界產(chǎn)生了巨大的影響力,全球各大博物館均館藏有中國紅木家具精細制作的文物。紅木家具精細制作技藝的出現(xiàn)對過去和現(xiàn)在的世界家具設計界,都產(chǎn)生了巨大的影響。世界經(jīng)典的家具設計作品,無不包含著紅木家具精細制作技藝的傳統(tǒng)……[詳細] |
![]() | 南京賞梅習俗,第一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代表性項目名錄民俗類項目。中國是梅花的故鄉(xiāng),梅花至少在西漢時就被引種栽培和應用,迄今有2000多年的歷史。中國歷史上民間賞梅、詠梅習俗盛行,存有大量詠梅的詩文。南京植梅盛于南朝,賞梅之風歷代相沿。據(jù)史實記載,城北鐘山腳下梅花塢、城南梅嶺崗均為植梅、賞梅之佳地。在今南京的多處賞梅地點中,以中國四大梅園之一的梅花山為最佳。梅花山位于今江蘇南京市玄武區(qū)中山門外的鐘山……[詳細] |
![]() | 靈芝傳統(tǒng)知識及應用,第一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代表性項目名錄傳統(tǒng)醫(yī)藥類項目。靈芝,是祖國中醫(yī)藥寶庫中的珍品,素有“仙草”之譽。古今藥理與臨床研究均證明,靈芝確有防病治病、延年益壽之功效。我國古代文獻中,有許多論及靈芝的著作,東漢時期的《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是最早論及靈芝的藥學著作。此書收載365種藥品,并將所載藥品分為上、中、下三品,上品藥皆為有效、無毒者,靈芝則被列為上品。此書詳細論述了靈芝的分類、產(chǎn)地、……[詳細] |
![]() | 南京雞鳴寺作為漢傳佛教素食制度的起源地,素食文化及其制作技藝歷史悠久,在素食技藝的歷代傳承并不斷發(fā)展過程中,雞鳴寺素食制作技藝不斷完善,日漸成熟。雞鳴寺素食可追溯至南朝梁武帝時期,至今歷久不衰,且多有歷史文字佐證。據(jù)歷史記載,南北朝時期,梁朝皇帝梁武帝曾在同泰寺(現(xiàn)雞鳴寺)閱《涅槃經(jīng)》。經(jīng)中記載,佛言:“善男子,夫食肉者斷大慈種……我從今日制諸弟子,不得復食一切肉也!绷何涞圩x到此,遂有感于大乘佛……[詳細] |
![]() | 瓷刻又名刻瓷,就是用刀和色彩在出窯的瓷器“繡花”,所以觀它有筆墨,觸它有手感,在我國南北朝時期已出現(xiàn)了瓷刻萌芽,但只是偶爾作些彌補性的藝術加工,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瓷刻。到了宋代,我國陶瓷業(yè)蓬勃發(fā)展,大量精美優(yōu)質的瓷器不斷問世,皇帝和一些達官貴人在玩賞瓷器時,時常在那些晶瑩好玉的瓷釉而上題詩作畫的以自娛。為了保存筆痕墨跡永久恒新,就命手藝高超的工藝雕刻家進進行行鐫刻,瓷刻便正式誕生,但由于它的創(chuàng)作難……[詳細] |
![]() | 南京泥人最遲在清代末年已經(jīng)出現(xiàn)。當時每值荒年,由外鄉(xiāng)方逃荒至南京的災民,一部分棲息于朝天宮冶山腳下的冶山道院,利用冶山泥土制作小泥塑出售,這是目前比較可靠的最早的南京泥人工藝品。上世紀五十年代,南京部分美術工作者開始創(chuàng)作一些有獨特風格、裝飾趣味濃厚的泥人工藝品,與此同時,無錫泥人廠的陳月仙、陳國英等人在南京菊花戲衣社培訓、組建了一支泥人制作隊伍,泥人主要有傳統(tǒng)的戲劇人物和現(xiàn)代彩塑小品,當時在社里從……[詳細] |
![]() | 木雕(南京仿古木雕)據(jù)《續(xù)金陵瑣事》記載,明代中期南京已有木雕行業(yè),其中就有仿古做舊修復木雕。在清代,單氏木雕行在南京已較著名。民國時期,單氏后人單元春繼承家業(yè),木雕手藝精湛。八十年代初,單元春之孫單八斤傳承祖先手藝,在南京工藝雕刻廠從事仿古木雕。上世紀五十年代,市工藝美術公司所屬南京工藝雕刻廠發(fā)展了仿古木雕品種,主要以浮雕制品為主。之后又增加了圓雕制品,如仿古青銅器皿、天雞瓶、蹲獅、福祿壽三星等……[詳細] |
![]() | 金陵竹刻,南京著名的傳統(tǒng)手工藝品之一。明代正德年間,金陵人李耀為金陵竹刻的先驅。至萬歷年間,濮仲謙在吸收李耀扇骨雕刻特征的基礎上,創(chuàng)立以簡、淺為特色的金陵竹刻流派,并影響全國。至清代乾隆時期更是盛極一時,有很高藝術造諧的潘西鳳又在前人基礎上進一步創(chuàng)新,技藝更為精湛,題材、造型也比以前擴大。嘉慶、道光年間,方絜成為金陵竹刻的領軍人,他工詩文、善書畫、精鐵筆,尤擅竹刻,人稱“方竹”,他使金陵竹刻藝術又……[詳細] |
![]() | 素食制作技藝(綠柳居素食烹制技藝),江蘇省南京市素食烹飪技藝,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之一。綠柳居素食烹制技藝源于源于南京寺廟素食、宮廷素食和民間素食,以歷代廚師口傳親授為傳承方式,以蔬菜、菌類和豆制品為主要原材料,是綠色健康烹飪技藝的獨特代表。流布于長江中下游廣大區(qū)域,興盛百年。綠柳居素食烹制技藝采用包、搓、搡、卷、攝、貼等手工技法,以及炒、炸、燒、烤、蒸、煮、拌、熏、熗等多種熟制方法,用全素原料吊……[詳細] |
![]() | 中國是梅花的故鄉(xiāng),梅花至少在西漢時就被引種栽培和應用,迄今有2000多年的歷史。中國歷史上民間賞梅、詠梅習俗盛行,存有大量詠梅的詩文。南京植梅盛于南朝,賞梅之風歷代相沿。據(jù)史書記載,城北鐘山腳下梅花塢、城南梅嶺崗均為植梅、賞梅之佳地。位于鐘山腳下的梅花山是南京地區(qū)一處重要的觀梅、賞梅的“文化空間”。梅花山面積約102公頃,依山栽植梅花3萬余株,品種有220多個,有“天下第一梅山”之稱。梅花山上建有……[詳細] |
![]() | 蔣王廟廟會是由祭祀蔣子文的活動而衍生出的民間廟會,是當?shù)厝嗣裨陂L期生活中形成的以歌舞、祭祀活動及商品交流活動為表現(xiàn)形式的民間文化活動,包含著歷史、宗教、民俗、商貿(mào)等諸多文化內(nèi)容。原蔣王廟廟中供奉的是東漢末年秣陵(今南京)縣尉蔣子文。蔣子文,東漢廣陵(今揚州)人,漢末任秣陵(今南京)縣尉,追逐盜賊而戰(zhàn)死于鐘山腳下。東吳孫權建都秣陵后,封其為鐘山神,改“鐘山”為“蔣山”,建蔣王廟,歷代祭祀不絕。宋代曾……[詳細] |
![]() | “綠柳居”品牌始創(chuàng)于1912年。創(chuàng)建初期,店址位于如詩如畫的秦淮河畔桃葉渡,垂柳依依,滿目蔥蘢——“綠柳居”因此而得名。綠柳居菜館現(xiàn)址位于太平南路,面積1500平方米,共五層建筑,一樓綠食尚超市供應七大類百余種冷凍、休閑、醬鹵、面點成品、半成品以及定型包裝精品。二樓供應經(jīng)典小吃,三—五樓零點及各色包間,以經(jīng)營凈素、清真菜肴而著稱。綠柳居美食以清雅純凈、自然環(huán)保為基礎,以“鮮、嫩、燙、脆、香”五大特……[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