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丘是“鐵匠之鄉(xiāng)”,歷史悠久。章丘有“五多”,“鐵匠多”史書早有記載。在清朝《章丘鄉(xiāng)土志》下卷“實業(yè)”章節(jié)就有詳細的記載:“鐵工在城鄉(xiāng)者十之一二,在外府以及各省者甚多。每年春出冬歸,習以為常,無鄉(xiāng)鎮(zhèn)無之!庇謸(jù)民國四年(1915年)出版的《山東通志》第四十一卷記載:“唐時鐵器章丘最盛,章丘冶山唐時冶鐵于此。”可見章丘很早就有采礦冶鐵工業(yè)。歷史悠久鐵冶曾世界領先章丘鐵匠制作的寶劍,在2000年前就已經(jīng)……[詳細] |
![]() | 章丘扁鼓的起源,史料上沒有記載,關于它的出處,眾說紛紜。據(jù)相公鎮(zhèn)巡檢村老民間藝人姜兆金等人講,相傳扁鼓最早是由先民們從山西帶過來的,在濟南已流傳六百多年。扁鼓樂隊的規(guī)模,可分為大型、中型和小型三種,各種類型扁鼓樂隊的組合形式,樂器配比均不相同。常見的是:大型扁鼓樂隊有兩面特號鼓,四面大號鼓,十面中號鼓,十面小號鼓,兩面大低音鑼,兩面中音鑼,兩面小鑼,八副大帽鈸,四副中鈸,兩副小镲,單設一個指揮。這……[詳細] |
![]() | 章丘梆子,也叫“東路梆子”、“山東謳”。流行地區(qū)以中東章丘為中心,是蒲州梆子經(jīng)河北流入山東后形成,至少在一百五十年以前,即在這一帶流行。此外,還保存有昆曲、本地亂彈、揚州亂彈、柳子、撥子、羅羅、二黃等聲腔。樂器以大胡琴、胡琴為主![詳細] |
![]() | 飄色,又稱抬閣、芯子。集服飾、色彩、化妝、裝飾、表演和金屬工藝等技藝于一身,具有造型美、色彩美、裝飾美和工藝美的特點,是民間藝術百花園的一朵奇葩。章丘芯子起源于明朝,是受顫轎的啟迪,起初人們?yōu)榱蓑屩鹦澳砬蠹,將男女兒童扮成神話中的天神形象,在扎制的平臺上或方桌上舞動,后來逐漸演變成為一種文化娛樂形式。章丘芯子《三小趕腳》和《三打白骨精》既保留了民間傳統(tǒng)藝術精髓,具有濃厚的鄉(xiāng)土氣息,又糅合了雜技……[詳細] |
![]() | 東平陵城,始自春秋,興于兩漢。漢代為濟南郡,濟南國治所。曹操在184年,曾任濟南相,而濟南歷史上唯一的皇帝王莽,就出生在東平陵城。1977年,東平陵故城遺址被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
![]() | 在濟南市正式公布的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在民間文學類有一項“李開先的傳說故事”被列入遺產名錄,這與李開先在文學、戲曲方面的成就是分不開的。李開先是明代著名的文學家、戲曲作家,章丘人。嘉靖七年,李開先赴“鄉(xiāng)試”中了舉人,第二年考中進士。開始在戶部做官,任云南司主事。這時明朝北部的蒙古部族不斷南下騷擾,北方人民深受其害。從嘉靖九年起,李開先先后兩次奉命運送軍餉去寧夏邊防。到前線后,他才發(fā)現(xiàn)邊患嚴重……[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