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形意拳是中國三大內(nèi)家拳(形意、太極、八卦)之一,位列中國四大名拳。為南宋抗金名將岳飛所創(chuàng),完善于元明,流行于河北、河南、山西等地。二十世紀初,灌云大伊山人馬繼福在河北拜名拳師李存義為師學習形意拳,并將其帶回灌云。灌云地區(qū)古屬海州,現(xiàn)屬連云港市,形意拳由河北傳入灌云縣至今有一百多年,已有了第五代傳人。形意拳拳法以劈、崩、鉆、炮、橫五拳為主,以渾元樁、三體樁為基礎樁法,單練套路有:五行連環(huán)、雜式捶、四……[詳細] |
![]() | 劉氏自然拳無固定拳套,不講著,不著相,以氣為歸,以不失自然為本旨。所謂“自然”,是通過循規(guī)蹈矩的苦練求得。劉氏自然拳入門之初,以舒筋法練習腰腿柔韌、關節(jié)靈活;以內(nèi)圈手練習手眼身法步,要求“身似彎弓手似箭,眼似流星腿似磨”此后則習推手(即鬼推手),然后再加入踢法練習。劉氏自然拳功夫包括:以“子母球”練抓、斬、切、刺、拋、刷、點、拿等勁;以“沙包”練抓扣勁;以“捏糾木棒”練虎口勁;以“三角樁”練蹬踢法……[詳細] |
![]() | 灌南縣位于連淮交界處,土話有十人九胃病之說,早在兩千多年前戰(zhàn)國時期,我國第一部醫(yī)學專著黃帝內(nèi)經(jīng)《靈樞·邪氣臟腑病形》篇指出:“胃病者,腹脹,胃脘當心而痛”。一語道破了“胃病”的癥狀表現(xiàn)與病名。曾祖父苗懷方(1860—1930年),灌南縣大圈鄉(xiāng)人,20歲拜師學醫(yī),24歲行中醫(yī)(清光緒10年),精中醫(yī)內(nèi)科,善治胃。蛔娓该鐛嫽1883—1932年),25歲行中醫(yī),在灌南大圈鄉(xiāng)開設萬壽堂藥店,精中醫(yī)內(nèi)……[詳細] |
![]() | 肘股子是一種古老的曲藝演唱形式,因演員在演唱時用肘部擊打太平鼓而得名。肘股子流傳于連云港市贛榆區(qū),據(jù)《贛榆曲志簡志》一書記載,明代崇禎年間境內(nèi)出現(xiàn)藝人演唱肘股子,因一周姓尼姑演唱最佳,故又稱“周姑子”。肘股子是一種以唱為主、唱念相間的民間曲藝,唱念全用贛榆地方方言。主要唱腔為“大花腔”、“小花腔”、“四平調(diào)”、“陰陽腔”等多種,其中“大花腔”旋律較快,熱情奔放,多用于表達人物歡快的心情!靶』ㄇ弧薄[詳細] |
![]() | 櫻桃酒釀造技藝歷史悠久,考古工作中發(fā)現(xiàn)了多處中國新石器時代櫻桃用于釀酒的證據(jù),考古工作者曾在商代和戰(zhàn)國時期的古墓中發(fā)掘出櫻桃的種子。《禮記》中就有“仲夏之日以會桃先薦寢廟”的記載,這里的“會桃”即櫻桃,歷史上櫻桃曾被列為向朝廷進獻的“貢果”。野櫻桃在先秦時期的云臺山較為常見,記載“澤如楔荊,實如楔荊”。連云港市云臺山地區(qū)是最早釀造櫻桃酒的地區(qū),是公元前除了西亞地區(qū)以外另一個值得注意的重要地區(qū)。櫻桃……[詳細] |
![]() | 元宵節(jié)又稱“上元節(jié)”,是中國的傳統(tǒng)節(jié)日,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漢就有了。元宵燈會的起源自古有一個美麗的傳說,然而據(jù)有關專家考證,元宵賞燈始于東漢明帝時期。漢文帝時,將正月十五定為元宵節(jié)。按民間傳統(tǒng),在元宵這天明月高懸的夜晚,人們要點起彩燈萬盞,以示慶賀,出門賞月,燃放焰火,喜猜謎語,共吃元宵,合家團聚,共樂融融。新安鎮(zhèn)元宵燈會(又稱元宵燈節(jié))已有400多年,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據(jù)灌南縣地方史料記載……[詳細] |
![]() | 湯溝酒產(chǎn)于江蘇省灌南縣湯溝鎮(zhèn),“南國湯溝酒,開壇十里香”。這是我國清代著名戲劇家、詩人洪昇在311年前為湯溝酒寫下的詩句。正是湯溝酒,使灌南這個名不見經(jīng)傳的蘇北小城名聲鵲起,蜚聲中外。湯溝酒起源于北宋年間,成名于明朝末年,是我國享有盛譽的歷史名酒之一。幾百年來,湯溝酒以其獨特的風格而博得眾多文人墨客的謳歌贊頌。宋代的石曼卿、明代的吳承恩到清代的乾隆皇帝,都對湯溝酒贊賞有加。這首先要得益于湯溝酒得天……[詳細] |
![]() | 工鼓鑼又名淮海鑼鼓,是流行于蘇北大地廣泛受到人民群眾歡迎的一種曲藝形式。據(jù)研究,它的原始形態(tài)和大禹治水(史載禹的父親鯀因治水失敗,被處死東?h羽山)有關,據(jù)有關專家考證,大約在清代中葉,工鼓鑼形成了完整的說唱形式。清同、光年間,在蘇北地區(qū)極為盛行,不僅聲名顯著的藝人輩出,而且形成了不同的藝術(shù)流派,爭奇斗妍。革命戰(zhàn)爭時期,在革命根據(jù)地黨組織和民主政府的關心領導下,工鼓鑼藝人組織起來,成立各種“藝人救……[詳細] |
![]() | 海州(今連云港市)童子戲?qū)賰囊恢,它起源甚早,和古代的巫覡活動有著密切的淵源關系。海州自古巫風盛行,考古學家在連云港市錦屏山將軍崖遺存的原始社會巖畫中,就發(fā)現(xiàn)許多巫的形象和“皇舞祭天”、“執(zhí)干戚舞”的儺舞場面,海州童子戲藝人至今仍自稱為“鄉(xiāng)人儺”,而鄉(xiāng)人儺正是古代每年鄉(xiāng)間舉行的驅(qū)鬼除疫的重要儀式。明代以后的海州地方志中,均有儺戲的零星記載,約清乾隆年間,童子戲的演出已由“娛神”向“娛人”方向發(fā)展……[詳細] |
![]() | 跑馬燈是江蘇省常見的一種民間舞蹈形式,但連云港市東?h“南辰跑馬燈”有著不同的藝術(shù)特色:一是它演繹了宋代楊門女將抗擊外族入侵的故事;二是表演中保留了古樸的祭祀風俗;三是它體現(xiàn)了一種綜合性的藝術(shù)。它的“大場”用跑馬來顯示激烈的戰(zhàn)斗場景,而“小場”則用多種富于地方特色的舞蹈形式,猶如百戲雜陳,各唱各調(diào),來營造歡慶勝利的熱烈氛圍。南辰跑馬燈最早源于宋代,演出時分為祭祀、大場、小場三個部分。祭祀:為保佑出……[詳細] |
![]() | 汪恕有滴醋是江蘇連云港市古鎮(zhèn)板浦汪氏以手工技藝釀制的烹飪佐料。其創(chuàng)始人汪一愉于清康熙十四年(1675)開始以制醋為業(yè),取宋蘇軾為汪氏宗譜所題“恕心能及物,有道自生財”一聯(lián)的首字,掛牌“汪恕有醋坊”。汪氏釀醋時,采用大缸發(fā)酵,醋從缸壁的底部孔中滴出,且該醋味濃,酸度亦高。烹飪時,特別是伴涼菜時,只須數(shù)滴,便使菜肴酸中透出綿甜香郁,所以稱為“滴醋”,在醋品中獨樹一幟。故清代學者袁枚在《隨園食單》中盛贊……[詳細] |
![]() | 蘇北大鼓是蘇北地區(qū)主要的一種曲藝形式,它是由一名藝人擊鼓、打鐮同時又演唱。蘇北大鼓歷史悠久,屬南宋邱祖所創(chuàng)龍門派,宗譜已排三十個輩份。如從南宋算起,迄今已有八百多年歷史。蘇北大鼓用的是贛榆和東海北部方言。獨自一人登場,有說、有唱、說唱相間,唱的多,說得少;坐得多,站得少。演唱者身前支一面鼓,右手持棒或稱鼓條,左手握簡板或云板,也有的持兩塊月牙形的鋼板(俗稱鋼鐮),敲擊簡單節(jié)奏借以醞釀情緒,烘托氣氛……[詳細] |
![]() | 花果山傳說是流傳于江蘇省連云港市云臺山(今統(tǒng)稱花果山)及周邊地區(qū)的諸多民間傳說,其中石猴出世的傳說、猴嘴石的傳說、石猴鎖龍傳說、金箍狼牙石傳說、豬頭石的傳說、十八盤傳說、三元傳說、水簾洞傳說、七十二洞傳說、石猴烏龍?zhí)蹲窖齻髡f、拐杖柏傳說、南天門傳說等在民間以口頭形式代代相傳,既富于生活氣息,又離奇動人。三千年前《禹貢》的相關載述,是花果山傳說孕育、產(chǎn)生的原始依照!渡胶=(jīng)》、《水經(jīng)注》及唐詩宋詞及……[詳細] |
![]() | 民間“鼓吹”樂(以嗩吶或管子主奏)是我國北方比較流行的一種民間樂種形式。但連云港地區(qū)的鼓吹樂則有著自己獨到的特色。一是流行歷史悠久,且十分普及,明代隆慶年間成編的《海州志·卷之二》中已有民間喪事中“鼓吹”的記載,清代康熙末年東?h安峰鎮(zhèn)的許家班就已名噪一時,迄今該鎮(zhèn)有16個鼓吹樂班,其中有9個是許家的后代或傳人。二是曲牌豐富,全市流行的古老曲牌【山坡羊】、【寄生草】等兩百多首,是一份十分珍貴的藝術(shù)……[詳細] |
![]() | 花船又稱跑旱船,是江蘇省連云港地區(qū)歷代傳承的民間舞蹈。它以舞蹈為主,綜合了音樂、說唱、表演等多種民間藝術(shù)。其舞蹈是模仿船民、漁民水上行船的各種動作,并加以夸張、美化的。連云港地區(qū)海岸線較長,近海河道縱橫交錯,水上交通及漁業(yè)興旺,是產(chǎn)生花船藝術(shù)的土壤;ù缘┙琼敶、丑角撐船,相互配合表演行船、推船、系纜、解纜、上船、下船、耍蹌及與風浪搏斗的各種動作,加上相互對答、唱曲和丑角的插科打諢、滑稽表演,有……[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