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草把龍起源于重慶市梁平區(qū)禮讓鎮(zhèn),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凡遇天干大旱,當?shù)卮迕癖銜郾娫O(shè)坊祈雨,舞起用稻草編扎而成的草龍,并為草龍灑水潤身,祈求臥龍飛天降雨,滋潤萬物,保佑當?shù)丶Z食豐收。如今,已由一種祈神驅(qū)瘟、防火、降雨的儀式,逐漸演變成一種健身娛樂活動。相傳一千年多年前,梁平境內(nèi)風調(diào)雨順,五谷豐登。無奈連續(xù)幾年夏季干旱無雨,河水斷流。莊稼顆粒無收,百姓苦不堪言。為了祈求天降大雨,百姓紛紛用稻草扎……[詳細] |
![]() | 梁平竹簾編織技藝流傳于重慶市梁平縣一帶,相傳它起源于宋代,迄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梁平竹簾品種繁多,按制作工藝可分為素心、堂心兩個主要類別。素心竹簾編成后只上一道清油,不再有其他底色。堂心竹簾則在素心竹簾的繪畫部位再加一道白色底子,其色系以桐油和立得粉調(diào)制而成。由其用途著眼,梁平竹簾有條屏、通景屏、羅漢屏、中堂、推心、橫推、斗方、屏風、對聯(lián)、獎狀、信插、繡簾、門簾、燈罩等多個品種,近年來又有工匠利……[詳細] |
![]() | 梁平抬兒調(diào)又稱抬工號子,因抬工俗稱抬腳兒,故又名抬腳兒調(diào)兒是流傳于重慶市梁平縣域內(nèi)的一種傳統(tǒng)民間音樂形式,由當?shù)氐奶Чぬ栕影l(fā)展演變而來,距今至少有數(shù)百年的歷史。梁平抬兒調(diào),是梁平人民在生產(chǎn)勞動、生活禮俗活動中產(chǎn)生的。在1980年以前十分常見,修水利、橋梁等工程,搬運大型構(gòu)件都是用抬工,有抬工就有抬兒調(diào)。成千上萬的抬工組合,號子聲此起彼伏,場面極為壯觀,聲勢極為浩大。傳說,天上玉帝不知人間的苦樂。一……[詳細] |
![]() | 梁平癩子鑼鼓是重慶市梁平縣境內(nèi)流傳的一種民間器樂,起源年代已不可考。據(jù)清代該縣文人藍逸清的《竹枝詞》記載,梁平癩子鑼鼓應該在明清之際就已廣為流傳。梁平癩子鑼鼓的樂曲稱為“鑼鼓引子”,以“十八癩子”鑼鼓的引子為代表。主要有“老癩子”、“花癩子”、“鴛鴦癩子”、“刁癩子”、“干癩子”、“重葫蘆”、“南山網(wǎng)”等。其中十八癩子的主要曲目有《老癩子》、《佬癩子》、《花癩子》等。頭與尾常用的曲目有《金銀燈》、……[詳細] |
![]() | 梁山燈戲的唱腔音樂主要有胖筒筒類的燈弦腔、徒歌類的神歌腔和俚曲類的小調(diào),其中“梁山調(diào)”燈弦腔比較獨特。梁山燈戲的表演特點為“嬉笑鬧”與“扭拽跳”。其劇目相當豐富,總數(shù)在兩百種以上,最具代表性的有《吃糠剪發(fā)》、《送京娘》、《湘子度妻》、《請長年》等,這些劇目大都改編自民間戲曲或民間故事。燈戲表演采用方言,唱詞通俗自然,生動活潑,極富生活氣息。此外,由于燈戲的娛樂性很強,情節(jié)夸張,矛盾突出,嬉鬧詼諧,……[詳細] |
![]() | 木版年畫是中國歷史悠久的漢族民間藝術(shù)形式,重慶市梁平縣的梁平木版年畫屬于民間美術(shù)梁平三絕(竹簾、年畫、燈戲)之一,是梁平縣境內(nèi)人民群眾為慶賀年節(jié)而繪制的一種繪畫藝術(shù),至今約有三百年的歷史,具有深厚的文化價值、歷史價值和學術(shù)價值。2006年5月20日,該遺產(chǎn)經(jīng)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重慶市梁平縣的梁平木版年畫屬于民間美術(shù)梁平三絕(竹簾、年畫、燈戲)之一,是梁平縣境內(nèi)人民群眾為慶……[詳細] |
![]() | 梁平年畫:傳統(tǒng)木版年畫,它與川西北的綿竹年畫、川南的夾江年畫齊名,并稱為“西南三大年畫”, 至今已有300多年歷史。梁平年畫的品種有水貨、托貨、清章、花箋四大類,所用的紙張為產(chǎn)自本地百里竹海生產(chǎn)的白夾竹手工紙。年畫用色工藝考究,原料上乘,色彩鮮艷奪目,凝重沉著,保存多年色彩不退。無論是描繪風俗人情,還是民間故事、戲曲神話,都充滿了濃厚的生活氣息。構(gòu)圖飽滿簡潔,人物夸張變型,色彩對比強烈,靜動處理得……[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