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高密半印半畫年畫至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在清嘉慶、道光年間高密人融匯天津楊柳青年畫與高密當?shù)氐膿浠夷戤,形成了半印半畫年畫。高密半印半畫年畫是以刻版印線稿、再進行手工填繪的一種民間畫種。所刻線版大多沿用撲灰年畫原手描圖樣刻成,取代了撲灰年畫當中的“撲灰”、“勾線”等工序,填繪與撲灰年畫的畫法大同小異,它擺脫了純手工繪制的約束,大大提高了年畫的生產(chǎn)效率。高密半印半畫年畫在藝術特征上有獨到之處:造型……[詳細] |
![]() | 高密菜刀制作技藝已有400多年的歷史,歷史上最著名的是“邵福隆”菜刀。高密菜刀的制作需要4人操作一盤爐,即分掌鉗、打頭錘、打旁錘、拉風箱各一人,利用爐、風箱、砧子、錘子、鑿子、剪刀、磨石等,經(jīng)打制毛坯、開槽夾鋼、熟火、開片、接信子、剪毛邊、粗開刃、淬火、水磨刃、上把等十幾道工序。其中,夾鋼、淬火是高密菜刀制作技藝的精髓。夾鋼是先將熟鐵打出刀坯,再開槽夾上鋼(鋼的大小根據(jù)需要而定)燒到一定的溫度使鋼……[詳細] |
![]() | 高密地秧歌,以稱“秧歌耍”、“秧歌戲”、“地蹺”等。很早以前,每年農(nóng)歷正月初九,人們在玉皇廟中手舞足蹈,為玉皇慶賀生日。年逢天旱,也用同樣的形式到玉皇廟祈雨。后來,農(nóng)民為慶豐收,也在元宵節(jié)載歌載舞。至清光緒年間,已發(fā)展成為一種廣場歌舞形式。角色有秧歌頭(膏藥頭)、老旦(大老婆)、小曼(小湯羅)各1人,鼓子、棒槌(和尚)、臘花各兩人等。女角踏地蹺、舞扇巾;男角背腰鼓、打棒槌。先跑場后唱戲。唯城西一帶……[詳細] |
![]() | 茂腔這一地方劇種自產(chǎn)生、流傳、發(fā)展至今,雖歷經(jīng)數(shù)百年,但名稱確定的較晚。1954年,華東地區(qū)組織戲劇觀摩演出時才由組委會正式命名為“茂腔”。此前,人們多稱作“周姑子調”或“肘鼓子戲”、“冒腔”等。當時的“華東區(qū)戲劇觀摩演出紀念會刊”提到:山東流行著一種敲著狗皮鼓替農(nóng)村中有災難疾病的農(nóng)民開鎖還愿的迷信活動,唱腔稱為周姑子調,后來在高密及周邊地區(qū)演變?yōu)閼騽。捎谠撉{的明顯特點是尾音“打冒”,“冒”與……[詳細] |
![]() | 高密歷史悠久,人文淵源。境內(nèi)已發(fā)現(xiàn)的文化遺址有二十余處。高密在春秋時期曾稱夷維,秦、漢時為高密,歷朝因之至今。 春秋時期齊國名相晏嬰(公元前-公元前500年),東漢經(jīng)學大師鄭玄(公元127-200年),清代名臣、書法大家劉墉(公元1719-1804),都是高密人。如今在峽山水庫岸畔,尚有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鄭公(玄)祠”。 高密歷史文化遺存深厚,民間藝術豐富?墒枪偶蠈γ耖g藝術的記述甚少。如以……[詳細] |
![]() | 我國民間年畫中的一個古老畫種,始見于明代成化年間(1465-1487年),盛行于清代。從現(xiàn)有的資料看,全國只有高密一地存在這種年畫,主要產(chǎn)地在高密北鄉(xiāng)姜莊、夏莊一帶30多個村莊。撲灰年畫是在寫意國畫的基礎上成長起來的。后來經(jīng)高密北鄉(xiāng)公婆廟村王姓人家發(fā)展創(chuàng)新,在文人畫和廟宇壁畫的基礎上形成一種撲灰起稿,繼以手繪,半印半畫的年畫。所謂撲灰,即用柳枝燒灰,描線作底版,一次復印多張。藝人繼而在印出的稿上粉……[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