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磚雕藝術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它以磚為基本材料,雕以各種圖案,具有濃郁的民族風格。山西磚雕的歷史悠久,早在金代便已取得了極其輝煌的成就。尤其清中期以后,富甲一方的晉商開始大規(guī)模地修建氣勢宏大的宅院,在磚雕裝飾方面不惜工本,極為講究。該時期的磚雕不僅工藝純熟、精到,構圖飽滿、繁復,題材廣泛、多樣,技師更是綜合運用了圓雕、浮雕、線刻、透雕等工藝手法,充分反映了中國傳統(tǒng)民居對美的追求。陵川書鼓磚雕散見于……[詳細] |
![]() | 布貼畫原名宮廷補繡,俗稱布貼畫,又叫布堆畫、布貼花、布摞花、撥花等,最初是一種古老的刺繡技藝,由各種不同色彩、不同質(zhì)地、不同形狀的布塊按一定的構圖拼接而成。陵川布貼畫在民間流傳已久,明清時期多為家庭婦女做針線活時用在腰兜、鞋子、衣帽、日用品等上面的裝飾,造型多為花鳥蟲魚、吉祥圖案等,隨著時代的推移,經(jīng)過傳承人的改良和創(chuàng)新,逐漸變?yōu)楝F(xiàn)在以布為原料單獨構圖的民間美術,其題材也變得豐富多彩,主要有歷史名……[詳細] |
![]() | 陵川剪紙藝術歷史悠久,其最本質(zhì)的特征是寫實和變形的統(tǒng)一,它是人們在對自然認識的基礎上,融入主觀情感,經(jīng)過以心造型,以理造型,以美造型的創(chuàng)制過程而產(chǎn)生。陵川剪紙在繼承傳統(tǒng)民間剪紙藝術的同時,又吸收了國畫、版畫、銅鉻畫、布貼等表現(xiàn)手法,以戲曲人物和佛教文化為主要創(chuàng)作題材,代表作品有《戲曲人物系列》、《月華》、《蘭閨雅集圖》、《山鬼》、《醉仙圖》、《四季花鳥》、《梅蘭竹菊》《中華盛世》、《醉荷》、《母愛……[詳細] |
![]() | 中醫(yī)正骨系診治損傷?疲枪糯t(yī)學“十三科”之一,也稱骨傷科或骨科。陵川韓氏正骨術有據(jù)可考的歷史已有200余年,目前唯一的傳承人韓高舉,師承于岳父王文公。王氏系晚清生人,祖籍陵川縣附城鎮(zhèn)峰西村,一生治病救人,樂善好施,接濟鄉(xiāng)鄰,人送綽號“大善人”。王氏師承西河底鎮(zhèn)馮山村馮得孩,馮氏醫(yī)術高明,人稱“及時雨”,當時與上黨戲王趙清海(勤孩)齊名,民間有“唱戲的是勤孩,正骨的是得孩,補鍋的是良孩,小偷王是……[詳細] |
![]() | 扎紙龍、舞紙龍是一種漢族傳統(tǒng)民俗,陵川縣平城鎮(zhèn)每年十月初一舉行隆重的龍燈會儀式,一方面感謝神龍保佑風調(diào)雨順、五谷豐登,同時還能驅(qū)鬼辟邪,保佑一方平安。平城龍一雌一雄,成對出現(xiàn)。舞龍時雙龍在前,后面的提燈隊伍浩浩蕩蕩,非常壯觀。平城紙龍以竹篾制骨架,用宣紙(后用牛油紙)做龍頭、龍身、龍尾,其中龍頭的制作難度最大,由口含龍珠的嘴部、前額、后腦、角、手柄等部分組成,龍身和龍尾所蒙裱的紙上繪有龍的鱗片,鱗……[詳細] |
![]() | 平腔秧歌實為“混場秧歌”,它流行于太行山巔的陵川縣,發(fā)源城西北35里的東溝村,所以也叫“東溝秧歌”。據(jù)1963年版《陵川縣志》記載:平腔秧歌是土生土長的民間藝術,在很早以前每逢春節(jié)、元宵節(jié),人們且歌且舞、自唱自樂,于街頭巷尾、家戶院落的一種文藝形式,故又俗稱“地不輪”,即平腔秧歌的前身。平腔秧歌原先只在東溝本村演唱,因這里藏煤豐富,開有小煤窯,常有不少外地人來做工,他們于空閑時間,也愛學幾段,久而……[詳細] |
![]() | 陵川鋼板書:因說書者手持鋼板演唱而得名。由當?shù)亍案砂鍟蔽蘸幽稀八墓上摇币魳匪夭难葑兌伞A餍杏诹甏ㄈ,盛行時曾流傳澤州、高平、長治、壺關以及河南輝縣與陵川相鄰的部分地區(qū)。以演唱中長篇書目見長,也是演唱傳統(tǒng)曲(書)目數(shù)量較多的曲種。坐場演唱,以唱為主,說唱相間。形成年代無文字記載。相傳,早在清末演唱活動就已滲透到百姓們的婚喪等風俗習慣中。一人多角,出進人物。清末民初,出現(xiàn)了藝人相約二三人合作演……[詳細] |
![]() | 關于“爛柯”故事和爛柯山,我國許多地方歷史上也都見到過,例如浙江衢州、廣東肇慶、四川達縣、陜西洛川、河南新安和山西武鄉(xiāng)等等。爛柯的故事在長期流傳過程中,除了“觀棋爛柯”這一共性外,因為各地的風土人情、風俗習慣、地理環(huán)境、地方語言等的不同而有一定的地域差異。陵川棋子山爛柯的傳說在陵川縣境內(nèi)流傳已久,分布區(qū)域包括古郊、六泉、潞城三鄉(xiāng)(鎮(zhèn))交界處的棋子山及潞城鎮(zhèn)部分鄉(xiāng)村。由老百姓世世代代口傳心授流傳至今……[詳細] |
![]() | 五鬼盤叉,因表演者扮演小鬼,又因其中的五個鬼是持叉舞蹈,故名。流傳于陵川縣趙豁池村。產(chǎn)生年代無考。據(jù)藝輩相傳,早在清光緒年間就已流傳。多在鬧元宵和鄰村廟會演出。主要表現(xiàn)小鬼奉閻羅之命,到人間活捉一貫打罵公,刻薄鄰里的劉氏女的故事。劉氏忤悍刁悍,地府凈羅決定折其陽壽,令小鬼到陽間捉拿歸陰,劉氏四下逃竄躲藏,甚至撒潑抵抗,五鬼回旋盤繞,以叉與其格斗,終將其挑在叉尖,拿回陰間。此外,演出前素有先跪拜祭叉……[詳細] |
![]() | 十不隔是一種民間打擊樂,主要盛行于陵川縣附城南馬村一帶。無論是趕廟會,還是重大節(jié)日慶典,十不隔都是當?shù)厝罕娨环N最好的慶祝方式。那么,空間什么是十不隔呢?十不隔作為民間打擊樂的一種,屬于上黨音樂的有機組成部分。它是勞動人民在生產(chǎn)生活當中,為表達自己的喜悅心情而創(chuàng)作的,隨著傳統(tǒng)的民俗活動而發(fā)展延續(xù)到今天。據(jù)老藝人口碑相傳,十不隔從唐代起便開始在南馬村一帶盛行,流傳至今已經(jīng)有一千多年的歷史了。十不隔這個……[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