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武手拳源于清代,由清朝名師王洪良傳至昌邑。其基本功有陸趟踢腿、十二小單拳;主要- 有行功、內(nèi)功心法;武術(shù)套路有翻車捶、異極劍、野戰(zhàn)刀;- 有行功、內(nèi)功心法等。武手拳的特點為大開大合,攻防開合,功防勁力,彈蹦跳躍,近身靠打,以巧破千斤,打人不見影,以打兼防,速來快入,柔中帶剛![詳細] |
![]() | 昌邑土陶歷史悠久,影響較大,明清時期最盛。在歷代的傳承中,形成了復雜、細致的工藝流程。昌邑土陶的工藝要求非常復雜,程序要求的也比較細致,注重火候的掌握。從備土、踩泥、做陶、晾曬、裝窯到燒制,每一道工序都要謹小慎微。制陶多用當?shù)攸S粘土及濰河兩岸的黃膠泥,取耕作層以下兩米左右的沒有沙子的“立土”;踩泥是通過加水人工用腳把泥踩勻;做陶是通過土陶模具制作泥胎;泥臺晾曬后就開始裝窯燒制,燒火的火序為小火、上……[詳細] |
![]() | 柳疃絲綢是指繭綢,即柞綢,又稱山東綢或魯綢。清朝嘉慶年間,山東昌邑柳疃一帶的人開始到東山(山東棲霞桃村一帶)販柞綢、纊絲和織綢。柳疃從東山進柞繭后,逐步發(fā)明了柞繭的纊絲。柳疃人于道光年間發(fā)明木制腳踏纊車,柳疃絲綢正式問世,并在不斷的傳承中,柞蠶繅絲技藝不斷改進,逐漸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工藝:泡絲、藥絲、撴絲、撂籰子(倒絲)、牽機、刷機、撞軸、繒機、織機、漂煉、晾綢、平綢。柳疃絲綢織工細密,色澤光亮,手……[詳細] |
![]() | 乾隆杯酒傳統(tǒng)釀造技藝,起源于元明,創(chuàng)號于乾隆盛世,歷經(jīng)近千年的傳承和發(fā)展,操作流程各環(huán)節(jié)至今保留完整,生產(chǎn)過程中以昌邑盛產(chǎn)的高梁、小麥、大米、糯米、玉米五種糧食為主要原料。在原料粉碎時,呈“梅花瓣”狀;配料過程中,“無團糟,無白眼”;人工裝甑時,達到“輕、松、勻、薄、平”;加熱蒸餾時,把握“緩汽蒸餾,大氣追尾”的分寸;原料糊化時,必須保證“熟而不粘,內(nèi)無生芯”。同時,從其包包制曲工藝環(huán)節(jié)中分離出的……[詳細] |
![]() | 每年農(nóng)歷正月十四,昌邑市東永安村都要舉行“燒老!钡募漓牖顒。該村明朝萬歷年間始建孫臏廟,“燒老!本褪羌o念這位杰出的古代軍事家。正月初六人們便開始用當?shù)禺a(chǎn)的竹子、棉槐條、高梁秸等扎制老牛。到正月十二,老牛輪廓軋好后,婦女們便開始用黃色彩紙剪制牛毛,并用各色彩紙剪制成花、牛鞍、大刀鈴鐺等飾品,粘到老牛身上。老牛身高5米,身長10米,獨角角長1.8米,威武壯觀,神氣十足。正月十四上午,人們紛紛上前觸……[詳細] |
![]() | 小章竹馬是濰坊昌邑西小章村馬氏家族在春節(jié)期間舉行的一種民俗活動,它是一種集出征列陣、戲劇表演、民間舞蹈和武術(shù)打斗于一體的特殊民間歌舞形式,民間俗稱“跑竹馬”。每逢新春佳節(jié)、元宵燈會,村民都會精心組織,認真表演。小章竹馬表演的是元末明初,一元朝武將奉命押送美女去南方進貢,遇山游山,遇水玩水的行進過程。馬隊共有9匹竹馬組成。4男4女各馭1匹,分列兩隊,另有一人馭黃膘馬,著元朝官員服裝,扮督軍押后,稱為……[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