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邳州花車,徐州市第二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傳統(tǒng)舞蹈類項目。邳州花車,據史料記載已有500余年歷史。明嘉靖十六年(1537年)《邳州志》、清代《邳州志》等史籍都記載了邳州“鄉(xiāng)會”花車舞的演出盛況。邳州花車流行于邳州全境及周邊接壤的蘇、魯、豫、皖地區(qū)。20世紀80年代前,邳州各鄉(xiāng)鎮(zhèn)都有花車會班。目前,僅有張樓紅旗村、運河鎮(zhèn)、灘上鎮(zhèn)、戴圩鎮(zhèn)、官湖鎮(zhèn)等村鎮(zhèn)堅持排演花車。邳州花車的表演內容是一對……[詳細] |
![]() | 邳州打鐵花,徐州市第二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傳統(tǒng)技藝類項目。邳州打鐵花,也稱“打禮花”,是民間傳統(tǒng)手工施放觀賞禮花的技藝。傳說起源于唐宋時期,明清時尤為盛行,至今已有千余年的歷史。據《邳州志》載:“邳之物產見于漢地志者有鐵,冶鐵為錢镈,攻木為耒耜”,說明邳州的冶煉、鑄造、鍛打等鐵業(yè)早在漢代前就已非常成熟,并被普遍應用。打鐵花技藝源自于鐵器匠人們的鍛造生活,冶煉匠人在開爐前取鐵汁拋灑,一……[詳細] |
![]() | 邳州嗩吶,徐州市第三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傳統(tǒng)音樂類項目。嗩吶,木管樂器,泊來品,公元三世紀從波斯.阿拉伯傳入中國新疆拜城。宋、金、元時傳入中原,明朝時普遍應用至今。嗩吶由哨片(即 )、八孔木管和銅制擴音碗三部分組成。吹時右手食指、中指、無名指、小拇指及左手拇指、食指、中指、無名指來按控制發(fā)音,嘴含蘆葦制的哨片,用力吹氣,使之震動發(fā)聲,經木管及金屬碗的震動擴音成為嗩吶發(fā)出的聲音。按音域……[詳細] |
![]() | 大運河船工號子,徐州市第三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傳統(tǒng)音樂類項目。大運河船工號子起源于隋朝,隋煬帝開掘大運河后有了船運活動。唐、宋、明以來船運業(yè)逐步發(fā)展,船只增多,人員增多,號子隊越來越多,曲調越來越成熟。清代至民國已達鼎盛期。新中國成立后航運大發(fā)展,航運單位船隊及私人船只增加快速,出現(xiàn)了職業(yè)拉纖隊及上船打工的專職人員,船工號子唱響運河兩岸。運河船工號子作為民間一種傳統(tǒng)音樂,帶有明顯的地……[詳細] |
![]() | 邳州琴書,徐州市第三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曲藝類項目。邳州琴書昔稱“絲弦”、“洋琴”,形成于江蘇省北部邳州市,它源于明清小曲,后逐漸形成曲種。目前尚有三、四家堅持演出,書目有長篇大書116部。邳州琴書演員眾多,書目繁盛,演出上乘,聲震四周縣、市,其優(yōu)美的音樂,感人的故事,生動的表演,極具觀賞價值、史料價值、和傳承價值。邳州琴書成就顯著,首先是有百余人的演唱群體;其次是土山洋琴劇團兵強馬……[詳細] |
![]() | 邳州漁鼓,徐州市第三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曲藝類項目。邳州漁鼓早起稱道情,是曲藝界最古老曲種。漁鼓是江蘇省北部邳州市瀕危曲種。系外來品,一說山東孔子組織門生72大賢,編詞宣傳儒家思想傳來的。二說沿海漁民以哀嘆之曲表現(xiàn)生活疾苦而形成的自娛自樂文藝形式,由漁民來邳交往傳入的。至唐代已有《九真》、《天承》道曲出現(xiàn);到宋代道情造出擊節(jié)用竹板,唱非敘事性道教小段。至金、元、明漁鼓和茼板已成為伴奏……[詳細] |
![]() | 邳州柳琴戲,徐州市第三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傳統(tǒng)戲劇類項目。柳琴戲,古稱“拉魂腔”、“拉后腔”、“拉胡腔”、“拉河腔”、“拉呼腔”等,因其主要伴奏樂器為柳葉琴,而改稱柳琴戲。柳琴戲起源于清乾隆年間,迄今已有200多年的歷史,主要流行于邳州及其接壤的蘇北、魯南、皖北、豫東地區(qū)。柳琴戲是邳州人民的家鄉(xiāng)戲,男女老幼都能哼唱,故有“三天不聽拉魂腔,吃飯睡覺也不香”的民謠,柳琴戲腔調委婉纏綿,優(yōu)……[詳細] |
![]() | 邳州香包,徐州市第三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傳統(tǒng)美術類項目。香包是我國傳統(tǒng)的民間藝術品,其歷史悠久,可追溯到戰(zhàn)國時期,漢代已普遍佩戴,如漢樂府長詩《孔雀東南飛》中有“紅羅覆斗帳,四角垂香囊”。邳州境內漢代養(yǎng)蠶、織布業(yè)已很發(fā)達,香包在漢代邳州民間已有縫制,唐宋時期已普遍流行,明清時期已作為家庭女孩和婦女必學必備的針線活,一直延傳至今天。邳州香包多用綢緞、五色絲線、香料、棉素和茅香樟根粉拌辛……[詳細] |
![]() | 邳州八義集臭豆乳制作技藝,徐州市第三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傳統(tǒng)技藝類項目。乾隆年間,邳州八集街農民劉祥勝以做豆腐謀生。一次當地接連數十天陰雨綿綿,劉祥勝做出的豆腐無法出售,只好放在豆腐坊里。但豆腐房里溫度很高,沒過幾天豆腐上就長出了白毛,劉祥勝擔心豆腐變質,生意折本,就用鹽腌制。腌制幾天后,見豆腐塊色彩鮮亮,略有臭味,就吃了一口,覺得臭中帶香,越吃越香,于是上街喊賣,很快就銷售一空。后……[詳細] |
![]() | 邳州柳編,徐州市第三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傳統(tǒng)技藝類項目。從邳州大墩子遺址的陶器底部的條編編織紋為邳州柳編歷史提供了依據。戰(zhàn)國、漢代的武士們的柳編頭盔、馬頭防護柳編罩,說明當時柳編技藝已普及,不僅進入平常百姓家,而且運用到軍事防御上了。邳州因地洼宜于杞柳的繁殖生長而推動了柳編技藝的發(fā)展。明清時期柳編成為家庭必用品,邳州形成了人人學柳編,家家有作坊的場面。新中國成立后,邳州成立了許多柳編……[詳細] |
![]() | 邳州舞獅是邳州傳統(tǒng)的民間舞蹈之一,據史料記載已有400多年的歷史。明嘉靖十六年(1537年)《邳州志》、清《邳州志》等史籍都記載了邳州“鄉(xiāng)會”獅子舞的演出盛況:“春日賽會,鳴鑼擊鼓,作巨象、獅子、竹馬、花車、蹴鞠之戲,冶容襖服,游演州閭”。清邳州貢生黃奮基著作《觀鄉(xiāng)會俚詞》:“獅子、竹馬歡快雄健,落子、蓮湘輕捷多姿,花車、獨桿轎、大頭和尚詼諧幽默,博得眾人開口笑”。他在描寫獅子舞的詞中寫道:“前頭……[詳細] |
![]() | 藍印花布又稱靛藍花布,俗稱藥斑布、澆花布等。是傳統(tǒng)的工藝印染品,鏤空版白漿防染印花,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年歷史。最初以藍草為染料印染而成。早在三千多年前,中國就已經采用浸漬蘭草的方法把白布染藍。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農村種桑植麻,紡紗織造,已較為普遍,染織工藝也迅速發(fā)展。據《禹貢》記載,徐州是當時八大染織工藝生產地之一,產玄織縞。而邳州藍印花布據當地資料記載,唐代,開始了凸板印花,邳州北部地區(qū)彩印花布盛行,……[詳細] |
![]() | 邳州年畫是一種傳統(tǒng)民俗文化。起源于邳州地區(qū)民間繪畫、雕刻畫的發(fā)展,興于唐代,成熟于宋代,明清時期迅速發(fā)展,清代中后期發(fā)展至鼎盛時期,形成了獨樹一幟的傳統(tǒng)繪畫藝術,源遠流長,世代相傳,在中國美術史、民俗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明清時,邳州年畫已進入邳州千家萬戶,邳州先后開辦了數十家各具特色的年畫作坊,隨著京杭大運河在境內貫通,沂河、泗水、汶河在邳州匯流,咖口、官湖、邳城、四戶、港上、窯灣、土山等古鎮(zhèn)紛紛……[詳細] |
![]() | 竹馬(邳州跑竹馬),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傳統(tǒng)舞蹈類項目。邳州跑竹馬(又稱“竹馬舞”、“竹馬會”),流行于邳州的灘上鎮(zhèn)、八路鎮(zhèn)、官湖鎮(zhèn)等地,尤以灘上鎮(zhèn)起源最早并具有代表性。跑竹馬約在清代嘉慶年間流入邳州,直到20世紀50年代,邳州地區(qū)依然還有10多個“竹馬會”在活動。邳州跑竹馬的節(jié)目有“五馬投唐”、“時裝”、“金兀術打圍”等。表演者腰掛竹劈和紙糊制成的馬或麒麟,扮演歷史人物并跑出……[詳細] |
![]() | 彩扎是一種普遍流行于南北各地的傳統(tǒng)民間工藝,它與祭祀、節(jié)慶、游藝等民俗活動密不可分,經過不斷的衍生發(fā)展,在民間形成巨大的影響力。彩扎技藝以篾骨紙裱為主,同時輔以表面彩繪。由于各地風俗和物產不同,具體用料上存在著一定的差異。有些地方即以秸稈替代竹篾做骨,以素色布、綢或皮紙作面,河北邯鄲的彩布擰臺則直接用各色布料進行裝裱,色彩裝飾也會因地域的變化而各具特點?偟膩碚f,北方彩扎粗獷豪放,對比強烈;南方彩……[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