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太平軍鑼鼓,常州市第一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代表性項目名錄傳統(tǒng)音樂類項目。太平鑼鼓是流傳于溧陽市戴埠鎮(zhèn)一帶的傳統(tǒng)音樂,始于清同治年間。戴埠地處溧陽南部山區(qū),是蘇浙皖三省交界的商埠重鎮(zhèn)。清咸豐十年(1860)至同治三年(1864),太平天國侍王李世賢部屬駐扎戴埠,軍中的鼓樂隊經(jīng)常在牛場操習,其中有出征時鼓舞士氣的戰(zhàn)鼓,有得勝時歡天喜地的樂鼓。天長日久,戴埠民眾也聽熟了鑼鼓經(jīng)。太平軍敗退后,戴埠百姓組成……[詳細] |
![]() | 竹簀青獅,是溧陽市竹簀鎮(zhèn)前馬七斗橋村的一種傳統(tǒng)舞蹈,始于清光緒年間,至今已有130多年。竹簀前馬七斗橋青獅的道具有繡球一只,仿獅皮一張。獅頭,實木雕刻,口能張合,眼能轉動,活靈活現(xiàn);獅皮,將麻絲染成青色,編成獅毛狀,縫在一塊厚實的布面上。由16位穿紅褲的青壯年組隊表演,個個既能舞獅又能鼓樂,表演時可不斷替換。兩人組合一只獅子,一人舞獅頭,一人舞獅尾。青獅隊每到一村表演,由該村一位長者端紅漆方盤,青……[詳細] |
![]() | 相傳很久以前,在深溪岕村出現(xiàn)了一件怪事,一個老農(nóng)種了三畝田的冬瓜,而到了收獲的時候卻發(fā)現(xiàn),三畝田就長了一只冬瓜,這只冬瓜形狀大小與普通的冬瓜一般無二,老農(nóng)對著這只冬瓜,感到非常納悶,心想:我辛辛苦苦種了三畝冬瓜,到頭來就結了一只,是什么原因呢?難道老天在懲罰我嗎?由于心里害怕,最終老農(nóng)沒有把這只冬瓜收回家。而這件怪事卻一傳十、十傳百地在村里傳開了。過了不久,一位云游四方的路人路過深溪岕村聽說了這件……[詳細] |
![]() | 兩千五百年前,正是春秋末期群雄爭霸時期。且說楚平王輕信讒言,冤殺了伍子胥(名員)父、兄之后,為斬草除根,立派三千人馬日夜追殺伍子胥。伍子胥一心想投奔吳國,就沿著長江東下,來到了小峴山之西的吳楚雄關——昭關。他在過昭關前一夜愁白了頭發(fā),后在扁鵲弟子東皋公的幫助下逃出昭關。走出溧陽南山地區(qū)后,伍子胥又餓又累,因為他已幾天沒吃沒喝了。當他走到南渡附近的瀨江邊上時,看到一女子在河邊浣紗,身邊放著一桶浣紗用……[詳細] |
![]() | 歐冶子鑄劍石屋山的故事自宋朝起便流傳于溧陽南部,即如今的社渚鎮(zhèn)。如今石屋山上仍有煉劍爐、錘劍石,冼劍池等遺址,從有文學記載就能查到的歐治子鑄劍處,全國僅有四處,歐治子是青銅器走向鐵器的鼻祖,也就是合金冶煉的鼻祖。相傳春秋時期,吳王闔閭想鑄一把天下第一的寶劍,以實現(xiàn)稱王稱霸的雄心大志。他請來了越國有名的劍工歐冶,來幫他實現(xiàn)這個夢想。吳王闔閭帶著歐冶走遍了吳國的山山水水,都沒找到理想的鑄劍場所。一天,……[詳細] |
![]() | 鑼鼓樂(洋渚圣旨鑼鼓),江蘇省省級第四批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代表性項目名錄傳統(tǒng)音樂類項目。洋渚圣旨鑼鼓是溧陽上黃鎮(zhèn)洋渚村的民間傳統(tǒng)音樂,始于清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傳承至今280多年。是年,雍正皇帝頒圣旨,在洋渚村立“貞節(jié)”牌坊,旌表故民潘積之妻蔣氏一生堅守孝道堅守貞節(jié),族人創(chuàng)編了五套敲鑼經(jīng)以示慶賀,俗呼圣旨鑼鼓。第一套鑼鼓音樂,名曰:野雞出窠。第二套鑼鼓音樂,名曰:水蛇換殼。第三套鑼鼓音樂,名曰……[詳細] |
![]() | 唐代孟郊《游子吟》的故事,以民間文學形態(tài)在溧陽市南渡鎮(zhèn)舊縣村傳承千百年。孟郊,字東野,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縣清河橋)人。貞元十六年(公元800年),飽讀詩書的進士孟郊于東都洛陽應銓選為溧陽縣尉。在任四年,史志記載上雖無孟郊的顯赫政績,但其官德和人品卻有留痕。孟郊清廉自律,沒有利用掌管社會治安的權力欺壓百姓、魚肉鄉(xiāng)里,他胸中有民生,筆下有乾坤。在《織婦辭》中他寫道:“夫是田中郎,妾是田中女。當年嫁得……[詳細] |
![]() | 祠山廟會是一種由民間祭祀儀式演變的習俗,源起于溧陽市社渚鎮(zhèn)河口村及周邊,傳承至今已有400多年。早年,河口有祠山廟,祭祀古代為民治水功神祠山張渤。相傳明朝朱元璋登基后,下旨在江南建360座祠山廟,并依次排列,每日輪流祭祀,全年獻享連續(xù)。清嘉慶十八年《溧陽縣志》記載:明萬歷三十六年正月,淫雨連綿,河湖泛漲,圩堤潰決,廬舍傾頹,暴骨漂浮……澇災過后四年,災民才恢復元氣,得以安定。為祈求風調雨順、五谷豐……[詳細] |
![]() | 焦尾琴傳說是流傳在溧陽觀山、黃山湖一帶民間的口頭文學,源自東漢著名文學家、書法家、音樂家蔡邕惜木制琴的佳話。蔡邕早年拒朝廷征召之命,后被征辟為司徒掾屬,任河平長、郎中、議郎等職,曾參與續(xù)寫《東觀漢記》及刻印熹平石經(jīng)。他精通音律,才華橫溢,師事著名學者胡廣。除通經(jīng)史、善辭賦之外,又精于書法,擅篆、隸書,尤以隸書造詣最深,素有“蔡邕書骨氣洞達,爽爽有神力”的評價。所創(chuàng)“飛白”書體,對后世影響甚大,被《……[詳細] |
![]() | 跳祠山是流傳于溧陽社渚劉家邊村一帶的傳統(tǒng)祭祀歌舞,是有異于鄂、贛等地表演風格的一種特具蘇南特色的儺舞。其歷史悠久,并以齊整的陣容,優(yōu)美的舞姿,華麗的服飾和獨特的表演風格深受廣大群眾的喜愛。這一宗教信仰舞蹈形式,形成了溧陽社渚地區(qū)民間藝術的又一亮點。劉家邊村在西漢時期屬于東湖地區(qū),由于地處東湖下游,經(jīng)常被洪水淹沒。往往一到雨季,一片汪洋,弄得民不聊生。為了廣大百姓的利益,張渤傾家蕩產(chǎn),發(fā)動群眾,在江……[詳細] |
![]() | 儺,是我國一種極為古老的文化現(xiàn)象,始于周代,為漢族及部分少數(shù)民族迎神,驅除疫鬼,祓除不祥的祭祀風俗,稱為“儺祭”。儺祭時,配以樂舞。流傳于常州溧陽社渚一帶的“凍煞窠”,即由“儺祭”演變而成。乘馬圩屬湖泊低洼地區(qū),明代之前,一遇連天暴雨,便泛濫成災。故而,民間有句順口語說:“宜興、溧陽,總久不長,東壩一倒,變成汪洋”。明朝建立以后,為徹底解決患問題,明太祖朱元璋和宰相劉伯溫部署筑東壩,其后,乘馬圩一……[詳細] |
![]() | 溧陽社渚是一個神奇的地方。與安徽省的郎溪、廣德及本省的高淳接壤。古時,屬“三不管”地區(qū)。受戰(zhàn)亂、饑荒、水患等多重因素所迫,北方一批批災民、難民常常舉家流離遷徙而來,久而久之,這特殊的地理區(qū)位條件和生態(tài)環(huán)境,形成了多種民俗文化的大融匯。據(jù)考證,大田村的跳五猖儺舞生成于明代萬歷年間(公元1612年),迄今已有近四百年的歷史。大田村跳五猖是一種頗具蘇南山區(qū)特色的儺舞。多年來,大田村跳五猖以其原始、拙樸、……[詳細] |
![]() | 八卦掌,又稱游身八卦掌、八卦連環(huán)掌,是一種以掌法變化和行步走轉為主的拳術。由于其運動時縱橫交錯,分為四正四隅八個方位,與“周易”八卦圖中的卦相相似,故名八卦掌。史式八卦掌出于宋代道士邱處機首創(chuàng)的道家修身養(yǎng)性、祛病延壽的轉天掌。后逐而發(fā)展,由河北人董海川將此拳術悉心傳予高徒、義婿史計棟和溧陽狄兆龍、王永昌、彭襲明等人。史式八卦掌拳理套周易,以道家的陰陽平衡與內外氣息調諧與人之氣脈相聯(lián)系,來印證剛柔,……[詳細] |
![]() | 跳幡神流布于江蘇省溧陽市社渚鎮(zhèn)嵩里及周邊地區(qū)。據(jù)專家考證:嵩里跳幡神是一種融中原民間祭祀文化與江南農(nóng)耕宗教文化為一體的傳統(tǒng)舞蹈,是我國3000多年來民間儺文化遺存的一種活態(tài)形式。元末明初,有一支湯姓族人因戰(zhàn)亂和災荒,從中原輾轉遷徙擇居嵩里,繁衍生息。他們帶來的中原儺文化與江南農(nóng)耕土著宗教文化相融共處,于明朝萬歷年間,形成了傳統(tǒng)祭祀舞蹈----跳幡神。據(jù)清光緒五年編纂的《溧陽縣志》記載:“明代萬歷年……[詳細] |
![]() | 社渚河口地處溧陽西南,處于蘇皖兩省三縣相交地帶,舊時屬于;三不管;地區(qū)。特殊的地理環(huán)境和復雜的人文因素,形成了多元文化相融共處的境況,亦形成了便于多種異域民俗文化留存和融合的社會生態(tài)環(huán)境和條件,也給民間藝術的傳承、發(fā)展、生長提供了適宜的沃土。祠山祭鼓便是多元文化的結晶,是流傳于社渚一帶的傳統(tǒng)祭祀音樂。生成至今,已有400余年的歷史。據(jù)考證,生于吳興的張渤,幼年受大禹治水的影響,成年后不惜變賣家產(chǎn),……[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