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棒槌花邊技藝是青州特有的一種民間手工工藝,至今已有近200年的歷史,主要用木質(zhì)棒槌操作,編織過程極富觀賞性,針法豐富、工藝流程獨特,作品花樣繁多、富貴典雅,織工細膩、圖案美觀、線條流暢、立體感強,被譽為“抽紗之王”。青州府花邊大套主要采用幾十對木質(zhì)棒槌交織,是一種以“碼”為單位的帶形花邊,分“滿工花邊”和“鑲拼花邊”兩種。“滿工花邊”純以編織工藝制作,作品具有“透雕”效果。“鑲拼花邊”則以編織花邊……[詳細] |
![]() | 武王平商而王天下,封師尚父於齊營丘。營丘故城原分為“外城”“內(nèi)城”“皇城”;食,即今古城村,長寬里許,村前立有“古城”村碑,碑文記錄著古城的源起、歷史和姜太公的事跡,村西北角一段皇城殘垣赫然矗立。姜太公是齊國的締造者,西周的開國元勛,齊文化的創(chuàng)始人,亦是中國古代的一位影響久遠的杰出的韜略家、軍事家與政治家。歷代典籍都公認他的歷史地位,儒、道、法、兵、陰陽、縱橫諸家皆追他為本家人物,被尊為“百家宗……[詳細] |
![]() | 青州井塘村石砌房民居建筑技藝是青州市井塘古村獨具特色的一種建筑石砌房的手工技藝。它就地取材,利用當?shù)厍嗍蜆O為原始的手工技巧打造出冬暖夏涼且牢固實用的石屋;并根據(jù)地形地勢,使房屋依山而建、因勢而造;巧妙地結合當?shù)孛袼着c風水文化,把村民祈求平安吉祥、辟邪納福的思想貫穿到石房的選址、上梁和成房完工、畫符、鏡子、石敢當?shù)让恳粋細節(jié)中。青州井塘村石砌房民居建筑技藝分布于青州市西南王府街道井塘古村。明代景泰……[詳細] |
![]() | 青州作為山東東部最大的回族聚居區(qū),其回族豐富的飲食文化經(jīng)過歷史積淀,形成了眾多味美可口、風格獨具的食品,隆盛糕點便是其中最富盛名的清真代表食品。隆盛糕點制作技藝嚴格按照回族的宗教習慣加上傳統(tǒng)的純手工工藝和祖?zhèn)髋浞骄ぜ氉鞫,具有入口即化、香甜可口、油而不膩、百吃不厭的特點,深受廣大顧客的喜愛,經(jīng)久不衰,成為青州的特產(chǎn)。隆盛糕點歷史傳承名點共計83種。目前生產(chǎn)的有16余種,分為三大類:烤制類、炸制……[詳細] |
![]() | 青州剪刀鍛制技藝是青州特有的一種民間工藝。明嘉靖年間,青州就有了制作剪刀的手工作坊。在清末民國初期,青州“大三”剪刀(青州剪刀的前身)已是譽滿大江南北。民間長期以來就有“齊家錐子任家刀,大三剪子不用挑”的民謠。青州剪刀純屬小手工業(yè),純手工制作。剪刀鍛制整個生產(chǎn)工藝環(huán)節(jié)多,程序復雜,制成一把剪刀需要經(jīng)過三個階段、七十二道工序,青州剪刀工藝的獨特性具體體現(xiàn)在選料、成型、淬火、刃口磨細等四道工序中。青州……[詳細] |
![]() | 青州宣卷是起源于民間宗教信仰的某些儀規(guī)演唱佛教故事的說唱形式,逐漸演變?yōu)槊耖g自娛自樂的說唱形式。青州宣卷在民間廣為流傳,每當廟會期間,輒數(shù)千人進行宣卷,其所用曲調(diào)皆為民間小曲。青州宣卷表演形式多樣,有坐堂唱的,群唱的,山會中擔花籃(其實是擔經(jīng))走唱的等等。宣卷前,宣卷人還需有一定的儀式:先洗手、拈香、面對供著或墻上掛著佛像磕頭等,以示莊重。然后,主宣人可以手敲木魚,或敲打磬,或擊法鼓、敲法鐘。還有……[詳細] |
![]() | 云門春傳統(tǒng)釀酒技藝起源于1871年晚清青州商賈馬興邦創(chuàng)建的裕豐酒坊,距今已有140多年歷史。裕豐酒坊創(chuàng)始人馬興邦在學習前人賈思勰所著的《齊民要術》制酒法基礎上,總結民間釀酒方法,研究出了青州傳統(tǒng)釀酒技藝。云門春傳統(tǒng)釀酒技藝的制曲工藝特征為:制曲溫度高(曲心最高溫度63度以上),而濃香型大曲一般不超過55度,極適合高溫細菌的生長繁殖,這是云門陳釀酒醇厚豐滿,空杯留香持久的緣由。使用貯存6個月的陳曲,……[詳細] |
![]() | 又名“平調(diào)三弦”、“平調(diào)清腔”,為山東稀有曲種之一。清末,由青州武大鑼傳至濟南,再由其徒梨花傳至濟寧,授徒程四妮,四妮再傳王鳳玉、王鳳仙,后分別傳至曹州、濮陽。1900年左右,徐州曾有演出。后因其曲調(diào)過于委婉,難唱大書,漸被琴書、墜子取代。起初多為女藝人、盲藝人演唱。演唱時,手操琵琶,腳踏“搖金”(即鐵尺、金牌,后改為手持),三弦琵琶伴奏。唱腔為七音宮調(diào)式,由“大清腔”、“曲溜子”派生出“評頭”、……[詳細] |
![]() | 毽子,是中國一項流傳很廣,有著悠久歷史的漢族民間體育活動。經(jīng)常進行這項活動,可以活動筋骨,促進健康。據(jù)歷史文獻和出土文物證明,踢毽子起源于我國漢代,盛行于六朝、隋、唐。2010年5月18日,中國文化部公布了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推薦項目名單(新入選項目)。山東省青州市申報的“花毽”入選,列入傳統(tǒng)體育、游藝與雜技項目類別的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踢毽子起源于什么時候?又是何人首創(chuàng)?這早就是我國體育![詳細] |
![]() | “龍虎斗”。采用南音樂器配合鑼鼓,有時“清唱”小曲,以兒童為主唱者,往往采用輪流對唱的形式,別具一格,樂隊的主要標志是在一只雕刻古雅的長型鼓架(形似轎子),上放置通鼓和小鼓各一面,由兩個人扛鼓而行,司鼓者橫進邊打兩面鼓,有時還兼助唱指揮,氣氛昂揚高吭,被譽為“龍虎斗”。……[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