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體起源無明確文字記載,解放前廣泛流傳于沭陽廣大地區(qū),現(xiàn)在此習俗和解放前相比也簡單得多,大多數(shù)地方只留下美麗動聽的傳說。七月七乞巧節(jié)流布于流布沭陽縣賢官鎮(zhèn)、茆圩鄉(xiāng)、韓山鎮(zhèn)、官墩鄉(xiāng)、湯澗鎮(zhèn)、隴集鎮(zhèn)、耿圩鎮(zhèn)、潼陽鎮(zhèn)、悅來鎮(zhèn)、北丁集鄉(xiāng)、錢集鎮(zhèn)、馬廠鎮(zhèn)、章集社區(qū)、沂濤鎮(zhèn)、東小店鄉(xiāng)。七夕,指夏歷七月初七的夜晚,相傳這一天是“乞巧節(jié)”。沭陽一帶人家的小大姐在這一天下傍晚,她們?yōu)⑺畳叩,把自家的院子收拾得一塵不染,井井有條,到了晚上,姑娘們在庭院的一旁顯眼處,豎立起一根青竹竿,竿頭插一片鮮碧綠的荷葉,做成一個“承露盤”,兩旁邊掛起兩盞紅燈籠。(這兩盞燈,通常被稱做“雙星”),再把預先畫好的“七仙女”的畫像,恭恭敬敬地懸掛在兩燈之間的竹竿上。然后搬來八仙桌,端端正正地放在七仙女的畫像前面,供上瓜果酒肴。供品……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