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江南大部分地區(qū)的民間請客,一般當日只請一頓正餐,而在常州天寧區(qū)焦溪、三河口、鄭陸、芙蓉、橫山橋等地,卻流行當日請兩頓正餐,這種由來已久的風俗習慣被稱之為“兩頓頭”。相傳,這與4200多年前的舜有關。舜南下延陵開河之時,妹妹婐也跟著來到延陵,并在開河過程中與當?shù)厍嗄瓴趴∩8缦嘧R、相知、相戀、相愛,最后決定結(jié)婚。當時,江南的糧食作物是水稻,江北則是麥子。因此,江南人的主食是米飯,江北人的主食則是面條![詳細] |
![]() | 天寧茂林風傷敷療方,主要用于皮膚疾患及骨肉損傷兩大類別的治療。它根據(jù)人體“風”“傷”的不同表征,分類、分型辨證施方,達到止癢、止痛、祛濕、祛膿、拔毒、生肌、長骨等功效。其療方源起于常州芙蓉鎮(zhèn),曾聞名滬上40余載,并長期流布于天寧、武進、江陰、無錫等地,是常州傳統(tǒng)醫(yī)藥的一個重要支派。茂林風傷敷療方由常州芙蓉人士周茂林始創(chuàng)。周茂林生于1879年,自少隨祖練武學醫(yī)有成。他不僅精通武術,更擅皮膚頑疾和跌打……[詳細] |
![]() | 腳踏糕也叫年糕,因制作時需要用腳踩踏,故得此名。腳踏糕不僅是美食,還蘊含著深刻的飲食文化內(nèi)涵。“糕”諧音“高”,過年吃腳踏糕被賦予“年年高”、“一年高一年”等吉祥之意,表達人們對來年美好生活的憧憬和良好的祝愿。按常州地區(qū)的風俗習慣,每當春節(jié)或重陽節(jié),各家各戶都要做糕,而腳踏糕則是其中最講究的一種。制作腳踏糕,大致分為八個步驟:1、浸米——選擇顆粒飽滿的上等糯米在淘洗完畢之后,需要浸泡至少三個小時![詳細] |
![]() | 蝦餅最早流行于江南地區(qū),蝦餅作為江蘇省常州市的傳統(tǒng)小吃,最為有名。由于蝦餅的形狀類似腰鼓一樣打著皺,又被常州人稱為“銅鼓餅”。清代文學家袁枚在《隨園食單》有載:“蝦餅,生蝦肉、蔥、鹽、花椒、甜酒腳少許,加水和面,香油灼透!庇纱丝梢酝茢,蝦餅距今已有近200多年的歷史。在常州,蝦餅這道以生蝦肉、面粉等為主要材料的美食特色傳統(tǒng)小吃,以青果巷最為有名。青果巷是常州市區(qū)保存最為完好、最負盛名的古街巷,是……[詳細] |
![]() | 飯稻羹魚,是江南飲食亙古未變的基本狀態(tài)。司馬遷《史記·貨殖列傳》曰:“楚越之地,地廣人稀,飯稻羹魚,或火種而水耨,果隋嬴蛤。”在豐收時刻、農(nóng)閑之余,焦溪人往往會制作各種點心、食品招待親友,既是犒勞自己一年來的辛勤勞作,也是祭祀先祖,感恩大自然的饋贈。油酥餅就是其中一道典型的時令美食。因其香氣濃郁、又酥又脆,且制作工藝簡單而廣為流傳。其最早出現(xiàn)于什么時候,因何而起,已無從可考,但據(jù)常州焦溪老一輩人們……[詳細] |
![]() | “鮮”是人們孜孜以求的特殊的味覺體驗,焦溪鎮(zhèn)上的羊肉,闡釋的便是這一份“鮮”。這“鮮”味不僅僅是羊的味道,也是山的味道,水的味道,和當?shù)鼐用竦娜饲槲兜。焦溪三面環(huán)山,北有舜山、牛腿山、長山、觀山、箬帽山、丁果山、獅子山、焦山,東有烏龜山、鶴山、秦望山,南有雞籠山、石堰山、鳳凰山、清明山、芳茂山、陳墩山等。大大小小的山頭為羊群生長提供了理想的環(huán)境。明朝時期,生活在這里的先民就有不少以養(yǎng)羊為生,豐富而……[詳細] |
![]() | 焦溪地處江南平原的魚米之鄉(xiāng),土壤肥沃,質(zhì)地疏松,加上氣候溫潤,降水充沛,稻米品種十分優(yōu)質(zhì),這些自然條件為米酒釀造提供了天然材料。據(jù)歷史文獻記載,自唐代,焦溪人家就有在冬至以后釀米酒的習慣。唐代“把酒話桑麻”和“樽酒家貧只舊醅”的詩句,也描述了當時農(nóng)家自釀自飲和用米酒待客的風俗。舊時,米酒一般都是家庭釀造,其釀法也是代代相傳。首先,要挑選顆粒飽滿,無蟲無秕、色澤鮮亮的糯米,去除米中雜質(zhì),確保原料米純……[詳細] |
![]() | 手工制作的焦溪臘腸,因焦溪古鎮(zhèn)得名,具有悠久的歷史。獨特的原輔料配方、制作工藝、盤腸形狀、醬香風味等,賦予其江南水鄉(xiāng)濃郁的地域色彩,也使它在江南香腸品類中占據(jù)一席之地。如同許多不經(jīng)意間的偉大創(chuàng)造一樣,臘腸誕生的起初并不是為了追求別樣的滋味。在食物儲存條件并不完善的曾經(jīng),進入臘月,以殺豬迎接新年后,為防止鮮肉腐壞變質(zhì),人們用鹽等調(diào)料腌制豬肉,裝入腸衣中風干儲存。干冷的空氣和充裕的時間賦予了肉類意外的……[詳細] |
![]() | 糍團的制作源遠流長,具體年代已不可考。相傳農(nóng)歷八月有“稻稿日”和“稻生日”,吳人煮新糯米和赤豆作團祀灶,謂之“糍團”。焦溪糍團的源頭,出自天寧區(qū)東北部的焦溪、鄭陸等地。這里地勢低平,雨量充沛,粳、秈、糯等稻米品種齊全優(yōu)質(zhì),瓜果蔬菜種類豐富,豐饒的物產(chǎn)為糍團制作提供了不竭的原料。清末民初,焦溪糍團已形成其特有的配方和制作技藝。主料有優(yōu)質(zhì)地產(chǎn)糯米,餡料分甜、咸兩種,甜餡料有芝麻餡、赤豆餡、紅糖餡等,咸……[詳細] |
![]() | 二花臉豬是太湖豬的一個地方品系,屬江海型豬種。有生物考古學者推斷,此豬最初應是生長于長江中下游南部雨林中野豬與沙獾的雜交馴養(yǎng)進化物。這從二花臉豬的體型、食性和肉質(zhì)的依稀相似,大致可以印證。史料記載,明清以來二花臉在民間的養(yǎng)殖區(qū)域范圍屬今常州市天寧區(qū)鄭陸鎮(zhèn)的焦溪、三河口,以及附近的江陰申港、利港、西石橋等地區(qū),其中,尤以焦溪為主要的集散地。1954年,國家養(yǎng)豬專家張照教授將此豬定名為“焦溪豬”,并根……[詳細] |
![]() | 地處常州、無錫、江陰三市交界處的焦溪古鎮(zhèn),完整地保留了江南古鎮(zhèn)風貌,粉墻黛瓦、青磚大屋比比皆是,封火墻、馬頭墻、女兒墻隨處可見,各種木雕、石雕、花格子窗點綴其中,形成豐富的建筑文化。這其中,不能不提的當然還有“黃石半墻”。這種當?shù)鬲氂械慕ㄖL格,使焦溪呈現(xiàn)出區(qū)別于其他江南古鎮(zhèn)的“南地北風”特色。焦溪古鎮(zhèn)上的黃石半墻老房子,絕大部分建于明清和民國,小部分建于上世紀50年代至70年代。這些老房子有個與……[詳細] |
![]() | 戈裕良是我國清代嘉慶年間著名的疊石造園大師,一生造園眾多,疊山不計其數(shù),在家鄉(xiāng)常州,亦造有西圃、橫山西崦楊氏宗祠園林等。最為突出的是蘇州環(huán)秀山莊,現(xiàn)今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chǎn)名錄。戈裕良(1764—1830)字立山,常州武進人,出生于常州東門外東岳廟首(今石柱弄南臨河)。自幼家境貧寒,年少時便隨父親及兄長外出疊山造園,辛勤勞作,歷史上曾多有記載。據(jù)史志記載,戈裕良年少時曾隨人學畫,掌握一定畫技,后隨父親……[詳細] |
![]() | 在我國民間,流傳著許多含有吉祥意義的文字圖案,他們寄托和表達著人們向往和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在常州地區(qū),用民間吉祥字圖祭祀、祈禱、祝福、饋贈的禮儀傳統(tǒng)也一直保留著。常州古稱“蘭陵郡、延陵郡、晉陵郡、毗陵郡”,是齊梁兩朝、蕭氏15位皇帝的故鄉(xiāng),即齊梁故里。蘭陵民間吉祥字圖,就是受齊梁文化影響,廣泛流傳于我國江南一帶,用于互相祈福祝壽辟邪消災的吉祥字圖。創(chuàng)作者把道家祭祀祈福中常用的帶有吉祥寓意的“福、……[詳細] |
![]() | 查家拳最早起源于北宋開國皇帝趙匡胤的三十二式長拳,北宋末年由查氏家族組建的查家軍護佑皇帝過江,落戶長江邊的焦溪地區(qū)舜過山南麓,他們在當?shù)馗髁曃洌瑵u成拳種。明末抗倭名將戚繼光仰慕趙匡胤的文韜武略,遂將趙氏三十二式長拳改成新編三十二式長拳,當時四族查拳掌門人查尚藝投身戚繼光將軍名下,結(jié)合新編三十二式長拳融入查拳,簡化成十絡查拳,并廣泛流行于山東一代,故歷史上素有南拳北腿山東查的武林傳說。查家拳便是十……[詳細] |
![]() | 季扎史稱“延陵季子”,是有史可查的常州第一人,執(zhí)掌延陵60余年,政績卓著。他封于延陵,《史記》對此加以記載,才有了常州以“延陵”為名號而被正史首次提及。季子作為常州的開邑鼻祖和人文始祖,不僅在常州文化史上擁有崇高地位,更以其遠見卓識,信義超絕的人格魅力,在中華文化史上擁有極高的聲望和深遠影響。季子在延陵舜過山度過了近其一生,山下的焦溪、翟家灣、查家灣及其周邊的申港等地,流傳著大量關于他的傳說,除了……[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