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五柳河傳說,連云港市第一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民間文學類項目!拔辶觽髡f”歷經1600年,具有廣泛的群眾性和民間傳承性!拔辶觽髡f”主要流傳于連云港市云臺山脈的高公島鄉(xiāng)、宿城鄉(xiāng)、云山街道等鄉(xiāng)鎮(zhèn),陶淵明帶兵修建的五柳河大堤位于連云港市連云區(qū)高公島鄉(xiāng)柳河村境內。五柳河大堤、五柳河鄉(xiāng)皆起因《世外桃源》的作者陶淵明而得名,因而具有廣泛地流傳性和知名度!拔辶觽髡f”講述當年柳河鄉(xiāng)百姓受海潮……[詳細] |
![]() | 鹽河的傳說,連云港市第一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民間文學類項目。鹽河古稱官河,南至淮安楊莊運河閘,北至灌云板浦段,主干道在灌南縣境內,開掘于唐武則天垂拱四年,明代重修,清代以后,多次建壩蓄水,為淮北海州三鹽場鹽課運輸和淮安治河工地柴運的主要河道,以運鹽為主,漸稱鹽河。鹽河是一條古老的河流,它的兩岸,流傳著許多美好的傳說。1、下馬廟的傳說。傳說一千多年前,唐太宗李世民曾率領尉遲恭、程咬金、……[詳細] |
![]() | 湯溝御酒傳說,連云港市第一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民間文學類項目。關于湯溝酒,民間流傳著許多美好的傳說。1、鱉大汪和香泉。相傳宋代一位名叫黃玉生的山西釀酒師來到湯溝鎮(zhèn),發(fā)現一鱉狀池塘水質獨特,這池塘被稱為“鱉大汪”。于是他在鱉大汪旁挖了一口井,其水香甜,被稱為“香泉”,用香泉水釀酒,綿甜爽口,濃香四溢。黃玉生在此辦起了“玉生糟坊”釀酒,此后,鱉大汪和香泉逐漸聞名。2、湯溝御酒的傳說。傳說……[詳細] |
![]() | 房四姐,連云港市第一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民間文學類項目。《房四姐》是流行有于東?h馬陵山區(qū)的一首《連哩羅》千行長歌。它“打破了蘇北無長歌的定論”。小曲《連哩羅》當地又叫《姐兒溜》。貧苦的山區(qū)農民為圖快活,多靠唱《姐兒溜》謀生。因此口述文化特別是民間小曲相當豐富,至今傷流傳有譜小曲近200種。長歌來源,傳說是少女馬姐兒為救全家性命,不惜以自身為題材,編唱應付隋煬帝的艷曲360首,以致羞……[詳細] |
![]() | 海州機智人物傳說,連云港市第一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民間文學類項目。海州機智人物傳說是指常年流傳在古海州(今連云港市地區(qū))以衛(wèi)哲治、苗坦之、吉杲三人為代表的民間智慧人物的系列傳說。衛(wèi)哲治,清代乾隆初任海州知州,關于他為官廉政、智斗豪強的傳說有26篇。苗坦之是海州西鄉(xiāng)一位窮秀才,關于他幫助窮人、智斗豪門的傳說有55篇。吉杲詼諧幽默,正義感強,是海州地區(qū)有口皆碑的一位東方朔式的傳奇人物,他……[詳細] |
![]() | 海州童謠,連云港市第一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民間文學類項目。海州童謠,是海州民間口頭文學百花園中的一朵奇葩,是我國民間文學寶庫中一顆璀璨的明珠,從中可以感知勞動人民非凡的文學藝術創(chuàng)造才能。海州地處我國東部沿海的臍部,東臨大海,西接中原,北依齊魯,南扼江淮。它既是我國南北自然氣候的分水嶺,也是南北文化輻射的交匯處,又是古代淮鹽的集散地和商賈輻輳的貿易港口,加上歷史上中原和蘇南多次大批民眾……[詳細] |
![]() | 海州方言,連云港市第一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民間文學類項目。連云港市古稱海州,海州方言是祖祖輩輩的連云港人民,通過生產和社會實踐,對連云港地區(qū)特有的地理環(huán)境、自然現象、生產活動和社會生活的觀察認識而形成的共同認可的語言表述。它向我們展示了豐富的文化內涵和十分形象的表達方式,展示了歷代連云港人的睿智和幽默,展示了濃郁芬香的鄉(xiāng)土氣息,所以海州方言是連云港歷史文化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連云港……[詳細] |
![]() | 竇娥傳說,連云港市第一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民間文學類項目。漢東海孝婦竇娥故事這一民間口頭文學產生于西漢時期,距今已有2000多年歷史。在竇娥故事發(fā)生地——連云港市朝陽鎮(zhèn)北山坡的孝婦墓前見,即孝婦含冤被斬三年后修建的“漢東海孝婦祠”,是海屬地區(qū)470多座寺廟道觀中歷史最悠久、香火最旺盛的之……[詳細] |
![]() | 孫悟空傳說,連云港市第一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民間文學類項目。孫悟空是家喻戶曉的民間神話人物,明代吳承恩據此創(chuàng)作了神魔小說《西游記》。隨著《西游記》及其文化產業(yè)電視、電影、動畫、繪畫的傳播,孫悟空的傳說及其形象不僅在中國有著廣泛的傳播,而且在東南亞地區(qū)甚至世界范圍內成為家喻戶曉的人物形象。經過多年的本市民間文藝家的深入民間采風,發(fā)掘遺存,確認孫……[詳細] |
![]() | 萬壽堂胃病療法灌南縣位于連淮交界處,土話有十人九胃病之說,早在兩千多年前戰(zhàn)國時期,我國第一部醫(yī)學專著黃帝內經《靈樞·邪氣臟腑病形》篇指出:“胃病者,腹脹,胃脘當心而痛”。一語道破了“胃病”的癥狀表現與病名。曾祖父苗懷方(1860—1930年),灌南縣大圈鄉(xiāng)人,20歲拜師學醫(yī),24歲行中醫(yī)(清光緒10年……[詳細] |
![]() | 贛榆肘鼓子,又稱拉魂腔或小戲。明末清初已在贛榆出現,清乾嘉年間傳入山東,形成了柳腔、茂腔等山東地方戲曲劇種。據藝人談:清同治年間(1862年)前后,贛榆有一丁姓尼姑,攜帶女兒闖蕩江湖演唱贛榆肘鼓子,后到了山東!渡綎|地方戲曲劇種史料匯編》中肯定了贛榆肘鼓子傳入山東后給山東戲曲帶來的影響:“約在清光緒年間,山東高密、諸城附近的本肘鼓,受到以贛榆一帶傳來的有柳葉琴伴奏的肘鼓子唱法的影響,增添了柳葉琴作……[詳細] |
![]() | 連云港鍛銅技藝連云港市是我國銅雕工藝品的主要產區(qū)之一,其歷史源遠流長。據考古佐證,1960年4月,大村遺址出土的銅鼎,是迄今為止江蘇境內所發(fā)現的最大銅鼎,把連云港銅雕工藝追溯到5000年以前。連云港銅雕工藝品,始于商代末年,歷經各朝各代,一直延續(xù)至今,從未間斷。品種分類大致有1、工藝品,如獸形銅器座、銅甬鐘等;2、祭祀品,如銅鼎;3、日用品,如銅甗(炊器)、銅匜(洗用器具)、銅盤(一種水器)、銅燈……[詳細] |
![]() | 五妙水仙膏制作技藝五妙水仙膏是我縣中醫(yī)院周達春醫(yī)師于1969年在醫(yī)療工作中,繼承祖國醫(yī)學遺產,在驗方的基礎上,發(fā)掘創(chuàng)新的外用新藥。通過11年的反復臨床實踐,證明它是治療皮膚增生性病變的急慢- 染療效較理想的藥物。因此藥對某些“老大難”疾病的獨特療效,所以深受廣大病員們歡迎,同時也得到各級領導的重視和支持。省、地區(qū)科委、地區(qū)衛(wèi)生廳(局)1977年把它列入地區(qū)科研項目,1979年底又組織專題科研協作組……[詳細] |
![]() | 歷史文化名城——連云港(現轄贛榆、東海、灌云、灌南四縣),古稱海州,素有“東海名都”之稱。后因港得名。連云港物華天寶,人杰地靈,古代文化與現代文明交相輝映。連云港是我國古代和現代柳編工藝品的主要產區(qū),柳編工藝源遠流長。柳編制品遠在陶器出現以前。據考古佐證,贛榆縣徐福鎮(zhèn)出土的文物和海州錦屏鎮(zhèn)二澗村遺址出土的“黃褐式夾砂陶器”,把連云港柳編工藝追溯到7000年以前。特別是民國初期,贛榆的草柳編工藝品已……[詳細] |
![]() | 花船舞(灌云花船),江蘇省省級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傳統舞蹈類項目;ù纸泻荡嘣迫税鸦ù硌莘Q作“玩花船”;ù灾衲驹晒羌,以布幔圍成船身,上有船頂,以紅布條掛于演員肩上。以各種紙花進行裝飾,故稱“花船”;ù2人表演,一旦一丑。旦角頂船,稱作“船瓤子”。丑角一手執(zhí)竹竿作篙,一手執(zhí)破笆扇。二人配合做出推船、頂船、行船、扯篷、串艞及搏擊風浪等舞蹈動作。以鑼鼓敲“急急風”、“一……[詳細] |