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義皮影戲是我國皮影戲的重要支派,因流行于山西省孝義市而得名。據(jù)史料記載,孝義皮影在宋金時代已有班規(guī)、雕簇者存在,說明孝義皮影在宋金時代已發(fā)展成熟。據(jù)專家考證,孝義皮影起于戰(zhàn)國,是我國最早的皮影發(fā)源地之一。皮腔是皮影戲的曲調(diào),因皮腔音樂以嗩吶為主要伴奏樂器,故又稱“孝義吹腔”。孝義吹腔是中國最早的民間吹腔之一。孝義皮影以麻紙糊窗作屏幕,憑借懸吊在紙窗后的麻油燈亮影,因此亦稱“燈影兒”、“紙窗子”。一般紙窗面積為1.75m×1.21m。紙窗糊制有嚴(yán)格的裁紙、毛邊、對口、粘貼、平整等5道工序,其窗平整無皺雪白無瑕。孝義皮影在明代之前以羊皮為雕刻材料,體高58~60cm,俗稱“二尺影”。到清代,皮影體高縮至42~48cm,俗稱“五尺影”,三歲牛皮為雕刻上等材料。孝義皮影造型粗獷,簡練夸張,線條遒勁……
[詳細(x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