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山西面塑各地叫法不一,形態(tài)各有特點,它們大都出自農村鄉(xiāng)鎮(zhèn)家庭婦女之手,其以上等白面為原料,經過揉面、造型、籠蒸、點色而成,造形夸張生動,用色明快大方,風格粗獷樸實,富有美感,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新絳地處汾河下游,是山西省小麥主要產區(qū)之一。據史書記載,早在宋代,人們就開始用白面塑成豬、羊,代替真豬、真羊祭祀。此后,這種既經濟又實用的辦法便在古絳州一帶沿襲下來。逢年過節(jié),這里的家家戶戶都要用上等的小麥……[詳細] |
![]() | 新絳縣古稱絳州,制作絳墨是該縣的傳統(tǒng)產業(yè),過去常當作貢品,被文人墨客贊譽為“落墨似漆,萬年存真”,百余年來受到群眾追捧。絳墨傳統(tǒng)制作技藝主要分布在汾河下游與新絳縣相毗鄰的襄汾、侯馬、稷山一帶,其中尤以積文齋筆墨莊制作的絳墨最為有名。絳墨常用的材料有皮膠、油煙、冰片、麝香、朱砂等。絳墨捶打是力氣活,生產工人僅捶打一項就要百遍,揉與壓需用巧勁,只有這樣制作出來的墨錠才能質細蘊光,不膠不澀;研墨寫字,烏……[詳細] |
![]() | 新絳縣自古為水陸碼頭,商業(yè)和傳統(tǒng)手工業(yè)歷來發(fā)達,從而聚集了一批文人墨客,也產生一些為其服務的相關產業(yè),絳筆生產便是一例。據傳,秦國大將蒙恬發(fā)明了毛筆,后隨秦始皇東巡,路過絳州,親傳造筆之術。至宋帝趙匡胤時,絳州制筆業(yè)已達鼎盛,貴為歷代朝廷貢品。在其后的千余年間,絳州歷代制筆藝人,承先人技藝之精華,不斷改進創(chuàng)新,技藝日臻成熟。20世紀二三十年代,新絳城內僅筆墨作坊就有一百余家,年產毛筆十萬支,行銷全……[詳細] |
![]() | 絳州木版年畫起源于北宋,興盛于清朝中葉,是在傳統(tǒng)雕刻印刷工藝的基礎上發(fā)展而來的傳統(tǒng)藝術。歷史上的絳州木版年畫與天津楊柳青、河北武強、江蘇桃花塢、河南朱仙鎮(zhèn)木版年畫齊名,代表作有《春牛圖》、《四季美人》、《猴子搶帽》、《馗頭》等等。絳州木版年畫的刻版印刷技藝十分繁雜和講究,從起草繪圖到最后印制出一幅年畫需要經過十幾道工序,既要有高超的繪畫水平,又要有不俗的刻版技藝,還要熟練掌握套版印刷的竅門。在漫長……[詳細] |
![]() | 新絳民間剪紙歷史悠久,相傳二千五百年前春秋戰(zhàn)國時期,建都古新絳的晉獻公命令宮中巧匠用簿金片剪成十種果子紋樣綴于繡鞋之上,表示當時被晉國征服了的十個小國向其納貢稱臣,此鞋樣現仍流傳于新絳一帶,名曰《十果鞋》。唐代詩人李商隱的《人日》詩中曾稱“鏤金作勝傳荊俗,剪彩為人起晉風!毙陆{剪紙藝術分布廣泛,主要題材大致有三:傳統(tǒng)民俗類、戲曲故事類、現實生活類,其中又以戲曲故事類居多。新絳戲曲人物剪紙,俗稱窗人……[詳細] |
![]() | 影戲,即皮影戲,又叫“燈影子”,是用牛皮雕刻人形物狀,借燈光在幕布上顯影的一種民間戲劇,相傳源于漢代。詩載:“漢妃抱子窗前耍,巧剪桐葉照窗紗,文帝治國安天下,制樂傳于百姓家!碧、五代時,佛僧以素紙剪刻影人,誦法念經,超度亡靈。宋代孟元老的《東京夢華錄》中載:“每一方巷口,無樂棚去處,多設小影戲棚子,以防本坊游人小兒相失,以影聚人!狈从沉似び霸诒彼螘r的演出盛況。元、明時期,皮影不僅在我國廣泛流行……[詳細] |
![]() | 彩繪陶是指將陶胎燒成之后在其表面進行彩繪的陶器,又稱燒后彩繪陶。新絳縣彩繪陶工藝品取材汾河灘地的澄泥,生產以手工為主,從采回原料到最后變成藝術品,周期長而且成品率不高,其八大工藝是選料、配泥、揉泥、拉坯、整形、晾干、燒制、繪彩,還要經過二十道工序進行打磨、上彩。彩繪仿古陶器制作過程中所用的主要工具有配泥用的棒、槌、篩、羅、甕、轉盤等;整型用的各種模具,幾十種雕刻刀具等。彩繪陶品種約有400余種,大……[詳細] |
![]() | “點舌丸”(梅花點舌丹),是延續(xù)生產三百余年療效卓著的傳世名藥,F被國家列為“ 級秘密技術”。傳承地新絳縣.根據《新絳縣志》記載清末民初,新絳縣就有中藥鋪(店)34家,均以出售中成藥丸散膏丹為主。當時雙人藥業(yè)的前身德義堂生產的“點舌丸”早已暢銷晉、陜、冀、豫各地。“點舌丸”原系清朝皇宮專為皇室專用的秘藥,后由王姓太監(jiān)流傳于民間。河北郝氏得此秘方遂在新絳縣建德義堂中藥鋪,因療效卓著,聲譽鵲起。德義堂……[詳細] |
![]() | 絳州剔犀制作技藝為雕漆工藝之一。雕漆始于唐代,剔犀定型于宋代。絳州剔犀制作技藝是將朱、黑、黃等二種或三種色漆,在器物表面上有規(guī)律地一層一層的逐層堆積起來,達到一定厚度(約0.3-0.5毫米)后,用“v”形刀雕刻花紋,刀口處可看見不同的色層,與其它雕漆和漆器截然不同。因其花紋刀口側面處顯現如同截開的犀牛皮質的斷面層次,故名剔犀。同時,又因花紋多為回紋、云鉤,流轉自如,回旋生動,近代以來稱之為云雕。絳……[詳細] |
![]() | 在中國這片古老的東方文明沃土上,有一種經久不衰神奇畫藝,它的名字叫做燙烙畫。燙烙畫,它以烙鐵為筆,高溫代墨,其色彩自然天成,古樸典雅。因其工具及材料的特殊性,所以制作工期十分冗長,一般需要數月時間方可燙烙一幅作品,有的甚至數年之久。燙烙畫的壽命是很長的,在特制木板上燙烙的各種畫,少則幾十年,長則可達一個世紀之久。中華文藝美協(xié)會員,新絳向陽燙烙畫研制所所長李祥生,數十年匞心筑夢,將燙烙畫藝術在絳州大……[詳細] |
![]() | 是山西運城新絳縣的特產。蒲劇流行于山西、陜西、河南、甘肅和青海等省的部分地區(qū),是山西四大梆子中最古老的一種。晉劇、北路梆子等都是從蒲劇派生出來的。蒲劇,因興起于山西南部的蒲州(今永濟一帶)而得名,亦稱蒲州梆子或南路梆子。是晉南地區(qū)的主要劇種,臨汾地區(qū)有許多古代戲劇活動遺跡,例如臨汾市的魏村元代戲臺、東羊戲臺和王曲元代戲臺等,造型逼真,表情豐富,再現了我國古代的戲劇藝術。這些實物史料證明,晉南地區(qū)戲……[詳細] |
![]() | 趙氏孤兒傳說-新絳新絳縣是晉南地區(qū)唯一的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中國民間藝術之鄉(xiāng),全國文化先進縣,全省確定的四個非物質文化遺產重點保護縣,新絳,古稱絳州,是春秋時期晉國故絳都的唯一傳承者。當然,由于轄區(qū)范圍的變化,現臨汾市襄汾縣趙康鎮(zhèn),從那時起一直到宋元時期都隸屬于絳州管轄。而趙氏孤兒的傳說故事就發(fā)生在新絳縣和襄汾縣的趙康鎮(zhèn)一帶。故絳都遺址、靈公臺、哺饑坡、五色槐、趙盾墓、祠、碑、孤兒藏孤處、齊姜墓、……[詳細] |
![]() | 澄泥硯,與端硯、歙硯、洮硯齊名為中國“四大名硯”,主要產于山西省新絳縣,是四大名硯中唯一泥硯。2008年,澄泥硯制作技藝入選我國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新絳縣位于山西省西南部,汾河經此西流,帶來大量富含多種金屬礦物質的泥沙沉積成床,得天獨厚的澄泥資源,為澄泥硯的制作創(chuàng)造了條件,尤其為澄泥硯“窯變”為朱砂紅、鱔魚黃、蟹殼青、檀香紫等自然色彩創(chuàng)造了條件。唐宋時期澄泥硯已經形成了一套系統(tǒng)、完整的制作……[詳細] |
![]() | 新絳古來就是三晉一塊文化寶地,位于山西南部,地處晉、陜、豫三省交界的黃河三角洲!疤茷殓軆鹊,有大夏之墟”,曾是晉國都城之一。自北魏起設為州治,直至清末。今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山西是鼓樂的故鄉(xiāng),新絳更是鼓樂之鄉(xiāng),從接壤的襄汾縣陶寺出土的新石器時代晚期的土鼓和鼉鼓推測,還在六千多年以前已經有了原始鼓樂。歷經世代人民集體傳承,唐代出現了鼎新期,并以“擂大鼓”而遐邇天下,明、清兩代呈現鼎盛。史稱李世民的……[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