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崔字小磨香油傳統(tǒng)技藝的歷史淵源可追溯到明代,至今已有600多年。鄭板橋曾題詩贊美曰:“十里郊野滿城香,舉目遠眺圩水長。神工鬼磨五百載,正宗芳味崔家莊!毙∧ハ阌蛡鹘y(tǒng)技藝流程:選芝麻、晾芝麻、取水、淘洗、烘炒用、出鍋風晾、過篩、研磨、使?jié){、攪油、墩油、撇油、晃油、再次墩油、沉淀、灌裝;其主要基本內(nèi)容為:“石磨制作與鏨磨技藝”、“芝麻胚胎的培育”、“水代法取油”、“專利物理凈化技術”等一系列較為科學完……[詳細] |
![]() | 濰坊仿古銅印鑄造始于清咸豐年間,鑄造技藝仿漢印翻砂,以沙土制模,然后將銅熔化鑄成印鈕。制作工藝經(jīng)過制模、篆刻印底、澆鑄、制鈕、印身錯鏨、修字、拋光等七十多道工序。銅印以質(zhì)地上乘的黃銅或紫銅、純金銀為原料,用優(yōu)質(zhì)泥土、細沙篩選,加膠粘合制成泥坯,用木箱加沙固定后加注液銅鑄成印鈕,印鈕以龍頭、獅子、十二生肖等各種動物為主,動物印鈕,古雅別致,令人珍愛,鑄成的印鈕,黃銅全身,金光閃耀,明亮光滑,中間中空……[詳細] |
![]() | 濰坊瑞福油脂調(diào)料有限公司是全國實力最強的小磨香油專業(yè)生產(chǎn)廠家,擁有自營進出口權,被授予“中華老字號”,通過ISO9001國際質(zhì)量體系認證。公司生產(chǎn)的“崔字牌”小磨香油及系列芝麻制品銷往山東各地、浙江、上海、江蘇、安徽、東北三省等各大中城市;并遠銷日本、韓國、馬來西亞等國家和地區(qū),深受好評;產(chǎn)品被評為山東名牌、山東省著名商標,并被認證為綠色食品。在國家糧油質(zhì)量監(jiān)督檢驗中心在全國范圍內(nèi)進行的無通知抽查……[詳細] |
![]() | 濰城小磨香油最早產(chǎn)于濰城區(qū)于河街道崔家村。崔家村也被當?shù)厝朔Q作崔家莊。明洪武初年,-縣崔氏三兄弟遷居至濰縣城西大于河(舊稱大圩河)西畔,并以姓氏命名為崔家莊。當時崔氏聰慧手巧,用小石磨將炒好的芝麻磨成糊狀,再將芝麻糊放入大陶盆中,倒入適量開水,用木杠在盆中攪拌。待盆里漂出了一層油脂,散發(fā)出香味,又把木杠放下,將陶盆放在木杠上來回晃動,油層不斷加厚。然后用木勺把油舀出,盛進容器挑到集市上去賣。后不斷……[詳細] |
![]() | 濰城布玩具起源于民間。清乾隆年間,濰縣城鄉(xiāng)青年婦女,常用布料縫制一些生活用品和裝飾品,用來美化生活,表達美好意愿。如縫制的虎頭帽、貓頭鞋等,穿戴在小孩子身上,既把孩子打扮得威武漂亮,又寓意消災避禍,健康成長。還有香料荷包、虎頭串(以虎頭、笤帚、簸箕、黃瓜、葫蘆等各種小布玩具連成一串)、眼鏡盒、煙包、針線盒等多種布玩具。這些布玩具還用于禮儀交往,成為親朋好友間的贈品。后來,布玩具逐漸發(fā)展成為商品,有……[詳細] |
![]() | 傳統(tǒng)工藝濰坊核雕,已有近200年的歷史。清朝晚期,濰縣人都渭南師從諸城著名核雕藝人張大眼學習核雕,以嫻熟技藝聞名鄉(xiāng)里。后歷經(jīng)都蘭桂、考功卿、都傳恭、王續(xù)德、邢友弼等大師的傳承與創(chuàng)新,形成了體微藝精、玲瓏剔透的藝術風格。都蘭桂師承父都渭南,技藝精深。1950年后,都蘭桂創(chuàng)作的“水漫金山”“赤壁泛舟”等作品,曾遠銷捷克、印度、英國、美國等國家。1955年周恩來總理出國訪問,曾帶去都蘭桂與其徒弟考功卿創(chuàng)……[詳細] |
![]() | 仿古國畫 濰坊仿古國畫產(chǎn)品1973年由濰坊工藝美術研究所首創(chuàng)。1974年批量生產(chǎn),成為70年代山東省特藝類較大商品之一。仿古國畫分紙本、絹本、裝裱3種,題材以山水、花鳥、人物為多。1974—1978年產(chǎn)品全部出口。1978年以后,轉(zhuǎn)向絹面國畫屏風生產(chǎn),品種有四扇屏、六扇坐屏、臺屏等。1982年濰坊工藝美術研究所又創(chuàng)鎏金填彩屏,并于1986年獲中國工藝美術品百花獎優(yōu)質(zhì)產(chǎn)品獎。……[詳細] |
![]() | 年畫唱賣是伴隨楊家埠年畫的發(fā)展而誕生的一種獨特的民俗文化,距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明清時期,年畫主要靠畫店、畫莊和走街串巷,趕集擺攤來銷售。年畫唱賣都是用原始的扁擔為伴奏樂器,邊敲邊唱,唱賣年畫。年畫唱賣在楊家埠時稱“扛板子”,每拿一張唱上一段;如果僅唱一段,則叫“扛條子”。其唱詞押韻,即興而發(fā);無固定曲調(diào),隨意而來。除了年畫內(nèi)容的唱詞之外,而多是安康、如意、賜福、發(fā)財之類的吉祥用語,因貼近生活……[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